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
(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文化是一個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受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各個地區(qū)的文化在形式與內(nèi)容方面都會體現(xiàn)出一定的獨特性。日本文化在民族心理機制的作用下具備了較強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它樂于接納和改造他國文化,特別是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大量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先進思想,加速了日本在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茶道文化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瑰麗的部分,也是為世界其他國家所廣為贊譽的內(nèi)容,它起源于中國,融入了中國的禪宗理念,并結合了本民族的道德禮儀特色,最終形成了獨具魅力、系統(tǒng)完備的文化模式。在文化內(nèi)涵方面,日本茶道主要體現(xiàn)為“和敬清寂”、“茶禪一味”和“一期一會”,蘊意深遠,令人回味悠長。
日本茶道是以日常茶事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特殊文化形態(tài),它將日本人民的起居生活與哲學、美學、宗教、倫理等融為一體,是一種綜合性、儀式化的文化藝術活動,不僅能夠為人們帶來豐富的物質(zhì)享受,還能夠通過茶會、茶禮等形式幫助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審美、深化道德意識等。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傳說在距今一千兩百年以前的奈良時代,唐朝的鑒真和尚與日本來華僧侶最澄法師把茶葉帶入日本,飲茶風尚很快便在上層社會流行開來。鐮倉時代,日本僧人榮西禪師從宋朝帶回了抹茶,開啟了日本茶會的新時代,其弟子明惠上人等將抹茶普及到日本的各大佛教寺院中,僧侶飲用抹茶時,要將精致的抹茶粉末放入茶碗中,注入開水,用茶筅細細攪拌,直至表面出現(xiàn)細膩美觀的乳白色泡沫,而后靜心品飲,獲得身心的極大樂趣,這就被稱為“茶湯道”禮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形成之初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早期,寺院僧侶將供奉撤下來的抹茶施舍給平民大眾,以體現(xiàn)佛教慈悲為懷、造福眾生的精神,漸漸地,民間開始模仿這種做法,在社會上展開了共飲茶湯的活動,使飲茶帶有了一定的風雅意味。后來,珠光和尚大力推行飲茶禮儀,指出茶湯之道就在于主人與客人之間的相互禮讓與謙恭,他對茶具的選擇、茶室的布置、飲茶的方法等都進行了創(chuàng)新,使茶道開始走上系統(tǒng)化的文化禮儀之路。“茶道宗師”千利休作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進一步對抹茶的沖泡及品飲方式做出了細致規(guī)定,并提出了茶人所應當具備的基本技能與素養(yǎng),使日本茶道禮儀愈加規(guī)范化。
松平定信在其著作《茶道訓》與《茶事規(guī)則》中,強調(diào)在人們在踐行茶道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個體道德高度的追求,認為茶道的根本在于“五常五倫”之道,其中,“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五倫”是指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信,茶道就是人們實踐正確生存方式的一個有力途徑。在《茶道訓》開篇,松平定信就提出茶道的真諦在于人與人之間的禮讓謙恭,主人要盡心盡力地招待客人,要使客人在飲茶過程中感到舒適和愉悅,要為人謙遜、尊老愛幼,不說人短、不言自長,做一個淡泊名利、境界崇高的人。同樣,在《茶事規(guī)則》中他也指出,主人與客人之間應當嚴而不疏、親而不熟,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為人應當寵辱不驚、盡力而為,處事應當精益求精,主張匠人精神。這些思想奠定了日本茶道的精神境界,并為今日茶道的最終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
“和靜清寂”是日本茶道的根本理念,也是對茶人內(nèi)在心境的最佳解讀,唯有秉承著這種飲茶態(tài)度,才能夠真正以茶養(yǎng)道、以茶修身、以茶習禮。
“和”是指為人處世的和諧局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等,這種理念無疑是在中國儒家“和諧大同”思想以及道家“萬物化一”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茶室宜營造出一派和睦的氣氛,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都要以禮相待。飲茶所用的茶碗在質(zhì)感和重量上都要適宜,不能有冰涼感或粗糙感,宜溫婉圓潤,重量不宜過重或過輕,宜與客人的年紀、體重、手力等相匹配。茶室中所使用的香薰應當輕柔淡雅地飄散至各個角落,不會過于濃烈。裝飾物品則多使用應季的花朵,花朵的色彩和造型要與整個布景相協(xié)調(diào),配套的點心則要與茶會的主題和氛圍相一致。
“敬”是指人們之間的交往應當誠心誠意、謙恭有禮。端茶時主人要將茶碗的正面對向客人,客人飲茶時要將茶碗放在手中,以順時針方向輕輕地轉(zhuǎn)動兩次茶碗再開始品飲,而不是直接從茶碗的正面飲茶。在拿到茶湯時,客人應當對主人說“謝謝”,并在轉(zhuǎn)動茶碗的過程中感謝種茶之人、采茶之人、制茶之人等,感恩自己能夠有機會坐在茶室中與身旁的諸位共同飲茶,同時還要對旁邊尚未飲茶的客人說一聲“那我先喝了”。品飲第一口之后,客人應當停下來并贊美茶的口感與味道,表達對主人茶道技藝的贊美。另外,有時主人會在茶室內(nèi)懸掛展示茶會主題的字畫,客人見到以后應當也要對這些字畫行禮,以表達對主人的尊敬與感謝。
“清”是指茶室環(huán)境以及茶具茶器的整潔干凈,以及茶人內(nèi)心的純凈。茶人要每天打掃茶室及庭院,特別是在客人到來之前,更要將環(huán)境打掃得一塵不染,以期通過去除外在污濁來實現(xiàn)內(nèi)在的純粹。從處世態(tài)度來看,“清”還有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之意,茶人應當舍棄對身外之物的追求,注重對內(nèi)在修養(yǎng)的提升。在用茶筅研磨茶湯的過程中,茶人心無旁騖,用手腕的力量以“一”字型均勻攪拌,緊貼碗壁而盡量不碰到碗壁,在泡沫出現(xiàn)以后,則要專心致志地把茶筅提升至泡沫區(qū)域,重點研磨較大的泡沫,使茶湯表面的“茶花”呈現(xiàn)出整齊劃一的狀態(tài)。最后,茶人在茶湯中劃一道“M”型,將茶筅拿出放回原位??梢?,在整個研茶的過程中茶人都要保持內(nèi)心的純粹與清澈,做到心無旁騖,由此才能保證茶湯在色澤、口感、外觀等各方面都達到極致的狀態(tài)。
“寂”是指為人謙遜、平靜如水、坦蕩無私,在紛繁的世俗世界保持一顆平常心,面對任何外界的誘惑都不動搖,讓各種雜念塵歸塵、土歸土,把塵世的憂愁煩惱統(tǒng)統(tǒng)拋之腦后,只管享受飲茶的美妙時光。這種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在佛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佛家僧侶講求內(nèi)心的平和與安寧,專心修行,不受外界打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閑適清淡的心境去面對一切,日本茶道在這種處世態(tài)度上與中國的“禪茶”有異曲同工之妙。
日本茶道與佛教具有深厚的淵源,茶葉和茶文化最初都是由訪華僧侶帶入日本的,茶道也是在日本僧侶和寺院的共同努力下發(fā)揚光大的,茶道的內(nèi)在精神本身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佛教思想,茶道的根本就在于通過飲茶而獲得的頓悟,即“禪”。松山真一認為茶道是圍繞物、人、場所這三個主題元素展開的,茶道藝術的本質(zhì)在于自然、簡樸、空寂、脫俗,“茶禪一味”的關鍵就在于“因茶悟禪”,茶在于品飲,禪在于參悟,通過品茶來修心,通過思考來悟禪,“茶禪一味”所代表的正式一種高雅恬淡、樸素淡泊的審美意境。
在禪宗之中,“禪”的本意是“靜慮”,也就是平心靜氣地思考人生、修身養(yǎng)性,在修行環(huán)境方面主張清靜悠然,遠離世事喧囂,所以,大多數(shù)佛教寺院都建立在高山深林之中,僧侶自給自足、清心寡欲、別無所求,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每天會在固定的時間飲茶、感悟,習得人生的奧妙,獲得修行的樂趣。日本茶道借鑒了禪宗對于恬靜環(huán)境的追求,要求茶室在環(huán)境布置上應當鬧中取靜、閑適典雅,習茶道的氛圍應當在怡然自得的基礎上不失其莊嚴肅穆感,人們在茶室之中靜靜地等待水開,觀賞茶師點茶調(diào)茶的優(yōu)美姿態(tài),體會高深的匠人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進而把茶道、禪宗與生活密切地融為一體,讓人們從飲茶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千利休在答弟子問時曾經(jīng)說過,何為茶道?茶道是為解渴之用,不過是燒水、喝茶、點茶??芍^是一語雙關,即表明了飲茶本身的自然過程及解口渴之功效,又傳遞出茶道對人們心靈的充實與提升作用。
通常而言,日本茶人都是通過“悟禪”來實現(xiàn)修行的目的,禪宗是茶道的第一要義,所以在日本茶室中經(jīng)常會見到掛軸裝飾,這是由佛教寺院供奉的佛畫演變而來的,能夠增添茶室神圣、莊嚴、肅穆的意味。在這種環(huán)境下修習茶道、品飲茶湯、品嘗點心,人們的心靈會自覺地沉寂下來,在思考與體悟中實現(xiàn)對精神世界的凈化,正所謂“禪道影響茶道、茶道影響人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在現(xiàn)代藝術的影響下,先前以佛畫為主的掛軸裝飾畫轉(zhuǎn)變?yōu)樯剿B畫,或者直接在桌子上擺放已經(jīng)開悟的僧侶墨寶。對于客人而言,能夠在這種有著悟禪意味的茶室氛圍中品茶,實現(xiàn)人、茶、禪、道的多元合一,是主人給自己的最高禮遇。
日本是一個非常講究禮儀的國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特別關注自己周圍的人與物,樂于真心實意地對待他人和他物,通過一切可能的途徑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尊敬、愛戴與謙讓,比如日本人在出門之前往往都會精心化妝,言行舉止謹小慎微,非常在意對方的心理舒適度,行事可以充分照顧到他人的感受,這一點在茶道中的體現(xiàn)就是“一期一會”的禮儀制度。
在日語中,“一期一會”是說人們往往一生只有一次見面的機會,正因為見面十分難得,人們都要特別珍視這種緣分。在茶道藝術中,“一期一會”的思想貫穿全程。主人在客人到來之前將茶室打掃得一塵不染,選擇與客人相匹配的茶具,在茶室中布置能夠體現(xiàn)見面主題的字畫、擺放與整體裝飾風格相一致的應季花朵,搭配與茶湯相適宜的點心,點茶時讓茶湯表面的泡沫細密均勻,讓茶湯更加顯出濃厚,費盡心思為客人營造歡快、愉悅的氣氛,而客人向主人、字畫、茶碗和其他客人行禮,則是要向在座的各位表達能夠相聚在一起的榮幸以及對各位的尊敬。
村田珠光認為,在茶道禮儀方面,萬事都要用心,主人與客人之間應當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相互理解對方的想法和愿望,真心實意地對待彼此。主人所準備的與茶相關的一系列活動包括水、飯、談、茶等都要以客人為中心,每一個步驟都要表示出對客人喜好和意愿的尊重,千利休針對主人的待客原則,提出了以下七點:其一,點茶要濃淡適宜;其二,煮茶要注意火候;其三,花朵要新鮮且應季;第四,茶水溫度應與氣候適應;第五,時間宜早不宜遲;第六,時刻準備好雨具;第七,要照顧好客人。當然,客人也要及時做出回應,感謝主人所做的一切,讓整個氛圍要有一種“難得一見、世當珍惜”的感覺。
另外,“一期一會”的思想還體現(xiàn)在日本茶道中的語言文化,這是一種強調(diào)自然客觀結果、注重社會性禮節(jié)的語言文化,是一種不強調(diào)個性的、被動的語言文化。也就是說,在為他人提供幫助的時候,通常要使用表示客觀事實的自動詞(即不及物動詞),比如客人可以對主人說,“茶水燒開了”,而不是“燒開了茶水”,主人可以對客人說“茶進去了”,而不是“拿進茶了”,由此弱化自己的行為和個性,簡單地突出客觀形成的結果,可以較好地顧全他人的看法和觀點,以示尊重。但是,當個人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一定損失的時候,則要突出自己的行為、承認自己的失誤,使用表示主觀意識的他動詞(即及物動詞),比如客人在飲茶時如果不小心摔了茶碗,就會說“摔壞了茶碗”,而不說“茶碗碎了”。當然,因為客人飲茶時通常都比較仔細小心,這種消極場合出現(xiàn)較少,他動詞的使用案例也并不多見。在這種語言文化的渲染下,飲茶氛圍更加溫暖、和諧,讓人們更愿意去盡心盡力地去珍惜這段時光、維護這段感情,實現(xiàn)“一期一會”的真正目的。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在與日本當?shù)匚幕嗷ト诤系倪^程中生根發(fā)芽,逐步成為了日本最具特色也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形態(tài)。它萃取了日本哲學、宗教、美學、道德等各方面的精髓,具有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其中的“和靜清寂”、“茶禪一味”、“一期一會”等理念,更是把日本茶道對于境界的追求和情感的珍惜詮釋得淋漓盡致,是對茶文化本身乃至世界文化的極大豐富。
[1]滕軍.日本茶道文化概論[M].東方出版社,1992.
[2]鈴木大拙著,陶剛譯.禪與日本文化[M].三聯(lián)書店,1989.
[3]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內(nèi)涵[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5):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