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率帥 杜睿
當代文學史相關教材版本龐雜,當前通行或者較為普及的“當代文學史”專著有以下幾個,分別為: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200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2008年,復旦大學出版社);陳其光:《中國當代文學史》(199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吉林省五院校:《中國當代文學史》(1984年,吉林人民出版社);李繼凱、趙學勇、王榮:《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吳秀明:《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2002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嚴家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田中陽、趙樹勤:《中國當代文學史》(1998年,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朱棟霖:《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下)》(201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此為市面上通行度較高的教材,不能盡括)。
以上的當代文學史教材中,吳秀明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將“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專章來論述,甚至占用了幾頁紙的篇幅。朱棟霖本《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下)》,嚴家炎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李繼凱、趙學勇、王榮本《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等文學史中有所呈現(xiàn),其中大多放在港澳臺文學中重點提及。而洪子誠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和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作為當下高校普遍通行的教材版本,未有所涉及,因為金庸的出現(xiàn)與港澳臺文學相關,但在兩種版本中,港澳臺文學鮮有筆墨。
在涉及金庸的文學史專著中,大多將金庸與香港文學聯(lián)系在一起,或專節(jié),或與其它武俠小說家并論,下面僅以幾部常見的文學史著來看看金庸其人其作在文學史中的敘述。
朱棟霖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下)》論金庸
朱棟霖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下)》。將“臺灣文學”“香港文學”作為最后兩章,談及了港臺文學的概述和代表性作家,涉及金庸的篇幅大約占了整個港澳臺文學的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港臺文學作家里,唯有金庸單獨作為香港文學的第二節(jié)展開論述,可見朱本對金庸的重視。
該書詳細介紹了金庸從1924到1999年的生平事跡及其代表作品,還宏觀地論述了金庸小說的特點及其局限性。書中認為金庸小說具有六大特點,其主要局限表現(xiàn)在:主題較單一,以俠賦義;結構、語言、人物形象程式化;故事神話化、童話化。書中將金庸小說創(chuàng)作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是早期創(chuàng)作,從《雪山飛狐》開始,金庸的創(chuàng)作進入成熟期。1965年,金庸推出了《天龍八部》和《俠客行》,將武俠小說推向高潮。
嚴家炎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金庸
作為新世紀廣為流行的嚴家炎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對港臺文學的敘寫稍有不同。從重視程度上講,嚴本不再以一章“百年臺港文學”這樣的術語概括,而是以80年代為限,將二十世紀的港臺文學一分為二:第二十七章為“白先勇、陳映真與戰(zhàn)后三十年的臺灣、香港文學”和末尾三十四章“八十至九十年代的臺港文學”。金庸則位于第二十七章第五節(jié)“高陽、金庸與臺港地區(qū)通俗文學”下進行論述,該節(jié)以高陽的歷史小說起,古龍的武俠小說止,中間是金庸與梁羽生兩大武俠小說大家,五頁篇幅的金庸敘述,以金庸大事記著手,使讀者在“知人論世”中更深層次地解讀金庸其人其作。
書中認為金庸武俠小說的藝術特征有四:一是以俠義題材的長篇小說來表現(xiàn)中國的社會生活;二是金庸塑造的眾多人物為現(xiàn)當代文學畫廊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典型;三是其敘事描寫的方法可謂多樣多變;四是金庸長篇小說的結構是中國小說所特有的,其結構極適合于表現(xiàn)中國人的歷史感、現(xiàn)實感。
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是一本學術性和普適性兼?zhèn)涞奈膶W史專著,書中對金庸的作品進行了精彩的點評和賞析。
值得一提的是,嚴家炎特別提到金庸的場面描寫,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是相當罕見的?!渡涞裼⑿蹅鳌分械摹叭A山論劍”,《神雕俠侶》中的“大戰(zhàn)襄陽”,《笑傲江湖》中的“并派”,《倚天屠龍記》中的光明頂“排難解紛當六強”、“群雄歸心約三章”均堪為典范。
李繼凱、趙學勇、王榮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論金庸
李繼凱、趙學勇、王榮主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一書,該書將“現(xiàn)當代臺港文學”單列成章,置于末尾,金庸則與白先勇、余光中兩位作家并置于第三節(jié)。用語篇幅較為精煉,書中認為“金庸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不僅表現(xiàn)在對武俠小說傳統(tǒng)價值體系的成功改造,嶄新的人文思想主題的提煉,藝術境界的創(chuàng)造與拓展等方面,而且還表現(xiàn)在獨特的想象方式,完善的長篇小說敘事規(guī)范及成熟優(yōu)美的民族文學語言藝術等方面,從而顯示出若干鮮明的藝術特征:雅俗文學的完美結合、情節(jié)藝術的完美展示、現(xiàn)代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田中陽、趙樹勤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論金庸
田中陽、趙樹勤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是對金庸作品的總體概述,書中認為“在香港新武俠小說界中,金庸無疑是一代宗師,他的小說自問世以來,有如一股強大的沖擊波,震動著華人社會的讀書界”。
在以文學史寫金庸的專著中,吳秀明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一書尤為典型,該書專列四十章,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章下分三節(jié),分別從歷史地位、精神內(nèi)涵、藝術特色來論述。通過選錄章節(jié)篇幅對比,例如“高曉聲、張賢亮、路遙的小說”合成一章,可見獨立成章的“金庸”在著者心中的地位。書中擷取諸多研究者的成果,提出“缺少金庸的文學史是殘缺不全的”等觀點,對推動金庸入“史”做出了貢獻。
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陳思和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未有提及
文學史教材中不可忽視的洪子誠本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和陳思和本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主要是以大陸作家為主,并未涉及到港澳臺文學。洪子誠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是之前高校普遍通行的教材,本書總體比較宏觀、正統(tǒng),陳思和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更加富有一家之言的立意,選取多部作品進行分析,其中未涉及港澳臺文學。
這反映了金庸入文學史的背后,是香港文學、臺灣文學如何整合納入中國文學史的命題。從以上不同的文學史著作中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文學史觀和編著標準,金庸在當代文學史中還存在討論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