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華,周穎婕,王靖婷
(肇慶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從2014年11月27日起,一場名為“微笑挑戰(zhàn)”的接龍活動在微信朋友圈里迅速躥紅,形成“刷屏”之勢。活動的規(guī)則很簡單,參與者在其朋友圈動態(tài)發(fā)布中,“左邊放上點你的人的照片,右邊放上自己的照片,點十個人繼續(xù)傳遞微笑”。參與者主要是80/90后?!拔⑿μ魬?zhàn)”發(fā)起的初衷據(jù)說在于傳遞溫馨、快樂的正能量。但照片不僅是個人風格的展示,同時也折射了發(fā)布者的認知、態(tài)度及行為傾向。本研究試圖通過視覺內(nèi)容分析方法對“微笑挑戰(zhàn)”中的自我表征的性別差異進行檢視。在理論層面上,這可以為當前方興未艾的用戶線上行為研究提供基于朋友圈的依據(jù);在實踐層面,對線上自我表征的性別差異的理解,可以為青少年教育、線上社區(qū)治理等提供新的參考。
朋友圈是微信的主打功能這一,它是用戶在微信上通過各種渠道認識的“朋友”形成的圈子。用戶可以通過設(shè)定,讓其信息的分享指向特定的圈子本質(zhì)上是一個封閉式的社交網(wǎng)絡(luò),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所謂的“公開的私隱空間”(publicly private space)[1]——用戶的身份信息是公開的,而由于其動態(tài)發(fā)布指向特定圈子,其傳播范圍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則是私隱性質(zhì)的。
與其他社交網(wǎng)絡(luò)相比,朋友圈尤其強化照片分享的功能。照片分享在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是相當尋常的活動,它蘊含著傳遞資訊、交流感情、尋求認同及展示自我等重要的發(fā)展意義。朋友圈把照片分享的場景復制到了線上世界。用戶利用智能手機,只需隨手拍,配以三言兩語(或無需文字),就可以發(fā)布到朋友圈。這些照片日益成為類似語言那樣,在個體和群體之間獲得廣泛的流通,旨在建立和維系彼此的關(guān)系紐帶[2]。
Van Dijck[2]認為,傳統(tǒng)的膠底照片強調(diào)的是家庭的表征,而如今個體日益成為圖形化生活的原核,與之相符應(yīng)的數(shù)碼照片凸顯的則是自我的表征。在數(shù)碼照片時代,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拍攝照片,進行選擇、修飾和編輯,這反映了照片不再局限于記憶或紀念,而逐漸成為個體自我表達或建構(gòu)的一個形式。研究表明,自我表征是人們在社交網(wǎng)絡(luò)里的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3-4]。Goffman[5]曾對個體自我表征的“外顯”和“內(nèi)隱”過程作出區(qū)分,前者強調(diào)言語的表達,后者主要是通過視覺外觀“散發(fā)”出來的。國外的相關(guān)研究表明,用戶在社交網(wǎng)絡(luò)里更傾向于通過圖片而非文字的方式進行自我表征[6-7]。國內(nèi)基于朋友圈的質(zhì)性研究[8]也發(fā)現(xiàn),青少年在其中的自我表征是以“展示,而不告訴”的方式來實現(xiàn)的——他們關(guān)于自我的記憶或情緒/情感蘊含于個人照片的精心熟慮的“展示”中,而不是以具體而細致的文字來說明。因此,朋友圈里,用戶發(fā)布的照片是其線上自我的表征和建構(gòu)。
大量研究表明,性別是決定線上自我暴露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鍵要素之一。人們的自我展示往往服從于既存的關(guān)乎傳統(tǒng)性別刻板印象的社會規(guī)范。比如Manago等人[9]的研究表明,用戶在Myspace上的自我描述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里關(guān)于性別的期待,男性喜歡展示自己陽剛氣質(zhì)的面向,強調(diào)力量;而女性傾向于凸顯其迷人和歸屬的面向。Siibak的系列研究[10-11]發(fā)現(xiàn)女性較之于男性更喜歡在社交網(wǎng)絡(luò)上展示其微笑的照片,而且照片也通常是近景拍攝的,強調(diào)其頭肩部分,擺出具有誘惑力的姿勢,穿著能夠表現(xiàn)其性感的衣服首飾等。男性則傾向于表現(xiàn)出性感或浪漫的感覺,照片背景常常是公共場所,而且很可能是獨自一人,沒有參與任何目的性的活動。Sveningsson[12]對女性在網(wǎng)絡(luò)交友社區(qū)里的自我展示內(nèi)容的質(zhì)性研究表明,她們的線上自我常常標示了類似“關(guān)系”或“感受”等與女性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特質(zhì),而男性則強調(diào)其擁有的“地位”或“技術(shù)”。Tifferet和Vilnai-Yavetz[13]對Facebook用戶的大樣本跨國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男性的自我展示圍繞著社會地位和冒險性兩個主題,而女性則更在乎家庭關(guān)系和情緒/情感表達。
這些研究表明,個體在社交網(wǎng)絡(luò)里根據(jù)其覺察到的性別相關(guān)的社會規(guī)范,靈活地采用各種策略進行自我表征,在內(nèi)容上、形式上以及面向的觀眾上等,都進行精心熟慮的選擇和管理。而朋友圈跟其他社交網(wǎng)絡(luò)一樣,強調(diào)用戶的個性化的自我表達和建構(gòu),相關(guān)的技術(shù)(網(wǎng)絡(luò)的以及影像的等)提供的預(yù)設(shè)功能(affordance)允許或誘發(fā)用戶采用靈活的方式“定制”或操弄其自我表征[14]。在“微笑挑戰(zhàn)”中,由于用戶都被要求凸顯其“微笑”,而且照片主要是基于近景拍攝的,因此用戶對其自我表征的“定制”或操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九個方面:(1)臉部遮擋;(2)臉部表情;(3)穿著風格;(4)目光與鏡頭的接觸;(5)拍攝距離;(6)拍攝垂直角度;(7)化妝使用;(8)照片編輯美化;(9)是否與別人一起。由于朋友圈情境下的自我表征缺乏相應(yīng)的文獻資料,基于探索性的旨趣,本研究圍繞以上的九個方面檢視以下問題:“微笑挑戰(zhàn)”活動中,用戶的自我表征有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
符應(yīng)于本研究的問題和情境,視覺內(nèi)容分析是適切的方法。它是對視覺材料中所顯示的溝通內(nèi)容進行客觀、系統(tǒng)和定量描述的一種研究技術(shù),旨在于處理那些外顯的、公開的而非內(nèi)隱的、潛在的意義。對視覺材料的定量內(nèi)容分析的最大挑戰(zhàn)在于對素材本身進行標準化的評價[15]。因此,編碼系統(tǒng)的開發(fā)至關(guān)重要。受啟于相關(guān)文獻[12,16],本研究以用戶的照片作為分析單位,基于上述的九個方面勾勒出用戶自我表征的基本特點,開發(fā)出初始的編碼列表。
本研究采用滾雪球的方式進行抽樣。研究者邀請自己朋友圈里的活躍學生作為研究助理,讓他們從各自的朋友圈,以及朋友的朋友圈里進行“微笑挑戰(zhàn)”的照片收集。由于類似的線上接龍游戲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照片收集的時間從2014年11月28到12月12號截止,共計得到482位朋友圈用戶的個人照片①均為青少年的照片。這些照片是跟“點他/她的人”的照片共同呈現(xiàn)的,因此實際上是482組照片,但出于研究倫理的“知會”準則,本研究只采用這482位經(jīng)過“知會”并獲得授權(quán)許可的用戶的個人照片。。小部分鏡頭太遠表情不清晰或者以動物/卡通形象等代替品呈現(xiàn)的照片,根據(jù)本研究的目的,都被視為無效而作剔除處理,最后剩下有效照片443張,其中男生和女生的照片各為91張和352張。
預(yù)研究主要是對編碼列表進行修訂,以及獲得編碼者間信度。首先,從收集到的照片中隨機抽取25%(n=110)的照片,由筆者以及受過專門訓練的兩位大三學生(他們均未參與先前的照片收集工作)作為編碼員。三名編碼員首先基于初始編碼列表各自獨立完成對這部分照片的編碼。由于這些編碼都是分類數(shù)據(jù),編碼者間的信度采用Cohen’s kappa系數(shù)。預(yù)研究的結(jié)果表明,編碼者間的信度水平從0.50(在“拍攝距離”變量上獲得)到0.94(在“是否獨自一人”變量上獲得)。
基于預(yù)研究的編碼結(jié)果,本研究選取其中一位學生編碼員的數(shù)據(jù)作為分析依據(jù)。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只有9.1%(n=10)的用戶采用“與別人一起”的合照,在穿著風格上,90%(n=99)的用戶穿著得體而符合青少年身份的休閑服裝,92.8%(n=102)的用戶展示的近照(即視野范圍為頭肩以上),88.2%(n=97)的用戶均在拍照中目光與鏡頭直接接觸。亦即在自我表征的這些方面,用戶表現(xiàn)出較為顯著的一致性,因此,在正式研究中,這些變量作剔除處理。剩余變量的個別類別也進行了調(diào)整,最后得到正式編碼。
預(yù)研究之后,對于那些分歧比較明顯的項目,研究者與編碼者進行協(xié)商和檢視。并依據(jù)正式編碼列表完成剩余照片的編碼。加之預(yù)研究中的編碼結(jié)果,匯總后計算獲得各個變量的kappa系數(shù)如表1所示。根據(jù)Neuendorf[17]的觀點,Kappa系數(shù)在估計編碼者間信度上是相對保守的,其在0.41-0.60的范圍內(nèi)是屬于中度的一致性,在0.61-0.80的范圍內(nèi)是屬于實質(zhì)性的一致性,而在0.81以上則是完美的一致性。以此作為參照,本研究編碼者間信度水平均高于0.54,是可以接受的。
以自我表征的五個方面作為變量,男性/女性用戶在這些變量的細分類別里的分布如表1所示。盡管表面上看,每個變量下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更多地展示出“無遮擋”的、“素顏”的臉部,“自然的微笑”及“沒有編輯或美顏”的照片,在拍攝角度上,也更傾向于選擇水平的拍攝角度。但是實際上,絕大部分用戶(100%的女性和86.81%的男性)都在至少一個方面上對其自我表征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定制”或操弄。
卡方檢驗的結(jié)果表明,用戶在自我表征的“臉部遮擋”“臉部表情”“化妝使用”及“照片編輯或美顏”這四個方面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具體結(jié)果如表1所示。在“微笑挑戰(zhàn)”活動中,女性用戶比男性用戶更傾向于使用臉部“有遮擋”的、“帶有化妝”的照片,展示其“裝”的表情,并且更多地對照片進行事后的編輯和美化。
表1 “微笑挑戰(zhàn)”中自我表征的性別差異
在“臉部表情”這一變量,用戶除了“自然的微笑”之外,那些“裝”的表情主要包括“可愛或天真賣萌”“冷酷或面無表情”“有趣或浮夸搞怪”等幾種形式。男性與女性用戶在這些“裝”的表情類別里的分布如表2所示,卡方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裝”的表情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χ2=21.48,p<0.001)。男生更傾向于表現(xiàn)出“冷酷或面無表情”(69.7%),而女生更傾向于表現(xiàn)出“可愛或天真賣萌”(47.4%)和“有趣或浮夸搞怪”(33.7%)。
表2 性別與“裝”的表情的相關(guān)分析
在朋友圈里,自我表征不是單向的視覺信息傳播,而是在考慮到觀眾“注視”的條件下深思熟慮的個人選擇。自我表征可以讓用戶在朋友圈引起關(guān)注,從而獲得所謂的“揚名片刻”效應(yīng),與此同時,用戶將“自我”視為某個客體而以別致的方式加以刻畫制作,以達至“你所看到的我,是我想讓你看到的我”的效果。
過往的研究普遍認為,社交網(wǎng)絡(luò)上的用戶的自我表征無可避免地反映或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性別刻板印象,用戶在其間持續(xù)地客體化自己的性別特征,導致他們內(nèi)化了他者(主要是異性)的視角來評價自己的身體并且以此作為客體來愉悅他者[18]。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這些發(fā)現(xiàn)。首先,男性相對于女性用戶而言,較少使用“遮擋”“裝”的表情、“化妝”和“編輯或美顏”等,表現(xiàn)為對男性性別規(guī)范的遵循——對于男性來說,這些帶有“造作”痕跡的做法有損其“男子氣質(zhì)”。另一方面,盡管男性用戶更少地使用“裝”的表情,卻在少量“裝”的表情中,更多地呈現(xiàn)出“冷酷或面無表情”,這種表情恰恰是“男性氣質(zhì)”的體現(xiàn)。這跟Kapidzic和Herring[19]研究結(jié)果一致。其次,對于女性而言,較之于男性用戶,她們更熱衷也更靈活地應(yīng)用各種方式來“定制”或操弄其自我表征,這讓潛在的觀眾覺得她是美好的、有吸引力的或有趣的。而且,以“造作”的方式來獲得其“女性氣質(zhì)”在朋友圈里是被允許的,甚至是被鼓勵的。女性用戶可以拋開日常生活里的常規(guī)或嚴謹?shù)膫€人風格,表現(xiàn)出孩子氣嬌弱而可愛的一面、或?qū)⑿揎椌庉嫼蟮睦硐胱晕胰谌胝鎸嵶晕耀@得類似“希望的可能自我”(hoped-possible self)(Zhao et al.,2008)的效果。這些發(fā)現(xiàn)表明,現(xiàn)實世界里的性別刻板規(guī)則的影響同樣延伸到虛擬世界,從而影響著用戶在其間的自我表征。
先前的許多研究[20-22]發(fā)現(xiàn),基于自我客體化傾向,女性用戶會更多地遵循大眾傳媒里流行的“性感”(那些挑逗的表情、外露的衣著、瘦而且富有曲線感的身段等)的方式在社交網(wǎng)絡(luò)里進行自我表征。但本研究的結(jié)果表明,在“微笑挑戰(zhàn)”中,女性用戶的自我表征并沒有強調(diào)“性感”的方面。她們幾乎都穿著得體的休閑衣服(如預(yù)研究結(jié)果所示),在表情方面除卻最普遍的“自然的微笑”(占比51.25%),在那些“裝”的表情中,也未曾出現(xiàn)“挑逗”意味的性感表情,而主要體現(xiàn)出其“可愛或天真賣萌”以及“有趣或浮夸搞怪”。這個結(jié)果似乎反映了朋友圈的“要輕松、要好玩”[23]的嬉樂精神。而且,對她們而言,“微笑挑戰(zhàn)”里的自我表征的各種操弄(賣萌、搞笑、化妝、各種光影技術(shù)以及拍攝模式等)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用戶在其間的自我試驗及其帶來的樂趣。而“性感”并非是適切的方面——尤其是彼此相熟的朋友圈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里。
此外,“微笑挑戰(zhàn)”里,自我表征的照片在拍攝垂直角度的選擇上,則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趥鹘y(tǒng)媒體的研究,拍攝的垂直角度折射了展示者與觀看者的象征性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24]。男性傾向于使用低角度(即鏡頭以自下而上的角度拍攝)的照片,因為這表現(xiàn)出男性的優(yōu)越、強勢以及勝利者的印象,相反地,女性則傾向于使用高角度的(即鏡頭以自上而下的角度拍攝)的照片,強化觀看者的地位及力量,壓抑了角色的地位[25],而且這種角度可以凸顯女性的“大眼睛,小嘴巴”的“萌”或“可愛”的形象。但是,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與這些結(jié)論不一致。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主要基于水平角度的進行照片拍攝。這可能是因為多數(shù)照片都是近景拍攝(尤其是自拍)的模式,因此在垂直角度的選擇上受到較大的空間限制,因此無法充分表現(xiàn)出其中的性別差異。
根據(jù)Turkle[26]的觀點,社交網(wǎng)絡(luò)是充滿各種可能性的自我發(fā)展的實驗室,年輕人在其間的照片展示是Goffman意義上的“印象管理”,同時更是承載著“生活在別處”的新異的自我經(jīng)驗。這促使青少年嘗試不同的自我表征以及與此相隨的身份認同。本研究采用“視覺內(nèi)容分析”的方法對“微笑挑戰(zhàn)”里的自我表征的性別差異進行探索性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微笑挑戰(zhàn)”不僅僅是傳遞了微笑,而且還傳遞了基于性別差異的自我表征。總體而言,女性較之于男性,更多地使用遮擋、化妝、各種“裝”的表情,以及照片編輯或美顏等策略對其自我表征進行“定制”和操弄。而在那些“裝”的表情中,男性則傾向于使用“冷酷或面部表情”的方式以展示其男子氣質(zhì),而女性則傾向于使用“可愛或天真賣萌”以及“有趣或浮夸搞怪”以展示其女子氣質(zhì)。不過,在自我表征的照片的拍攝垂直角度的選擇上,則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的性別差異。
由于朋友圈日益成為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用戶)的線上棲息之地,因此亟待深入的研究。未來關(guān)于人們在其間的自我表征的探索,一方面需要聚焦于個體層面的動機、認知、策略和學習過程等機制,另一方面則更需強調(diào)社區(qū)層面的人際互動及其帶來的情緒或健康相關(guān)的影響。而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由于用戶在朋友圈的行為和經(jīng)驗往往表現(xiàn)為細膩、深層而復雜多樣,因此需要靈活地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在多個層面的的整合運用,以圖獲得可以相互驗證或比照的研究結(jié)果。
[1]Lange P G.Publicly Private and Privately Public:Social Networking on YouTube[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13(1):361-380.
[2]Van Dijck J.Digital photography:communication,identity,memory[J].Visual Communication,2008,7(1):57-76
[3]B?achnio,A.,Przepiórka,A.,&Rudnicka,P.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Using Facebook:A Research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13,29(11):775-787.
[4]Nadkarni A,Hofmann S G.Why Do People Use Facebook?[J].Personality&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52(3):243-249.
[5]Goffman E.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New York.Doubleday,1959:655.
[6]Eftekhar A,Fullwood C,Morris N.Capturing personality from Facebook photos and photo-related activities:How much exposure do you need?[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7(C):162-170.
[7]Zhao S,Grasmuck S,Martin J.Identity construction on Facebook:Digital empowerment in anchored relationship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5):1816-1836.
[8]黃華,林珣.朋友圈里的“我”:基于戲劇論的探索[J].教育學術(shù)月刊,2014(8):80-85.
[9]Manago A M,Graham M B,Greenfield P M,et al.Selfpresentation and gender on MySpace[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8,29(6):446-458.
[10]Siibak A.Constructing the Self through the Photo selection-Visual Impression Management on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J].Cyberpsychology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 on Cyberpspace,2009(1).Article 1.
[11]Siibak A.Constructing masculinity on 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The case-study of visual self-presentations of young men on the profile images of SNS Rate[J].Young,2010,18(4):403-425.
[12]Sveningsson E M.Doing and undoing gender in a Swedish Internet community.Cyberfeminism in Northern lights.Gender and digital media in a Nordic context[A].In S.E.M.&J.Sunden(Eds.).Cambridg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07:104-129.
[13]Tifferet S,Vilnai-Yavetz I.Gender differences in Facebook self-presentation:An international randomized stud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5(6):388-399.
[14]Sundar S S,Limperos A M.Uses and Grats 2.0:New Gratifications for New Media[J].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2013,57(4):504-525.
[15]Müller M G.What is visual communication?Past and future of an emerging field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J].2007.7(2):7-34
[16]Riffe D,Lacy S,Fico F.Analyzing media messages:using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in research[M].New York:Routledge.,2014.
[17]Neuendorf K A.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02.
[18]Fox J,Rooney M C.The Dark Triad and trait self-objectification as predictors of men’s use and self-presentation behavior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Personality&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76:161-165.
[19]Kapidzic S,Herring S C.Race,gender and self-presentation in teen chat profiles[J].New Media&Society,2014(1):1-19.
[20]De Vries D A,Peter J.Women on display:The effect of portraying the self online on women’s self-objectific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4):1483-1489.
[21]Fox J,Bailenson J N,Tricase L.The embodiment of sexualized virtual selves:The Proteus effect and experiences of self-objectification via avatar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3):930-938.
[22]Meier E P,Gray J.Facebook photo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body image disturbance in adolescent girls.[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Social Networking,2014,17(4):199-206.
[23]Deumert A.The performance of a ludic self on social network(ing)sites[A].The Language of Social Media:Identity and Community on the Interne.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4.pp.23-45.
[24]Giessner S R,Ryan M K,Schubert T W.The Power of Pictures:Vertical Picture Angles in Power Pictures[J].Media Psychology,2011,14(4):442-464.
[25]Jewitt C,Oyama R.Visual meaning: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C].The 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In T.van Leeuwen&C.Jewitt(Eds.).2001.pp.134-156
[26]Turkle S.Life on the Screen[J].Cambridge Ma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