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苔
“劉姥姥”劉月華(后排左三)和退休志愿者及孩子們
73歲的劉月華是北京通州區(qū)葛布店社區(qū)退休人員,閑不住的她十年前就加入社區(qū)“關心下一代工作者協(xié)會”。這些年,社會飛速發(fā)展為城市帶來大量流動人口和流動兒童。劉月華認為,即便在陌生環(huán)境中,每個孩子都應享有安全、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
2013年5月,劉月華跟隨居委會工作人員,對協(xié)辛莊孩子上小學的家庭做家訪,目的是摸清孩子課后生活情況。協(xié)辛莊是葛布店北里社區(qū)“平房村”,土地流轉,農民離開村子,一間間平房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租給外來務工者。
走訪發(fā)現(xiàn),協(xié)辛莊很多家庭經(jīng)營小買賣,他們生活條件與本地居民相比有很大差距。來自湖北的王師傅一家四口擠在不到十平米小平房里生活,低矮的房子讓大人難以挺直腰板,這樣的居住環(huán)境,哪還有空間給孩子學習?而王師傅這樣的外來家庭村里比比皆是。
劉月華與一位修自行車的中年女子交談,得知她女兒正讀小學六年級,馬上進行小升初考試,可家里空間小,沒有孩子學習地方,放學后,孩子就躲自行車棚溫習功課。一位在社區(qū)做保潔的女人對劉月華說,她的兩個孩子放學后也沒地方寫作業(yè),就在馬路邊臺階上寫,寫一次作業(yè),膝蓋都跪腫了,當娘的很心疼,卻沒有辦法。
劉月華的心被流動兒童無處寫作業(yè)的現(xiàn)實深深觸痛,她腦子里閃出一個想法:為打工子弟辦一個“溫馨小屋”,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
家訪結束,劉月華為找房子四處奔走。起初,社區(qū)為她提供了一間8平米左右簡易房,里面沒水、沒電、沒設施。在居委會幫助下,小屋采購桌椅,劉月華帶志愿者動手,自己接電。房間很快布置得像模像樣,劉月華給這間房子取名“劉姥姥溫馨小屋——并于六一兒童節(jié)那天正式對孩子們開放。房子小,只能容納7個孩子,很快就坐滿了。
劉月華一個人照看孩子忙不過來,就在社區(qū)招募老年志愿者,退休在家的老人紛紛報名。“聶奶奶”聶蘭英、“騫奶奶”騫香如、“陳爺爺”陳文元等7人成了劉月華的好幫手。騫香如的話代表大家心聲:“退休待在家,總柴米油鹽也沒什么意思,就決定跟著劉月華為外來的孩子做些好事兒!”
轉眼,“劉姥姥溫馨小屋”成立四年,孩子們學習環(huán)境逐步得到改善,通州區(qū)考試中心提供了寬敞明亮的房間,區(qū)圖書館、益民書屋等單位給孩子設置一千冊圖書,有單位贈送一臺飲水機,愛心企業(yè)給了一臺柜式空調。孩子們桌椅板凳都是新的,每個新加入集體的孩子,還能領到自己的水杯和書架。
“大家好!”與來“劉姥姥溫馨小屋”的每個孩子一樣,張雨桐一進屋,先跟大家問好,然后徑直去洗手,找個位子坐下寫作業(yè)。
張雨桐來自河北,父親是位修車師傅。以前放學她沒地方去,就去修車攤找爸爸,趴在路邊板凳寫作業(yè)。2013年兒童節(jié),“劉姥姥溫馨小屋”成立,張雨桐被劉姥姥接進小屋,小屋干凈整潔,還有熱水喝,而且還有其他孩子一起學習,很有氣氛。
謝文靜在小區(qū)做保潔員,“劉姥姥溫馨小屋”沒開時,她的兩個兒子下午放學就跟著她,她掃到哪家,兒子就跟到哪家。自從兩個孩子走進“溫馨小屋”,她省了不少心。最讓她感激的是,那幫看護孩子的“姥姥們”十分盡心,又有文化,孩子們在那里學到不少知識。
董彬彬來自山東,父母是賣早點的,家里租的房子較小,室內光線暗。放學他寧愿在室外寫作業(yè),也不愿回家。自從進了“劉姥姥溫馨小屋”,他寫作業(yè)效率高多了。
這些外地來的孩子性格各異,剛進書屋,彼此不打招呼,做什么都怯生生的。于是,劉月華立下“進門先問好,再洗手”的制度。沒多久,孩子們慢慢養(yǎng)成好習慣。
在“劉姥姥溫馨小屋”,劉月華和其他六位老人輪流值班。冬天冷,他們下午兩點過來提前開空調,好讓房間熱起來,再打掃房間,把水燒開,等著孩子們過來。劉月華對孩子管教很嚴,每個孩子期中、期末成績都一一過問并登記。哪個孩子進步了,她就在全體孩子面前提出表揚,誰退步了就和他或她一起找問題,幫助他們。
當了一輩子教師的劉月華注重因材施教,她鼓勵內向膽怯的孩子,對調皮搗蛋的則用“妙招”。小亮今年讀五年級,過去逆反心理重。劉月華當初批評他,他還撕作業(yè)本扔到地上。劉月華嚴厲教育他,同時鼓勵他,給他找一個追趕榜樣。一個學期后,小亮的英語成績從上學期的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劉月華當眾表揚了他。
“小屋”成立4年來,劉月華保持寫“溫馨小屋工作日志”習慣。日志每本50頁,現(xiàn)在更新到第十六本,隨手翻開,可以看到孩子簽到情況和假條,還有在小屋遇到的生活、學習問題,這些,劉月華都有嚴格備注,本子上還貼有剪報,剪報內容大都是如何育人的小貼士。
“小屋”越辦越好,“老革命”也遇上新問題,當初,劉月華創(chuàng)辦“溫馨小屋”初衷只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當孩子遇到具體學習問題,怎樣解決也考驗老人的智慧。
退休前,劉月華是小學語文班主任,孩子語文方面問題她都能解答,但對小學數(shù)學拔高題,老人卻難以解答。騫奶奶把難題拿到家里,讓家人給她講清楚,她再講給孩子們,雖然不敢保證能做出準確答案,但她們會讓孩子把老師訂正過的答案帶回來,檢驗自己的運算結果。
最讓姥姥們頭疼的當屬英語。劉月華那個時代,都學俄文,從沒學過英語,輔導不了,劉月華要求“大幫小”,高年級孩子教低年級英語。平時,自己負責默寫單詞。孩子們學習成績有了提高,家長們欣喜,姥姥們也從中收獲大大小小的感動。
創(chuàng)辦“溫馨小屋”過程中,劉月華也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2013年6月中旬,“溫馨小屋”電線突然被人割斷。劉月華通過居委會了解到,周圍居民大都猜疑劉月華等人所辦“溫馨小屋”是經(jīng)營性“托管班”,不然,老太太們不會這么起勁兒。
一時間,劉月華這個不起眼的“小屋”成為社區(qū)輿論關注焦點。最后,居委會出面做出解釋:“溫馨小屋”是一群退休老人在做好事,不收一分錢,這才平息大家議論。
孩子處境、家長需求、基層政府單位關注,使得“溫馨小屋”持續(xù)發(fā)展。在社區(qū)幫助下,旁邊幾間簡易房開發(fā)出來,“溫馨小屋”使用面積擴至30平方米。2016年11月,“溫馨小屋”整體搬入?yún)^(qū)考試中心會議室,孩子們學習環(huán)境徹底得到改善,人數(shù)達到17人。
“劉姥姥溫馨小屋”越辦越好,仍有居民不理解,一些居民把自行車、電動車放在“小屋”門口,影響孩子進出,劉月華找樓長協(xié)調,一個與她年齡相仿的老太太直接問她:“都說無利不起早,你退休了不在家待著,天天這么忙,不掙錢你能干?”
“我跟您年齡差不多,說句老話兒,我敢向毛主席保證,我一分錢報酬沒有拿,就是想為那些打工家屬的孩子做點事兒!”后來,還是居委會出面,把各樓樓長召集到一起,把劉月華含淚寫下的一封信讀給他們,那些人才理解劉月華。刁難劉月華的樓長給她道歉說:“對不起,誤解你了,我給你豎大拇指!”
雖然不拿一分錢,但孩子們取得點滴進步,劉月華比誰都高興。一天下午,孩子們放學后來“溫馨小屋”寫作業(yè),上二年級的露露朝劉月華舉手:“姥姥,花朵的朵怎么寫?”坐她右邊的四年級哥哥走過來:“我會寫,我教你。”劉月華欣慰地笑了,“做勤勞的小蜜蜂,有困難齊幫助”就是她平時倡導的“小屋”精神。
劉月華和同伴們希望給予孩子們的,不僅是知識。2016年11月底,璐河中學的劉老師作為志愿者來到小屋,帶孩子們做完實驗,一席話打動了孩子們:“我也是外地人,但通過努力考上大學,畢業(yè)后在北京工作,買了房子,有了北京戶口,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努力就能改變!”臺下十幾個孩子望著劉老師:“老師,我們也要努力,要跟你一樣!”
“溫馨小屋”的工作是個操心活兒,但老人和孩子,像磁鐵的兩極,相互吸引。有段時間,劉月華因腰椎受傷無法繼續(xù)到“溫馨小屋”值班。幾天見不著孩子,想得厲害。病好重回小屋時,只見一溜小腦袋排成排,探出窗外,老遠就沖她喊:“姥姥,姥姥回來了!”
每每想起這場景,劉月華眼睛就濕潤,她打心底感謝這群樸實的孩子,他們讓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實,也收獲生命價值。劉月華和同伴相約,只要干得動,就會陪孩子走下去,看著他們長成參天大樹。
老年志愿者在“劉姥姥溫馨小屋”指導孩子們寫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