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個成功案例表明,小學數(shù)學課堂要實現(xiàn)有效教學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愛學、會學和學會。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有效教學;策略;反思
如何實現(xiàn)小學數(shù)學課堂有效教學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通過以下兩個成功案例,或能給予我們一些啟示。
一、 “愛學”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孩子不聰明,未必不愛學,也未必學不好。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學習高手,其關鍵應在于教師課堂上的引導。學生如果能保持對所學學科、所學內(nèi)容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學得輕松、愉快,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學生“愛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努力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真正使學生“愛學”。
例如,惠州市惠東縣稔山中心小學王秀蓮老師教學《比例尺》一課時,先利用簡單的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王老師本人漂亮嗎?”,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觀的同時還為課題作下埋筆,這時屏幕上出現(xiàn)王老師的真人相片A,接著出現(xiàn)四張不同的王老師相片B、C、D、E,讓學生找出哪張相片與相片A比較接近,并說明理由。通過讓學生進行相片對比,而現(xiàn)場的王老師真人形象,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探究欲望。通過分析、對比、討論,學生認識到只有相片D與相片A的形狀才是相同的,但大小不同,是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相片D是按照一定比例把相片A縮小而制成的,從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內(nèi)涵。這樣的導入使學生與老師拉近了距離,對老師產(chǎn)生興趣,極其巧妙地做到了讓學生“愛學”。
又如,深圳市著名數(shù)學特級教師黃愛華在教學《求平均數(shù)》時,在互動環(huán)節(jié)中提出“同學們,你們是喜歡聽容易的課,還是喜歡聽有挑戰(zhàn)性的課?。俊?。引導學生喜歡有挑戰(zhàn)性的,讓課堂氣氛充滿神秘感,接著屏幕依次出現(xiàn)“平均身高”、“平均身高是142厘米”、“男生平均身高是142厘米”、“男生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是140厘米”、“環(huán)保小隊共有10名同學,男生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是140厘米,這個小隊學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同時依次提問:“從這個條件,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你能算出什么?”,在這個過程的同時,黃老師也注重運用語言的藝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雖然課件比較簡單,但是拓展性很強。很多學生首先會知道關系式“總身高÷總人數(shù)=平均身高”,進一步認識到“可以求出這個小隊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2+140)÷2=141(厘米)”。此時此刻,就在學生認為缺乏挑戰(zhàn)性時,黃老師話鋒一轉:“這個小隊的學生平均身高是141厘米,真的是這樣嗎?”“難道不管男、女生人數(shù)是多少,結果都會是這樣嗎?”一開始學生還是肯定,但漸漸學生陷入深深的思索。該方法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興趣,讓學生“愛學”。
二、 “會學”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會學”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有道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見掌握學習方法對于主動學習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選擇恰當?shù)暮蛣?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會學”,讓學生感到數(shù)學中妙趣橫生、興味無窮。
例如黃愛華老師的《求平均數(shù)》這課,在提出挑戰(zhàn)性的問題下,同樣也是讓學生分小組分析:男、女生人數(shù)出現(xiàn)三種情況下,[①男、女生人數(shù)相等(5,5);②男生多,女生少(6,4;7,3;8,2);③男生少,女生多(2,8;3,7;4,6)]結果會是怎樣的?要求小組通過合作計算、交流,把表格填完整,并匯報出結論和發(fā)現(xiàn)。
表格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合作學習活動,發(fā)揮集體作用,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動眼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黃老師完全把時間還給學生,只充當輔導角色。結果表明,學生“會學”與“不會學”的效果完全不一樣。學生匯報結論:①男、女生人數(shù)相等時,平均身高的確是141厘米;②當男生多,女生少時,平均身高應該在141~142厘米;③當男生少,女生多時,平均身高應該在140~141厘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合作學習當成是“樂趣”而非“負擔”,同時還給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結果的機會,既關注學生的“會說”,更注重學生的“會學”,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三、 “學會”是有效教學的目標
僅僅實現(xiàn)“會學”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掌握并正確使用知識才是最終目標,也即“學會”。正如一項技能,只有學會了它,才能成為你有力的“幫手”,才能在競爭中真正立于不敗之地!
例如:王秀蓮老師的《比例尺》一課中,學生是否“學會”了,可以從王老師精心設計的練習題里體現(xiàn)出來。其中有一道是這樣設計的:老師提供一幅惠東縣景點地圖(比例尺1∶500000),要求學生根據(jù)地圖,用自己優(yōu)美的語言向在座的聽課老師介紹惠東縣的旅游勝地和景點,并說明實際距離和建議的行車路線、時間。這樣的練習設計完全符合《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呈現(xiàn)內(nèi)容的素材應貼近學生現(xiàn)實”。又如黃愛華老師的《求平均數(shù)》一課,有一道練習題是這樣設計的:巧克力糖每千克60元,水果糖每千克40元,把這兩種糖混在一起每千克多少元?讓學生來扮演商場經(jīng)理的角色去完成。類似的設計完全是基于學生生活的真實情景,同樣是符合《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真正是實現(xiàn)了學生“學會”,形成真理。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鄭委.愛學習、會學習、能學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李育培,廣東省惠州市,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石灣中心小學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