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南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100089)
“茶”“荼”二字,僅一筆之差,極易混淆,且二者之間本身就存在著非常深厚的淵源。文章正是基于此,從二者的發(fā)展演變進行考辨,以期為二字之區(qū)分提供一些參考。
國人飲茶之風源遠流長,唐·陸羽《茶經(jīng)》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楊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據(jù)《茶經(jīng)》所載,飲茶風俗可追溯到遠古時期,但傳說畢竟不足為信,且已有學者考證原本《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并未有“茶”字,僅見釋為“苦菜”列“菜”部的“荼”字,而“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說法亦未收錄。劉禮堂、宋時磊先生則從地上歷史文獻和地下出土文物的雙重角度出發(fā),提出茶事當起源于西漢,此種說法較為可信。
考之甲骨、金文,未見“茶”字,而周樹斌先生通過分析先秦《九經(jīng)》中的“茶”字以及茶樹本身的生長條件,認為西周時期不適宜種植茶樹,《九經(jīng)》中的“茶”字當不是今天之“茶”。前已提及,茶事起源于西漢時期,然“茶”字不見于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而“荼”字則被收入《一下·艸部》,許慎訓為“苦茶也,從艸余聲?!毙煦C校訂《說文解字》時注解“荼”為“此今之茶字”??梢姟安琛弊值钠鹪催h遠晚于茶事。
“茶”字究竟起源何時,學者們各執(zhí)己見莫衷一是。明·楊慎《丹鉛總錄》記載:“茶,即古荼字?!吨茉姟酚涊笨?,《春秋》書齊荼,《漢志》書荼陵。顏師古、陸德明雖已轉(zhuǎn)入茶音,而未易字文也。至陸羽《茶經(jīng)》、盧仝《茶歌》、趙贊《茶禁》以后,遂以荼為茶?!标懹稹恫杞?jīng)》釋“茶”為“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薄皬牟荨奔礊椤安琛弊?,“草木并”即為“荼”字?!短祈崱分幸嘤写说南嚓P(guān)證明:“荼字,自中唐始變作茶。”清顧炎武《唐韻正》中說“愚游泰山岱岳,觀覽后碑題名,見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藥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至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權(quán)書《玄秘塔碑鉆》、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僅減此一劃,則此字變于中唐以下也?!蹦壳岸鄶?shù)學者認為“茶”字出自唐玄宗時的字書《開元文字音義》,也有學者指出早在漢代時古漢印中就已有“茶”字形,但“茶”字的正式出現(xiàn)一般認為推至中唐時期?,F(xiàn)代“茶圣”吳覺農(nóng)先生認為“茶”字為“荼”字省去一筆所變,當為唐玄宗時期編纂《開元文字音義》時以御撰的形式定下來的。此種說法得到了相當一部分學者的認可。
而“荼”字,則出自漢初的《爾雅》?!稜栄拧め尣莸谑贰拜保嗖恕?。三國(吳)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魚疏》中描述苦菜的特征為“生長在山田或沼澤中,經(jīng)霜之后味甜而脆?!泵鞒顣r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七描述“苦菜”為“初春時生苗,莖中空,折斷時會流出白汁,開黃花和野菊相似,其種子附生白毛,能隨風飄揚。”而“荼”的本義正是“苦菜”,從艸余聲。《爾雅·釋木第十四》又云“槚,苦荼”。“槚”為“茶”的別名(下文會提及陸羽《茶經(jīng)》中“茶”的多種異名),從木,當為木本植物,釋為“苦菜”的“荼”從艸為草本植物,因此“槚,苦荼”之“荼”應與釋為“苦菜”的“荼”不同,也間接說明了古以“荼”表“茶”。
“茶”字產(chǎn)生之前,異名甚多。陸羽《茶經(jīng)》有云“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p>
《說文解字》“槚,楸也。從木、賈聲?!薄钝拧贰伴?,美木也?!薄百Z”與“茶”音近且為木本,所以借“槚”為“茶”。
《說文解字》“蔎,香草也,從草設聲?!蔽鳚h揚雄《方言論》“蜀西南人謂茶曰蔎?!鄙w因“茶”有香味,故借亦有香味表香草義的“蔎”表示。
《說文解字》“萌,草木芽也,從草明聲?!薄懊取迸c“茗”音近義通,故徐鉉校定《說文解字》注為“茗,茶芽也,從草名聲?!睍x郭璞注解《爾雅》“槚,苦茶”云:“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p>
《玉篇》:“荈,茶葉老者。”“荈”專指粗老的茶葉,與“槚”、“蔎”等借指“茶”不同,“荈”當為“茶”的專有名詞。
關(guān)于“荼”字使用的最早文獻記載當屬《詩經(jīng)》,然已有學者指出《詩經(jīng)》中的“荼”不是指“茶”,宋代車清臣的《腳氣集》中也曾提到:“毛詩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注:荼,苦菜也。周禮掌荼,以供喪事,取其苦也。蘇東坡詩云:‘周詩記荼苦,茗飲出近世。’”茶事產(chǎn)生于我國西南地區(qū)的巴蜀之地,而《詩經(jīng)》的傳播范圍主要為黃河流域,以“荼”味苦取譬生活的苦難,因此《詩經(jīng)》中的“荼”當指百姓習見的“苦菜”一類的植物。但“茶”字產(chǎn)生之前,曾以“荼”指“茶”確是不爭的事實。
《爾雅·釋木第十四》“槚,苦荼?!?/p>
《神農(nóng)本草·木部》“茗,苦荼味甘微寒”。
《魏王花木志》“荼,葉似梔子,可煮為飲。其老葉謂之荈,嫩葉謂之茗?!?/p>
《邛州先茶記》“茶之始,其字為荼?!?/p>
清人席世昌認為“《九經(jīng)》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以為茶也?!?/p>
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輯錄了中唐之前茶事文獻48則,與“荼”有關(guān)的茶事占據(jù)了茶事總數(shù)的百分之七十??梢?,“茶”字產(chǎn)生之前不僅以“荼”表示,且中唐之前曾以“荼”作為主要的稱謂。
“茶”雖以“荼”字作為主要的指稱,但“荼”并不專指“茶”。宋王楙《野客叢書》有云:“世謂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數(shù)種,非一端也。詩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者乃苦菜之荼,如今苦苣葦之類。《周禮》掌荼,《毛詩》有女如荼者,乃苦苕之荼也,正萑之屬。惟荼檟之荼,乃今之茶也,世莫知辯?!薄对娊?jīng)》中與“荼”有關(guān)的詩篇共7篇,然僅《詩經(jīng)》中的“荼”就有多種含義,如:
《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荼:苦菜),
《豳風·七月》“采荼薪樗,食我農(nóng)夫”(荼:苦菜),
《鄭風·出其東門》“出其闇闍,有女如荼”(荼:茅秀),
《豳風·鴟鸮》“予手拮據(jù),予所捋荼”(荼:茅草),
《周頌·良耜》“以薅荼蓼,荼蓼朽止”(荼:陸生穢草)
“茶”與“荼”原本是兩種相差甚遠的植物,《爾雅·釋草第十三》“荼,苦菜”,當為草本植物,晉郭璞注“可食”;《爾雅·釋木第十四》“槚,苦荼”,當為木本植物,晉郭璞注“葉可煮作羹飲”。陳煥良、梁雄先生在《“荼”“茶”異同考略》中認為“荼”、“茶(槚)”混為一談,一則“苦菜”與“苦荼”容易相混;二則二者的功效一曰可食一曰可煮作羹飲,容易誤為一物;加之后來凡味苦澀且能提神的均視為茶飲所致。而造成后世“荼”、“茶”二字難分,主要為后人的認知偏差所致,或由于攀古思想喜追溯事物源頭至遠古時代;或默認“茶”即“荼”,用后出“茶”字代替先前“荼”字;或“荼”字本身多義難辨。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語言也要相應發(fā)生變化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陸羽《茶經(jīng)》釋“茶”為“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中從木寫作“”,出自《本草》?!吨匦迯V韻》中收錄一“”字,訓為“春藏葉可以為飲,巴南人曰蒹”。“”、“”當為一字,顯然是在“槚,苦荼”的基礎(chǔ)上的新造的漢字,從木從荼(茶),大概是為了彌補“荼”、“茶”名與實的不對等(木本與草本之分)。而“茶”則作為俗文流行民間。《重修廣韻》中訓“茶”為俗文。可以說,直到陸羽《茶經(jīng)》一書問世以后,國人飲茶之風益盛,“茶”字的地位大幅提升,并逐漸取締了之前所有表“茶”義的字(如:荼、槚、蔎、荈等)而成為表“茶”義的固定文字并延續(xù)至今。
作為一專有名詞,“茶”的義項較為單一。然而“荼”則義項豐富,除了表示苦菜、茅草、雜草以及茅秀(白色茅花)等義外,又由白色茅花引申出白色,如“荼首”,由苦菜之苦引申出痛苦等義,常通“涂”,如:荼炭,通涂炭。現(xiàn)代漢語中“荼毒生靈”為一常見詞語,“荼”常被別為“茶”,或誤讀為“茶”。荼毒生靈,表示殘害生靈、傷害百姓。其中“荼”仍用其本義,表示“苦菜”,“毒”表示螫人之蟲,“荼”與“毒”用在一起表比喻,喻指毒害、殘害。通曉“荼”與“茶”的區(qū)別以后,許多錯誤與混淆便會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