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芬
(武漢工商學院經(jīng)濟與商務(wù)外語學院,湖北武漢 430065)
2017年12月《公共服務(wù)領(lǐng)域英文譯寫規(guī)范》(簡稱《規(guī)范》)實施順應(yīng)了“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的要求,為我國公共服務(wù)領(lǐng)域英文翻譯提出了新要求。
“萬里茶道展”是萬里茶道沿線省份在國家文物局指導(dǎo)下進行的重要文化活動,在沿線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點基礎(chǔ)上,整合沿線各省的茶葉生產(chǎn)、加工、運輸、茶具、茶商及貿(mào)易遺物等方面的大量可移動文物,對人們了解萬里茶道及其影響、推動文化遺產(chǎn)保護、助力“一帶一路”建設(shè),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本研究在國家《規(guī)范》標準下探討“萬里茶道展”的英譯策略。
“萬里茶道展”的茶葉,根據(jù)茶湯的顏色和發(fā)酵程度可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等;按地名分,常見的有: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茶、正山小種、廬山云霧茶、洞庭碧螺春茶、安化黑茶、金駿眉、祁門紅茶等;按茶葉的包裝形式分為:磚茶、茯磚、青磚茶、千兩茶等。
由于茶葉出口地區(qū)方言的差異,茶的英譯主要有兩種發(fā)音,即:源自廈門方言語系的Te/Tay和來自于廣東粵語的Cha。最終,廈門方言“Te”經(jīng)由荷蘭人傳入歐洲,經(jīng)歷“te,tee,tay,tea”并用期,最后被統(tǒng)一命名為“tea”(劉珍珍,2016)。
最早進入英國市場的紅茶是武夷茶,是由武夷巖茶加工而成的半發(fā)酵茶。約翰·奧維格頓(John Ovington)的《論茶的種類和品質(zhì)》記載:“……武夷茶(Bohea),中國人也稱它為武夷(Voui)?!币虼?,十八世紀前“Bohea”被用來指代中國紅茶的總稱。隨著印度、斯里蘭卡等紅茶產(chǎn)地的出現(xiàn),中國紅茶(即武夷紅茶)逐漸淡出了國際市場,西方人取其葉色將其命為“黑茶”(Black tea),中國人也采用歸化法將紅茶翻譯為Black tea(裴慧,2017)。據(jù)余藝玲、楊秋娜(2015)研究,英國人李約瑟(Dr.Joseph Needham,2000:P544)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中將紅茶直接譯作“Red tea”。青茶介于紅茶(全發(fā)酵)與綠茶(不發(fā)酵)之間,多數(shù)學者認為烏龍茶是青茶這類半發(fā)酵茶的總稱,按照慣例采用音譯“Oolong tea”。
總之,按照國際慣例和《規(guī)范》,我們可以將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和黑茶分別翻譯成 green tea、white tea、yellow tea、Oolong tea、red tea和black tea。
《規(guī)范》還規(guī)定,專有名詞一般用漢語拼音拼寫,有實際含義并且需要向服務(wù)對象說明其含義的專有名詞可用英文翻譯,如:上海玉佛寺Shanghai Jade Buddha Temple,專有名詞是單音節(jié)詞且其通名可視作專名的一部分的,先用漢語拼音拼寫,再用英文翻譯后面的通名,如:豫園Yuyuan Garden。
福建紅茶中,武夷巖茶根據(jù)當?shù)胤窖裕灰糇g成Bohea tea;正山小種也根據(jù)當?shù)胤窖杂⒆g成Lapsang Souchong;金駿眉得名于茶的形狀和顏色,直譯為Golden Steed Eyebrow;大紅袍得名于明朝一位狀元將紅袍披在茶樹上的傳說,被直譯為Big Red Robe,也音譯成Dahongpao Tea;鐵觀音往往被音譯成Tie Guanyin(劉珍珍,2016)。
安徽六安瓜片茶因得名于其產(chǎn)地六安,所以音譯出地名就能讓讀者理解了,直接音譯為Lu’an tea或Liu An’tea。
湖南安化茯磚早期稱“湖茶”,用湖南所產(chǎn)的黑毛茶踩壓成90公斤一塊的篾簍大包,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稱“伏茶”,又因原料被送到陜西涇陽筑制,又稱“涇陽磚”。千兩茶是安化黑茶的一個傳統(tǒng)名茶,以每卷(支)的茶葉凈含量(老秤)一千兩而得名。明代中期,出產(chǎn)于湖北蒲圻、咸寧、崇陽、通山、通城及湖南臨湘一帶的老青茶,運送到羊樓洞加工成圓柱形狀的帽盒茶。清代中后期,制茶技術(shù)改進,青磚茶開始出現(xiàn)。因此,按照《規(guī)范》,“茯磚”可以直接譯成“Fu Brick Tea”,“千兩茶”可譯成“Qianliang(weigh about 1000 ounce)Tea”,“帽盒茶”直譯為“Hat-shaped Brick Tea”,“青磚茶”則可翻譯為“Qingzhuan Brick Tea”。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負載信息很多,其英譯不僅要求譯者有很強的語言轉(zhuǎn)換能力,還要求譯者有深厚的茶文化修養(yǎng)。
中國茶具源遠流長,種類龐雜,燒制和釉彩技術(shù)繁多,品茶器具是萬里茶道展重要的可移動文物。
以福建省歷史上著名的茶具——宋代建窯黑釉茶具為例,首先,“盞”的器型為敞口小足,一般比飯碗小、比酒杯大,按照習慣,“盞”常被譯成cup而不是bowl,因為“建盞”來自著名建窯,因此在英譯時可采用直譯加補譯的方法,譯成cup of Jian Kiln。其次,建窯黑釉瓷根據(jù)其釉彩可分兔毫、油滴斑、曜變天目等,“斑”或“紋”一般英譯為“streak,mark,spot”等,因此,在翻譯這些不同釉彩花紋的黑釉瓷時,采用直譯或直譯加補譯的形式,將“黑釉兔毫建盞”翻譯成“black-glazed porcelain cup with hare’s fur streaks of Jian Kiln”,“黑釉油滴斑盤”譯成“black-glazed plate with silver spots”;“曜變天目盞”是建窯的特殊品種,現(xiàn)有名稱來源于日本,其英譯沿用其日本音譯名“Tenmoku chawan(王殿明、楊綺華,2011)?!皦亍敝概莶杌蛑蟛璧膲兀g成(tea)pot。明代浙江等地紫砂壺盛行,根據(jù)其材質(zhì)被直譯成purple clay pot。一套茶具(tea set)除了最常用的茶壺、茶杯,往往包括茶海(茶盅或公道杯)(tea pitcher or fair cup)、蓋碗(covered bowel)和茶道配件,如:茶幾(茶桌)(tea table)、茶葉罐(tea tin/canister)、茶荷(tea holder)、茶匙(tea spoon)、茶夾(tea pitcher)、茶盤(tea tray)、茶漏(tea sieve)、茶針(茶通)(tea needle)、煮水器(water heater)、茶巾(tea towel)、茶拂(tea brush)等。
以《規(guī)范》為切入點,研究“萬里茶道展”茶葉與茶具的翻譯策略,既促進中國茶文化的現(xiàn)代傳播,又推動公共服務(wù)領(lǐng)域英文譯寫的規(guī)范化,對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quán)與文化軟實力具有積極意義。
[1]裴慧.中國茶葉博物館的英語翻譯歸化與異化策略[J].福建茶葉,2017(7):264-265.
[2]劉珍珍.中國茶文化傳播視野下的茶名翻譯 [J].雞西大學學報,2016(10):95-97.
[3]湖北省博物館社教部.萬里茶道展展板資料[C].湖北省博物館,2017年11月29日.
[4]余藝玲,楊秋娜.閩茶文化英譯的美學意蘊[J].黎明職業(yè)大學學報,2015(6):42-46
[5]王殿明、楊綺華 編譯.漢英文物考古詞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6]《公共服務(wù)領(lǐng)域英文譯寫規(guī)范 第1部分:通則》.[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30/201001/7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