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河南省汝州市畜牧局467599)
鹽酸沃尼妙林被廣泛應用于獸醫(yī)臨床治療過程中,為白色或淡黃色的非結晶性粉末,易溶于水與無水乙醇。類似于泰妙菌素,鹽酸沃尼妙林在治療疾病過程中主要與病原微生物核糖體上的50s亞基相結合,從而抑制蛋白質合成,導致細菌死亡。鹽酸沃尼妙林的主要作用是抑菌,但其在高濃度情況下也具備殺菌作用。作為一種新型的動物專用抗生素,沃尼妙林對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豬肺炎支原體等具備良好的抗菌活性,因此,在獸醫(yī)臨床方面被廣泛用于治療豬腹瀉、豬痢疾及豬肺炎等疾病。
鹽酸沃尼妙林在豬體內(nèi)會被快速吸收,且主要分布于肝臟、肺臟及胃腸道等處,通過膽汁與糞便排出。試驗過程中,犬每天口服濃度為30mg/kg的沃尼妙林,連續(xù)使用7d,在最后一次給藥后檢驗,發(fā)現(xiàn)犬膽汁與肝中藥物濃度最高[1]。
鹽酸沃尼妙林的毒性較小,且代謝較快,不易發(fā)生副作用,對動物器官傷害程度也較低,使用劑量較小,不易在體內(nèi)殘留藥物。同時,鹽酸沃尼妙林不具備致癌性與突變性,對豬體的免疫系統(tǒng)與繁殖系統(tǒng)不會產(chǎn)生太大影響。
首先是急性毒性實驗,鹽酸沃尼妙林毒性十分低,研究證實,其對大鼠口服半數(shù)致死量為1000~2000mg/kg,對小鼠口服半數(shù)致死量為1500~1700mg/kg。其次是亞慢性毒性試驗,為大鼠每天口服 0、1、20、200mg/kg的鹽酸沃尼妙林藥物,發(fā)現(xiàn)口服量在200mg/kg時,大鼠體重開始增加,且飼料消耗量明顯減少,細胞中血紅蛋白含量也出現(xiàn)輕微下降。再次是革巴動物安全試驗,每天在豬飼料中按照75mg/kg的標準增加鹽酸沃尼妙林,連續(xù)飼喂28d,豬體重保持正常且健康情況良好,糞便中也未發(fā)現(xiàn)異常,沒有觀察到任何不良反應。最后是特殊毒性試驗,試驗證明,鹽酸沃尼妙林不具備致癌性、突變性及繁殖毒性,且其對豬體的免疫系統(tǒng)不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
鹽酸沃尼妙林可以有效治療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支原體及厭氧菌等引起的疾病,相較泰妙菌素,鹽酸沃尼妙林對疾病的敏感性強了4~50倍,且此藥物主要被用于豬呼吸道疾病及細菌疾病的治療。
鹽酸沃尼妙林可有效治療因細胞內(nèi)勞森菌引起的疾病,在沃尼妙林的影響下,勞森菌的敏感值小于2ug/m1,可以按照75mg/kg的標準進行給藥治療。且其還可以阻止向體外排菌,可以消除感染,也可以提升飼料利用效率。
在鹽酸沃尼妙林的影響下,結腸菌毛樣短螺旋體十分敏感,藥量標準為25mg/kg時便可具備較好的治療效果,可有效減輕疾病癥狀。同時,鹽酸沃尼妙林還可以有效治療豬痢疾疾病,且其在具備抗性時,可有效治療細胞內(nèi)勞森菌、豬痢疾短螺旋體等引起的腸炎疾病。
鹽酸沃尼妙林在治療豬肺炎支原體病時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且其使用劑量為10~12mg/kg,可有效降低豬肺損傷程度,但無法全面清除引起體內(nèi)感染的肺炎支原體。在肺炎支原體與滑液囊霉形體野毒株等疾病的治療方面,鹽酸沃尼妙林具備更強的抗菌活性,且其活性遠高于泰妙菌素100倍,遠高于恩諾沙星400~500倍。在治療豬肺炎疾病時,沃尼妙林不易產(chǎn)生抗藥性,雖然沃尼妙林會反復作用于肺炎支原體分離株,但其抗藥性較小。而泰妙菌素、土霉素等藥物卻可以使支原體產(chǎn)生抗藥性。
肺炎支原體、多殺性巴氏桿菌及胸膜肺炎放射桿菌均屬于混合感染源,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利用肺炎支原體、多殺性巴氏桿菌及豬鏈球菌人工感染豬體,之后利用400mg/kg金霉素+100mg/kg泰妙菌素、400mg/kg金霉素+25mg/kg沃尼妙林、400mg/kg金霉素+75mg/kg沃尼妙林進行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金霉素與沃尼妙林治療效果更佳,且對呼吸道病原體具備廣譜治療作用。
鹽酸沃尼妙林具備較強的抗菌活性與較廣的抗菌譜,可有效預防并治療地方性肺炎、豬痢疾、豬回腸炎、豬結腸炎等疾病。且沃尼妙林屬于非常敏感的新型動物專用抗生素,在提升飼料轉化利用率的同時提高了豬體日增量。同時,沃尼妙林的毒性較小,豬體對其吸收較快,可迅速作用靶細胞。由此看出,鹽酸沃尼妙林具備安全、高效及質量可控等優(yōu)勢,屬于目前最好的截短側耳素類抗生素藥物。相信通過更為深入的研究,其對畜牧業(yè)將會產(chǎn)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并對畜禽疾病及畜牧業(yè)行業(yè)的發(fā)展帶來更多機遇。
鹽酸沃尼妙林屬于專門的動物抗生素,與泰妙菌素屬于同一類藥物。且其具備較廣抗菌譜與較短的半衰期,因此,被廣泛應用至獸醫(yī)臨床治療過程中。本文介紹沃尼妙林的化學性質及藥理作用,分析了其在豬體內(nèi)的臨床療效和使用安全性。
[1]趙地順,劉美端,劉林英,等.沃尼妙林研究進展[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3(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