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浙泉
由于觀念不同,在美國,能買到便宜貨不但不覺得丟面子,而且是一件頗為得意甚至光彩的事。這里所說的便宜貨,不光是指超市里的打折商品,還有來自個人或住戶家的物品,賣家在網(wǎng)上發(fā)布信息,一般在每個星期六、日進行交易。我和女兒、女婿提前收集信息,屆時驅車前往,按既定路線逐一光顧。
賣家有的因工作調(diào)動而舉家搬遷,賣房同時,所有過日子的東西一應俱全,統(tǒng)統(tǒng)賣掉。有位遠去美國南方佛羅里達州的醫(yī)生,家居相當豪華,服裝多為國際名牌,正巧女婿身材體型與其相近,便買了多套八九成新的西服和未開封的襯衣及十多條領帶,價錢僅為原價的十幾甚至二十幾分之一。
這些年美國經(jīng)濟不甚景氣,不少家庭處理多余或不常用的物品,換錢補貼日用;有的家庭則因屋內(nèi)陳設物品過于擁擠,賣掉一些物品,讓家里寬敞些。他們往往單獨或幾家聯(lián)合,在家門前及路邊草地上擺攤兒,只是物品雖然繁多,但因陳舊及沒有特色,問津者雖多,買者卻少。
與此相反,美國教堂的義賣活動往往很火爆。教會經(jīng)常組織募捐,征集來大量有錢人及愛心人士所捐獻的物品,其內(nèi)容豐富多彩,種類五花八門,諸如家具、衣物、家用電器、健身器材、文具、書籍、字畫、攝影作品,等等,密密麻麻地擺滿教堂3層樓房的所有空地直至每個角落。雖為捐獻者閑置的舊物,但人們往往也能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同時還獻了一份愛心,故此教堂的義賣常常熙來攘往,熱鬧非凡。義賣結束,教會把義賣所得作為善款救助窮人。
我在美國掃貨的經(jīng)歷中有不少趣事。有戶人家,老兩口相繼去世,5個子女未分家產(chǎn),而是決定將其全部賣掉;由于物品多且值錢,便委托專業(yè)人員予以定價并售賣。記得我們進入那幢豪宅,見大平臺上擺著許多造型各異的瓷器,還有類似玩具的房子、汽車等。起初,我們以為是觀賞品,沒予理會,后來才知里面裝著酒。原來老先生有收集工藝瓶裝酒之癖好,而子女們無人承襲此好。我大喜過望,專挑瓶滿無滲漏且封口標簽完好者,一下買了15件。這些產(chǎn)于20世紀70年代的高度數(shù)收藏型威士忌,定價才10美元一瓶,買時又打了對折。據(jù)懂行人介紹,當時買這些酒的時候也得數(shù)倍于這個價錢,真是揀了個大便宜。我每次回國時帶回兩件(因乘飛機限量),但一直舍不得喝。
我們還相中一套鎳制鍍銀且造型別致的器皿,一個大盆和40多個帶把的杯子,盆上刻字顯示,這是曾為海軍軍官的老先生60壽辰時,英國皇家海軍總部特制的賀禮,如此佳品僅花60美元便拿下。還有一次,我在另一家人的豪宅買了些東西,其中有件幾乎是新品的雙輪滑板車,作價10美元,付款時,主人見我領著小外孫,便作為禮物送給他,雖說省錢不多,但卻令我難以忘懷。
掃便宜貨為雙休日帶來諸多樂趣,我把它當作人文旅游。通過這項活動,我愈來愈多地了解到美國人的住房結構、生活狀況、風土人情,以及禮貌待人、做事爽快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