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美玉
(廣西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柳州 545002)
留置胃管是臨床常用的營養(yǎng)補充途徑和治療手段,對患者的救治、康復起著重要的作用,留置胃管的最關鍵環(huán)節(jié)就是妥善的胃管固定方法。留置胃管如果不能妥善牢固地固定,均有可能導致因胃管的移位、脫管、脫出引起患者嗆咳、誤吸,甚至會威脅患者生命[1],既增加了醫(yī)療護理風險和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因此,留置胃管的妥善有效固定方法是臨床護理工作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不同的固定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都能有效地固定留置胃管,防止留置胃管的移位、脫出等護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從而減少患者痛苦、提升患者舒適度。近年來許多護理工作者對留置胃管的固定方法進行了進一步地研究與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主要是對留置胃管的固定改進方法進行研究與綜述,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1 傳統(tǒng)的膠布固定法:它是最早期、最普遍使用的固定方法,其固定方法是:取兩條長度適宜的白色膠布,一條交叉環(huán)繞胃管并固定于鼻翼處,另一條固定在面頰部。但該固定方法會因患者的煩躁不安、出汗和皮膚油脂分泌,而易致固定不牢固,未達到治療目標便已發(fā)生移位、脫管,增加插管次數(shù)而造成患者不適。
1.2 透明微彈力軟塑膠帶固定法:2009年黃亞蘭等[3]采用透明微彈力軟塑膠帶固定法固定胃管,該方法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但透氣性不強,易導致患者不適。
1.3 環(huán)形固定法:2009年李玲等[4]采用環(huán)形固定法,即取長7 cm、寬3 cm的醫(yī)用膠布1塊,制作成空心環(huán)狀,環(huán)型部分的醫(yī)用膠布貼于患者鼻尖上,將醫(yī)用膠布的另一端包裹固定在胃管上。該固定方法受力較好,患者也覺得舒適,但在患者的煩躁不安、出汗和皮膚油脂分泌時,也易致固定不牢,在患者頭部活動時可能會導致胃管移位而導致胃管脫落現(xiàn)象發(fā)生[5]。
1.4 活動蝶形夾固定法:為避免皮膚的刺激性,資姣蓉等[6]采用活動蝶形夾固定法固定胃管,該方法避免了膠布固定對皮膚的刺激和過敏反應,但該方法制作稍微繁瑣而增加工作量。
1.5 無紡透氣膠布法:2012年李潔等[7]采用3M無紡透氣膠布(上海產,規(guī)格:2.4 cm×8 cm),以垂直減壓胃管固定方法,該固定方法操作簡便、外觀整潔、固定牢靠,并且更換膠布時方便與胃管分離,雖然垂直減壓胃管固定方法具備許多優(yōu)點,但該固定方法須每天晨間護理更換膠布1次,從而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量。
1.6 透明貼固定法
1.6.1 止血貼固定法:2013年陳玉娟等[8]采用邦迪止血貼固定胃管,即采用邦迪止血貼一端固定在鼻翼略偏向胃管側,另一端將胃管包裹固定。該方法操作簡單,但止血貼黏性易受氣溫、溫度、濕度、固定部位的潔凈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局部皮質分泌物的產生,其黏性明顯降低,增加了胃管脫落的危險性。
1.6.2 3M透明敷貼固定法:何雪[9]采用3M透明敷貼固定法,為患者胃管的固定提供了較好的方法,但不足的是,由于新生兒的賁門較寬、括約肌發(fā)育不夠發(fā)達,如果新生兒在哭鬧或吸氣時,賁門會呈開放狀態(tài),同時由于幽門括約肌發(fā)育比較發(fā)達,容易導致新生兒溢乳或嘔吐,從而因奶汁或嘔吐物打濕醫(yī)用膠布導失去黏性導致胃管的脫落[10]。
1.6.3 耿希華等[11]的安舒妥透明貼固定法:首先選擇合適的胃管,采用安舒妥透明貼固定胃管。方法如下:首先將鼻翼處清潔干凈,將安舒妥透明貼的寬度一分為二剪開2 cm長,然后將安舒妥透明貼未剪開的部分固定在鼻翼處,剪開的兩條安舒妥透明貼分別交叉纏繞固定在胃管上,再將胃管固定在鼻翼部位,但因膠布緊貼皮膚及鼻腔下皮脂分泌致使膠布濕潤而致胃管脫出,同時胃管固定在鼻翼處易導致患者不適感。
1.6.4 蟻涵純等[12]工型鼻貼聯(lián)合活瓣式臉貼固定法:將制作成“工”字形的3M粘結性棉布伸縮膠帶上橫貼在留置胃管側的鼻翼上,膠帶其下緣與鼻翼下緣相齊平,下橫一端向上一端向下螺旋式包裹固定好胃管,“工”字形3M粘結性棉布伸縮膠帶的中間部分為長形與留置胃管平行并環(huán)形固定于胃管上。
1.7 棉繩固定法
1.7.1 王江紅[5]的反∞雙套結棉線固定法:采用反∞雙套結棉線從胃管的另一端入,在鼻尖下固定,固定結節(jié)向上經耳廓在枕后打活結,該固定方法雖然棉繩松緊可以適當調節(jié)、對皮膚無刺激,但由于棉線細容易勒傷面部導致出血,同時由于在枕后固定的結節(jié)是活結,因此當患者活動頭部時易導致棉線移位而發(fā)生留置胃管松脫的風險。
1.7.2 丁華青[13]高彈尼綸繩固定方法:采用高彈長筒襪自制成高彈尼綸繩,以四點三角固定法固定胃管,該固定方法對局部無壓感,但因取材為高彈尼綸材質,易對皮膚產生不適感。
1.8 其他固定方法:為妥善有效地固定胃管,許多護理學者相繼對胃管的固定方法進行了研究與改良,例如胡葉文[15]的靜脈延長管固定方法、石群[16]的輸液排氣管固定方法、更桑等[17]的止血帶固定方法、鄧春華[18]的一次性牙墊固定方法、資姣蓉等[19]的活動蝶形夾固定胃管法、劉麗娟等[20]的止血帶固定方法等,這些固定方法均有其獨特的優(yōu)點,起到有效固定胃管的作用,但是未能滿足患者需求,特別是對患者面部的舒適、整潔、美觀、安全等作用。
我院2016年以來,采用可調節(jié)式單側鼻導管固定留置胃管,具體操作方法:①保留一次性使用單側鼻氧管出氣孔0.5 cm長度,將出氣孔多余部分剪去,放置于鼻腔外。②用10~15 cm的棉繩固定好胃管,再將棉繩系于鼻氧管與出氣孔之間的部分,多余的棉繩用布膠布沿輸氧支架包裹,③將氧管三通接頭處后端的單管氧管剪掉,保留與鼻塞相連的兩管輸氧管與活動環(huán)扣部分做主軸,取用剪下的部分氧管在活動環(huán)扣后主軸上制作一個活結:即將管子對折后形成左右兩端,右端壓軸上,左端壓右端跳過軸,右圈穿出均勻拉緊編成結。反之,左端壓軸,右端壓左軸挑過軸線,左圈穿出均勻拉緊,形成一個可以隨意調節(jié)活動長度的活結,剪去多余部分,斷端用膠布包裹;④輸氧管分別從兩側耳廓上緣系于下頜或枕后。該固定方法有效地避免了清潔面部時因反復拆除膠布而導致局部皮膚的刺激,保障了患者面部的舒適、整潔、美觀、安全的作用,同時也有效地避免了其他固定方法所引起的疼痛和不適。該固定方法投入臨床使用后,多數(shù)患者或家屬主動提出要求采用本研究方法,從而滿足患者的需求,實現(xiàn)患者自我價值與自我形象的維護,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綜上所述,許多護理工作者對胃管的固定方法進行了研究和改良,胃管的固定不論在固定方式或者取材方面都有所改良,在固定方式上由傳統(tǒng)單一的一種固定方式演變成多種的固定方式,在選擇材料方面由普通的醫(yī)用膠布、棉線繩、3M透明敷料、止血貼、輸液管、止血帶到牙墊活動及蝶形夾固定等都有所不斷發(fā)展,方法不斷地改進,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膠布與耳掛式棉線固定胃管方法,所選取的膠布易過敏,且由于出汗和皮膚油脂腺分泌,易出現(xiàn)膠布固定不牢固而發(fā)生非計劃性移位、脫管的風險;耳掛式棉線較細無彈性,易勒傷、勒緊面部及耳廓皮膚甚至引起出血導致患者不適等問題現(xiàn)象。
我院護理工作者采用可調節(jié)式單側鼻導管固定留置胃管,雖然對留置胃管的固定方法進行了進一步改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如何改進留置胃管固定方法,操作簡單,取材方便,既能妥善牢固地固定胃管、操作簡單、取材方便,又能利于患者鼻部及面部的清潔、保持患者外觀整潔、減少并發(fā)癥及患者不適感、維護患者自身形象與自我尊嚴仍是我們永遠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