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
(新疆自治區(qū)中醫(yī)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固定性內斜視常發(fā)病于中老年年齡段,患者因為高度近視導致眼球發(fā)生偏移,被固定在極度內轉位,導致眼球出現運轉障礙,不僅對患者的外觀造成影響,還會影響患者的正常視功能,本次研究取材于來我院進行就診的固定內斜視患者,數量為24例(30眼),行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并總結效果更佳的手術治療方案,其結果如下。
取材于近三年來我院就診的固定性內斜視患者,數量為30例(38眼),其中男13例(16眼),女17例(22眼),存在一例20歲女性患者,其余均為40歲以上患者,中值為(57.4±7.6),38眼均為高度近視所致的固定性內斜視。眼球運動:38眼均不能外轉,6眼不能完成上轉,其余的存在上轉缺陷但能勉強完成上轉。牽拉試驗:38眼均存在明顯的外牽拉抗力,沒有明顯上牽拉抗力。
麻醉方法:30例患者(38眼)在接受手術前均進行麻醉處理,麻醉劑選擇2%利多卡因,手術切口:角膜緣梯型結膜瓣。手術方法:對外直肌功能較好的29眼采用內直肌后退聯合外直肌部分截除并轉位術,根據需要進行手術眼不同的斜視度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斜視度較低的使用內直肌后退術,斜視度較高的使用后退聯合懸吊術。對外直肌無力的9眼采用內直肌后退聯合上直肌部分截除并轉位術。
手術治療后進行患者病情恢復情況調查,并在治療完成后的兩年內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分析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
手術后一周38眼中35眼恢復正常,剩余的3眼存在一定問題需要進行輕度的矯正(內斜視在15°以內),眼球具備基本的運轉功能,從外觀上看,患者與治療前進行比較均得到明顯改善,治療結束后兩年內的隨訪調查發(fā)現,患者均沒有不良情況出現,沒有明顯回退現象,如表1所示。
表1 手術后患眼恢復情況
高度近視所致的固定性內斜視存在以下幾個特點:(1)如果患者一只眼高度近視,另一只眼視力情況一般,視力較差的眼更易出現斜視;(2)年齡在四十周歲以上的人群更容易出現斜視,眼球基本運動功能出現障礙,不僅視力受到一定的影響,患者的外觀也會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改變;(3)進行牽拉試驗會出現明顯的外牽拉抗力[1]。
目前對于導致高度近視性斜視出現的原因仍沒有明確的解釋,krzizok等通過測量近視眼直肌路徑,測量數據顯示外直肌出現明顯的外移和下移,然后得出導致高度近視性斜視的原因為外直肌的明顯位移的結論。
本次研究采用的手術方法是新興的手術治療方案,以往采用的手術方法主要為外直肌折疊眶緣固定術,2005年提出的一種肌腹下框-球硅管連接術,在治療高度近視性斜視上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但是操作起來較為復雜[2],需要進行三條直肌手術,手術中要求更為嚴格,患者出現緊張等情緒會引起不良情況出現,降低治療效果。
在本次手術治療中,根據患者的斜視情況和外直肌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對于外直肌菲薄無力的患者,使用內直肌后退聯合上直肌部分截除并轉位術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為將上直肌顳側的2/3肌束縮短,并轉位到外直肌止端上側,達到對患者進行斜視矯正的目的,對于外直肌功能基本具備的患者,使用內直肌后退聯合外直肌部分截除并轉位術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為將外直肌上2/3肌束截除,并轉位到上直肌止端顳側[3],上述手術方法只進行了兩條直肌手術,便有效的改善了斜視患者的基本病癥,解決眼球的運動障礙問題,經過兩年內的隨機回訪調查,發(fā)現未出現病癥回退情況,治療效果顯著。
按照外(上)直肌部分截除轉位術并結合內直肌肉后退針對存在有斜視癥狀患者進行治療,能夠獲得較高的治療效果,而且需要進行手術的肌肉條數減少,降低了手術復雜度,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另外與傳統的手術方案進行比較,降低手術風險,不存在手術后的病情回退現象,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4]。
[1]李莉.高度近視所致固定性斜視的手術方法及療效分析[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48(3):243-245.
[2]杜永新.高度近視致固定性斜視的手術治療[J].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10,32(9):676-677.
[3]杜繼清.固定性內斜視手術療效觀察[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13,44(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