翟江偉
(河南省濮陽市中醫(yī)院,河南 濮陽 457001)
馬齒莧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Portulacaoleracea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殘根和雜質,洗凈,略蒸或燙后曬干。馬齒莧為一味傳統(tǒng)常用中藥,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外用治療癰腫疔瘡、濕疹、丹毒、蛇蟲咬傷等外科疾病,內服用于熱毒血痢、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等;同時又是一味百姓佳蔬。
馬齒莧之名最早見于《新修本草》,在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但名稱各有不同,如馬齒草(《雷公炮炙論》),馬莧(《神農本草經》),五行草(《本草圖經》),馬齒菜(《太平圣惠方》),馬齒龍芽(《寶藏論》),五方草、長命菜、九頭獅子草(《本草綱目》),酸莧、安樂菜(《食鑒本草》),瓜子菜(《嶺南采藥錄》),長命莧、醬瓣豆草(《中國藥用植物志》),蛇草(《南京民間草藥》),酸味菜(《貴州民間方藥集》),豬母菜、獅子草(《福建民間草藥》),地馬菜(《江蘇省植物藥材志》),馬蛇子菜、螞蟻菜(《東北藥用植物志》),長壽菜(《中國藥用植物圖鑒》)等[1]。
本品多皺縮卷曲,常結成團。莖圓柱形,長可達30 cm,直徑0.1~0.2 cm,表面黃褐色,有明顯縱溝紋。葉對生或互生,易破碎,完整葉片倒卵形,長1.0~2.5 cm,寬0.5~1.5 cm;綠褐色,先端鈍平或微缺,全緣?;ㄐ?3~5 朵生于枝端,花瓣為5瓣,黃色。蒴果圓錐形,長約5 mm,內含多數(shù)細小種子。氣微,味微酸[2]。
馬齒莧性味酸、寒,主要歸肝、大腸經。功效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主要用于熱毒血痢、癰腫疔瘡、濕疹、丹毒、蛇蟲咬傷、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等,一般用量為9~15 g。外用適量搗敷患處[3]。
唐·李絳《兵部手集》中記載:唐·武元衡相國在西川時,得了脛瘡(下肢潰瘍)長期不愈,焮熱作癢,百醫(yī)不效。后回到京城,有一官員獻上一方,“多年惡瘡,百方不瘥,或焮痛不已者,并搗爛馬齒莧敷上,不過兩三遍”,武相國用后果然不久就痊愈[4]。其實歷代醫(yī)家及民間,應用馬齒莧外治法極為普遍,如《海上方》載“治蛀腳臁瘡”;《備急千金要方》載“治癰久不瘥”;《滇南本草》載“治多年惡瘡”;《太平圣惠方》載“治翻花瘡”等。都是以新鮮馬齒莧搗敷,或單用干馬齒莧研末調敷,效果極佳[5]。古代醫(yī)家還用馬齒莧外敷法治療陰莖腫痛、疔瘡腫痛、蜈蚣馬蜂咬傷腫痛以及帶狀皰疹、流火丹毒等。對此,正如李時珍所說:“馬齒莧所主諸病,皆只取其散血消腫之功也。”[6]馬齒莧外用有極好療效,內服也可治療多種疾病,如最常見的用于治療菌痢腸炎,可用馬齒莧50~100 g(鮮品300~500 g),煎取藥汁口服,每日3次,連服3~5 d即可。又如治療急性闌尾炎,可用馬齒莧30~50 g(鮮品250~300 g),再加等量的蒲公英,清水煎兩次,濃縮為200 mL,每日分兩次口服,連服3~5 d即愈。另外,也有馬齒莧治療濕疹[7]、丹毒[8]的報道,療效較好。確如當代名醫(yī)朱良春所說:“馬齒莧之功,并不專在治濕熱痢一隅,舉凡實熱便秘、熱淋、血淋(急性腎盂腎炎)、腸癰(急性闌尾炎及腹腔膿腫)、丹毒、瘡腫、瘰疬、婦女濕熱帶下以及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等疾病,均可用之?!盵9]
馬齒莧,醫(yī)家視其為良藥,百姓當之為佳蔬。作為一種野菜,馬齒莧的確別具風味。夏秋季節(jié)采拔莖葉茂盛、幼嫩多汁的馬齒莧,除去根部,洗凈后用沸水浸燙3~5 min,將汁液輕輕擠出,拌入細鹽、米醋、醬油、生姜末、大蒜泥、麻油之類調味佐料,做成涼菜,味道鮮美爽口。也有人常用馬齒莧與面粉摻和,烙成餅,或做成餛飩、菜包等。也有人在每年夏秋之季,采集馬齒莧,洗凈后用開水燙過曬干,貯作冬菜食用。經常食用馬齒莧,大便可通暢,還可防治痔瘡和肛裂之疼痛出血。
馬齒莧雖是良藥佳蔬,但根據(jù)醫(yī)家經驗,有兩點應當注意。其一,在《本草經疏》中載“煎餌方中不得與鱉甲同入”;其二,李時珍認為馬齒莧能“散血滑胎”,故懷孕女性、特別是習慣性流產的孕婦,應當忌食。
[1]劉道清.中藥別名大辭典[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1999:89.
[2]盧贛鵬.500味常用中藥材的經驗鑒別[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577-578.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15年版)[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49-50.
[4]丁兆平.趣味中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26-227.
[5]王煥華.中藥趣話[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56-60.
[6]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337-338.
[7]林麗燕,于璽卿.治療濕疹驗方[J].中國民間療法,2012,20(3):65.
[8]林麗燕,許明華,劉愛芳.治療丹毒驗方[J].中國民間療法,2012,20(6):39.
[9]朱步先,朱勝華,蔣熙,等.朱良春用藥經驗集[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