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樂??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微課教學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學改革的重要探索。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微課開發(fā)應用中,應當以“用”為導向,進行微課開發(fā);以“輔”為定位,處理與課堂教學的關系;以“全”為要求,做好配套資源建設;以“活”為目標,增強微課吸引力。發(fā)揮好微課教學對于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切實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微課;開發(fā);應用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教育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帶來深刻影響,在沖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機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兩份綱領性文件明確提出了發(fā)展信息化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的目標要求。微課以其主題突出、短小精悍的特點深受追捧,成為開展信息化教學的重要載體。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也在積極探索將“微課”引入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中。當前,對于如何在教學中運用好微課還在深入持續(xù)探索中。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高校思政課微課(以下簡稱思政微課)開發(fā)和應用提出幾點思考。
一、 以“用”為導向,進行微課開發(fā)
現今熱議的微課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在國內,胡鐵生最早提出了“微課”概念,是指“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相對于傳統(tǒng)課程而言,微課具有“主題突出,指向明確;資源多樣,情境真實;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結構化,易于擴充”的特點,因此很快被廣泛接受并流行開來。因應《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的要求,全國、省市和各高等院校都在大力推進微課資源建設,各類各級微課比賽也層出不窮,將微課開發(fā)建設不斷推向高潮。不過,在追趕“微課熱”的同時,卻又存在著“重建設、輕應用”、或“只開發(fā)、不運用”的問題。究其原因,這和當前在高校開發(fā)中的兩種傾向有很大關系,一是將微課開發(fā)作為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時髦裝點,二是將微課開發(fā)作為教師個人業(yè)務能力的展示和職稱晉升的資歷。這兩種傾向有著一個共同點,即偏離了微課的“應用”目的。
需要明確的是,微課是當前信息化條件下技術的產物,從本質上看,它是一種資源、手段和工具。任何工具,只有在實現特定目的過程中被實際地使用,才能真正實現其功能與價值。微課也不例外,它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而存在的。就思政課而言,微課開發(fā)制作的目的應當是而且只能是為了更好地達成課程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養(yǎng)成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從根本上回應“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核心問題,從而為“樹德立人”這一教育總目標服務。而這一目的的實現,只能通過將微課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才能實現。偏離“應用”目的的微課開發(fā),最終難免會陷入“以手段為目的”的誤區(qū)。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用好”微課,就是要讓微課“好用”?!昂糜谩钡乃颊⒄n資源,必須是易于被學生接受,能夠切實增強教學效果的。這需要教師在微課開發(fā)過程中同時注重形式、內容和體系三個方面:既要不斷掌握并提升運用新的教育信息技術的能力,保證微課制作在技術層面上達到較高水平,又要優(yōu)化內容設計,充分發(fā)揮微課短小精悍、針對性強的優(yōu)勢,實現教學目標。與此同時,還要注重微課內容之間的邏輯關聯,將微課內容體系化、課程化。
二、 以“輔”為定位,處理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在當前信息技術條件下,規(guī)范和科學組織化、體系化的在線網絡課程可以取得某種獨立的形式,時下被熱捧的“慕課”(MOOC,即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即是一例,它可以脫離課堂教學甚至離開大學環(huán)境開展教學。微課與慕課之間存在著相通性:慕課分解后便是一節(jié)節(jié)的微課;一定數量的某門微課體系化、組織化之后則可成為慕課。鑒于慕課某種程度上具有了課程教學的獨立性,即學習者可以通過慕課完成某門課程的學習并獲得學分認定,對于體系化了的微課就不得不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定位微課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處理微課教學和課堂教學的關系?
在思政課中,微課只能作為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手段,輔助課堂教學,絕不能顛倒主次,也絕不能取而代之。首先,“05方案”明確了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并規(guī)定了本專科的必修課程及其學分設置。隨著近年來中央不斷加強對思政課的重視,不少地方也出臺了思政課改革的指導文件,如筆者所在的浙江省2015年制定出臺了《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實施方案》(2015年16號),進一步明確了思政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學時。更為重要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地位不能也不應該受到任何動搖。
其次,從教學目標和效果來看,微課教學也不能替代課堂教學。與其他課程相比較,思政課在目標指向上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方法指導,更為關鍵的是在學生的觀點、立場、認同和信心等思想的方面。思想教育的過程是一個知、情、意、行綜合發(fā)揮作用的過程,這是僅僅靠知識傳授是無法實現的。思政課教學必須是師生之間在真實的教學場景中面對面地展開的,觀點的碰撞、語言的感染、榜樣的示范、習慣的默化等都是更加重要的途徑和手段,而這些是網絡在線課程難以實現的。
在思政課教學中,課堂教學的地位不能削弱只能增強,通過課程整體設計,充分發(fā)揮微課教學的優(yōu)勢輔助課堂教學,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
三、 以“全”為要求,做好配套資源建設
微課教學在思政課教學中日益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開始注重在教學實踐中制作和使用微課。不過,根據筆者近年來的親身實踐和觀察,教師在使用微課教學的初期,往往存在這樣一個誤區(qū):將微課教學片面理解為“短視頻”教學,而忽略了相關配套資源的建設和使用。endprint
微課資源建設要樹立“微生態(tài)”的觀念。胡鐵生指出,“‘微課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教學支持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結構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突出的資源單元應用‘生態(tài)環(huán)境?!笨梢姡⒄n資源的開發(fā)應當具備整體觀、系統(tǒng)觀,處理好“微”與“全”的關系,注重配套資源的設計開發(fā)。
在設計開發(fā)層面,首先要從課程教學標準(或《教學大綱》)上做好“頂層設計”。除了明確微課教學的內容和學時,也要明確須配齊支撐微課教學的“微資源”;其次,要針對構建“微生態(tài)”做好“微設計”,包括每個學習單元(章節(jié)或專題)內的微課數量,每節(jié)微課的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測試題目、輔助素材、互動反饋、期末考核等環(huán)節(jié)。此外,體系化的微課必定表現為一定數量的系列微課,這是單個教師難以勝任的,所以還需要組建微課開發(fā)團隊,根據課程設計和個人專長進行任務分解。
在實踐應用方面。整合了各類資源的“微生態(tài)”的良性運行,離不開“微平臺”作為依托。微課視頻的發(fā)布、互動反饋信息的傳遞、練習考核的實施,都必須依托特定的技術平臺來實現。云端學習平臺方面,有愛課程網、智慧職教云、藍墨云班課、超星學習通、雨課堂、課堂派、Mita智能助教等產品,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相關服務。開展微課教學,需要的是能夠課程化組織教學資源和開展教學活動的平臺。在上述產品中,有些功能過于簡單而無法滿足需求(如課堂派和Mita智能助教),有些雖然具備資源發(fā)布、測驗考試、師生互動的功能,但無法滿足課程化組織的功能(如藍墨云班課、雨課堂),愛課程網、智慧職教云、超星學習通等是比較適用于微課課程教學的平臺。此外,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主導建設的各類在線開放課程平臺,也是優(yōu)先選擇的對象。
四、 以“活”為目標,增強微課吸引力
微課教學不僅要考慮學習者的學習特征,而且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信息接受習慣。當代“九五后”大學生的成長是與中國互聯網快速發(fā)展歷程相伴隨的,“網絡文化”、“手機文化”構成了他們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生態(tài)。尤其是當下,正值移動互聯網迅猛發(fā)展期,并伴隨進入了自媒體時代,這些都深刻影響甚至塑造了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習慣、思維和心理,并波及到教育領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毙畔⒓夹g條件下的微課教學,要在推進思政課教學“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過程中讓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做到內容鮮活、語言生動,以提高思政微課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04): 36-42.
[2] 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61-65.
[3] 陳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的理論闡釋與實踐反思[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2): 87-90.
[4] 許蘇明.論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轉換[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 5-9.
作者簡介:
李同樂,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