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具身認知視角下茶文化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2018-01-19 01:06:30李同法
    福建茶葉 2018年7期
    關(guān)鍵詞:隱喻心理學茶文化

    李同法,王 锃

    (1.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61;2.河北醫(yī)科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17)

    前言

    茶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修身、養(yǎng)心、陶養(yǎng)情操等育人功能緊密結(jié)合。茶文化作為一項調(diào)動了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受器官的,高度具身化、情景化的活動,具有較強的參與性、體驗性和互動性。深入探討其育人功能,對于做好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飲茶活動中,茶水視覺知覺,給人以“清澈”的視覺效果。茶的溫度知覺,給人以“溫暖”的知覺。茶的香氣給人以“香”的沁人心脾的嗅覺效應(yīng)。茶的獨特口感,給人以“醇”的味覺感知。在具身認知和概念隱喻理論的視角下,茶的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具體感覺、知覺經(jīng)驗,與正向、積極、健康的道德認知和道德修養(yǎng)緊密關(guān)聯(lián)。而“清澈”與“寒冷”相對應(yīng),“溫暖”與“寒冷”相對應(yīng),“香”與“臭”相對應(yīng),“醇”與“污”相對應(yīng)。由此可見,茶文化帶給人的感覺、知覺經(jīng)驗是美好和積極的,是清澈、溫暖、香、醇的。而這些積極的身體感覺、知覺經(jīng)驗,會自下而上的影響高度抽象的道德思維和道德認知。茶文化帶給人的感覺、知覺經(jīng)驗,以及美好、積極的身體體驗和情緒體驗,與儒家思想仁義道德概念對于個體良好品行的要求,是隱喻性的一致的(王锃,魯忠義,2013;魯忠義,賈利寧,翟冬雪,2017)。

    1 具身認知與具身德育概述

    具身認知是心理學領(lǐng)域的一場革命,是第二代認知神經(jīng)科學(李恒威,盛曉明,2006;李其維,2008;葉浩生,2010)。具身認知是根植于人的身體、及其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認知。結(jié)合哲學、心理學、神經(jīng)科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具身認知的主要主張是:一,心智是具身的;二,思維大多是無意識的;三,抽象概念主要是隱喻的,而隱喻最初和最基本的來源是身體和環(huán)境的互動。具身認知強調(diào)身體、心智、感知運動、環(huán)境、情境對認知的作用。也就是說,認知與身體是密切相關(guān)的,正是作用于客觀世界的身體及其與環(huán)境的互動,塑造了我們的認知。這一觀點,對具身道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yīng)用價值。

    具身德育認為,道德深植于身體與環(huán)境、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中,并且受到腦、生理、認知和身體的約束。具身德育從客觀存在的身體及情景去探討主觀的道德心理活動規(guī)律,將主客觀的相互依賴作用充分結(jié)合。

    1.1 具身德育的理論基礎(chǔ)

    早在1962年,梅洛.龐蒂就提出道德是發(fā)端于身體之中的。Looy(2004)指出道德是具身性的。Wilson(2009)指出,道德與身體具有重要關(guān)聯(lián)。在第二代認知科學,特別是具身認知的思潮下,國內(nèi)外心理學家開展了大量道德具身性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Zhong&Liljenquist,2006;Schnall et al.,2008;Lee &Schwarz,2010)。葉浩生(2011)綜述了道德概念具身性的研究,指出自下而上的感知覺對抽象的道德認知的影響。閻書昌(2011)首次提出了“具身道德”的概念,即“身體經(jīng)驗同道德認知與判斷等心理過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響”。王锃和魯忠義(2013)進一步發(fā)現(xiàn)道德概念和感知覺經(jīng)驗的交互作用。

    1.2 具身德育的實證證據(jù)

    具身道德的主要觀點是,道德的形成與發(fā)展是根植于身體及其環(huán)境的。身體的解剖學結(jié)構(gòu)、知覺經(jīng)驗、身體與環(huán)境的嵌入作用,對道德心理與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身體、知覺經(jīng)驗、以及身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塑造了道德。大量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體的知覺經(jīng)驗、運動經(jīng)驗或身體狀態(tài)的模擬或體驗,會自下而上的,對個體的認知、社會知覺、態(tài)度和情緒等發(fā)生作用。

    1.2.1 身體結(jié)構(gòu)對道德的影響

    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體結(jié)構(gòu)對高度抽象的道德認知有影響(陳瀟,江琦,侯敏,&朱夢音,2014)。舒華(2008)發(fā)現(xiàn),大腦皮層布洛卡區(qū)受到損傷的兒童,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和與語言相關(guān)的道德信息的表征會受到影響,而道德信息的缺失,會進而影響兒童道德認知的發(fā)展。羅躍嘉等(2008)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癥兒童大腦皮層結(jié)構(gòu)的異常,使得孤獨癥兒童難以獲得共情(羅躍嘉,古若雷,陳華,黃淼,2008),進而影響其道德情境的理解和道德判斷(馮源,蘇彥捷,2005)。即使大腦皮層的VMPFC結(jié)構(gòu)與健康人一樣,大腦腹內(nèi)側(cè)前額葉(VMPFC)受到功能性損傷的病人,依然會由于缺失道德決策適應(yīng)性的情感體驗,而無法適應(yīng)日常的道德生活(Koenigs et al.,2007;Damasio,2008);幼年前額葉損傷的病人,其情緒加工能力會受到損傷,并在道德行為的表現(xiàn)上出現(xiàn)異常(羅躍嘉等,2008)。

    1.2.2 感知覺經(jīng)驗與道德的相互作用

    不同文化下的實證研究,證實了知覺與道德的相互作用。包括“道德是潔凈,不道德是骯臟”;“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道德是明亮,不道德是黑暗”。

    “道德是潔凈,不道德是骯臟”。Zhong和Liljenquist(2006)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道德潔凈受到威脅之后,會產(chǎn)生清潔身體的需要。相反的,Schnall,Benton 和 Harvey(2008)、Schwarz和 Clore(1983)的研究發(fā)現(xiàn),清潔啟動會影響道德判斷。這些研究證實了“潔凈近乎于美德”、“金盆洗手”等不同文化下的隱喻。

    “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Meier,Sellbom和Wygant(2007)通過內(nèi)隱聯(lián)想測驗發(fā)現(xiàn),“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王锃和魯忠義(2013)進一步發(fā)現(xiàn),在中國文化中,“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存在于意識和無意識層面。

    孟萬金、官群(2016)首次提出了具身德育的新理念,指出具身德育是基于具身認知的德育。身體的解剖學結(jié)構(gòu)、身體的活動方式、身體的感覺和運動體驗,決定了我們怎樣認識和看待世界,我們的認知是被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塑造出來的。Bobro(1999)認為具身化是創(chuàng)造道德秩序的條件。這為具身德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yīng)用,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并為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產(chǎn)生了革命性的影響。近來,具身認知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已經(jīng)開始應(yīng)用于語言學習、數(shù)學學習、概念學習等領(lǐng)域。

    2 具身認知視角下茶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2.1 感知覺參與

    飲茶活動調(diào)動了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知覺的參與,茶色的清澈、溫暖的知覺、清新的香氣和味覺感受,具有修身、養(yǎng)心、陶養(yǎng)情操等育人功能。具身認知理論啟示我們,要重視自下而上的感覺知覺經(jīng)驗,對于道德的影響作用。參與性的、互動式的、有感知覺經(jīng)驗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活動,才能有良好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2 情緒情感體驗

    體驗性是道德情感形成的重要基礎(chǔ),而飲茶活動帶來的愉悅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積極情感體驗。在學生思想教育中,要重視情感體驗的作用以及教育活動的體驗性,避免灌輸性、體驗性缺失的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情感認同、思想認同、政治認同。

    2.3 身體參與和情境創(chuàng)設(shè)

    飲茶活動中的儀式感和情境創(chuàng)設(shè),具有良好的陶冶情操和育人效果。具身德育主張,身體的感覺運動,與理解、判斷抽象概念之間緊密聯(lián)系。勞動、實踐是構(gòu)建道德體系的重要基礎(chǔ),要重視動作模擬、勞動、實踐在道德體驗和道德經(jīng)驗形成中的積極作用。

    2.4 多感覺通道參與

    研究表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感覺通道的參與,比單一感覺通道的參與,對于認知和育人的效果更優(yōu)。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yīng)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和多感覺通道的參與。

    3 啟示

    具身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領(lǐng)域的一場革命,相較于傳統(tǒng)的離身式的德育,具身德育更加注重自下而上、由具體到抽象、由心而生、油然而生、知行合一的認知過程。而茶文化是一種高度具身化、情景化的活動,具有較強的修養(yǎng)身心和育人功能,其中包含多種感知覺器官、身體、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和道德體驗。從具身認知視角,深入探索茶文化的育人功能,對廣大教育工作者具有積極的啟示。

    [1]王锃,魯忠義.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間隱喻及其對認知的影響[J].心理學報,2013(5):538-545.

    [2]Meier B P,Sellbom M,Wygant D B.Failing to take the moral high ground:Psychopathy and the vertical representation of morality.[J].Personality&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757-767.

    [3]魯忠義,賈利寧,翟冬雪.道德概念垂直空間隱喻理解中的映射:雙向性及不平衡性[J].心理學報,2017(2),186-196.

    [4]李其維.“認知革命”與“第二代認知科學”芻議[J].心理學報,2008(12):1306-1327.

    [5]Zhong CB,Liljenquist K.Washing away your sins:threatened morality and physical cleansing.[J].Science (New York,N.Y.),2006(5792):1451-2

    [6]孟萬金,官群.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wù)與功能 [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24):24-27.

    [7]陳瀟,江琦,侯敏,朱夢音.具身道德:道德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6),664-672.

    [8]葉浩生.西方心理學中的具身認知研究思潮.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53-160.

    [9]閻書昌.身體潔凈與道德[J].心理科學進展,2011(8):1242-1248.

    [10]舒華.腦損傷語言認知障礙研究——認知神經(jīng)心理學研究途徑[J].心理科學進展,2008(1):1-3.

    [11]羅躍嘉,古若雷,陳華,等.社會認知神經(jīng)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8(3):430-434.

    [12]馮源,蘇彥捷.孤獨癥兒童對道德和習俗規(guī)則的判斷[J].中國特殊教育,2005(6):65-69.

    [13]葉浩生.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0(5):705-710.

    [14]Damasio,A.Descartes'error:Emotion,reason and the humanbrain:Random House.2008.

    [15]李恒威,盛曉明.認知的具身化 [J].科學學研究,2006(2):184-190.

    [16]Marc E.Bobro.Leibniz on embodiment and the moral order.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1999(3),377-396.

    猜你喜歡
    隱喻心理學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辦案經(jīng)”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別具特色的俄羅斯茶文化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武川县| 香港 | 罗源县| 城口县| 忻州市| 搜索| 通渭县| 花莲市| 牟定县| 镇沅| 宁乡县| 九江市| 宿迁市| 富顺县| 云阳县| 沂南县| 缙云县| 崇州市| 泸州市| 琼海市| 长春市| 甘孜县| 五原县| 临泉县| 项城市| 贡山| 金溪县| 河源市| 图木舒克市| 永泰县| 彝良县| 徐州市| 桂平市| 凭祥市| 罗山县| 揭东县| 武平县| 青海省| 德令哈市| 芦溪县| 灵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