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建
(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在儒家文化圈,茶文化被學者們賦予了“素質教育”的文化內涵,近些年來成為教育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這一點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得到了生動的體現(xiàn)。以茶為媒,茶文化是當代經(jīng)濟全球化時期一個重要的文化中介機制,因此,利用好茶文化這個教育資源可以很好地培育和塑造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有助于學生全面自由的發(fā)展。自20世紀90年代西方教育界提出“核心素養(yǎng)”概念以來,我國高校教育中圍繞著學生的“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yǎng)”展開了大量的針對性研究,并且呈現(xiàn)出了明顯的跨學科研究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下,我國當前高等教育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也向學生的內涵培養(yǎng)、素質教育、國際視野等提出了更為精細化的要求,從“應用語言學”角度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探索,有助于塑造出更為具有“核心素養(yǎng)”的大學生,而傳統(tǒng)茶文化則是一個很有針對性的教育切入點。
在語言學上,20世紀60年代“應用語言學”經(jīng)過前期的知識積累和方法論的積累逐步成為一種獨立的學科,發(fā)展至當前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豐富的學科體系,并且基于跨學科研究的視角對多個交叉學科產(chǎn)生了深遠的知識溢出效應。作為跨文化交際領域一種基礎性的理論,應用語言學為我們系統(tǒng)地思考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與茶文化的結盟提供了很重要的線索。
通常來講,人們對于“應用語言學”主要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認識,在狹義上“應用語言學”指的是一種倡導應用導向的語言教學,側重于將語言本身作為一種相對純粹的交際工具看待;而在廣義上,“應用語言學”則指向一種跨文化、跨學科、跨邊際的文化行為,是一個借助于語言符號轉換實現(xiàn)文化隱喻對話的過程。在這里,“隱喻”(Metaphor)指的是特定的文化系統(tǒng)當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實踐和社會習俗、人們的認知差異等形成的特定文化潛臺詞。例如,我國茶文化中的“功夫茶”指的是一種消磨時間、比較耗費精力的茶道,如果將其轉換為英語,則需要結合西方受眾的認知能力和水平進行翻譯,不能采取直譯策略,這就是文化隱喻的差異性。
國際高等教育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隨著高等教育資源全球配置化趨勢等的程度加深,歐美國家教育界開始興起了“核心素養(yǎng)”研究,力求通過用一種普適性的分析框架為全球各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提供一個可以超越文化界限、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素質”模板。根據(jù)歐盟國家的研究,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一種在全球化時代必須具有的基本的能力和知識,一種“由完成該種活動或行為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等多種素質要素構成的綜合性素質或整體性素質”。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到了一個“大眾創(chuàng)新、萬眾創(chuàng)業(yè)”的新階段,任何專業(yè)學科的教學創(chuàng)新都要重新審視自身的教育內涵,從“內涵式發(fā)展”上尋求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而茶文化作為一種影響面大、歷史悠久、國際接受程度深的文化符號體系,可以為此貢獻自己的力量。
應用語言學的出現(xiàn)是從純粹的“語言教學”到“以教學為核心的語言應用”轉型的學術理論產(chǎn)物,更代表著人們對于語言及其教學的目的論的深刻轉型。發(fā)展到現(xiàn)代,應用語言學基本上形成了“語言教學”、“語言學和現(xiàn)代科技的結合”、“廣義的社會語言學”及“語言規(guī)范和規(guī)劃”四個業(yè)務模塊,表明應用語言學在全面地向現(xiàn)代社會諸學科和知識領域滲透。圍繞著這種思路,將茶文化與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必須堅持這樣兩個原則:
應用語言學是一個倡導應用的學科,而語言的應用是以特定的語境和交際場所、文化資源等為基礎的。對于當前高等教育中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來講,在嵌入茶文化這類教育知識資源時,一方面要注意茶文化知識的實際應用屬性,選取學生感興趣、社會有需求、國際有熱度的內容將其作為教育文本;另一方面,在教育展開的路線上又要個性化、生活化教學,避免使茶文化的引入成為一種增加學生額外負擔的應試教育包袱,而是應當充分立足于學生的個人興趣和交際需求等,靈活設置教學主題和教學任務。
應用語言學尤其注重學生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以及語言背后那些“核心素養(yǎng)”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從當前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角度來看,應用語言學未來發(fā)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回歸到語言應用、學生能力提升的角度上來,改變過去那種注重理論研究、注重應試教育的思維,將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實戰(zhàn)能力作為核心旨歸。這一點既是“以人為本”教育哲學的內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主線所在。可想而知,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對于學生的后續(xù)深造、終生學習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高等教育范疇當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質是從認知層面實現(xiàn)換位思考、走向交互主體式交際的一個過程。為了借助于茶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我們建議這樣幾個方面的策略:
語言是用來應用的,當然語言這種交際符號展現(xiàn)出來的是深層次的人的主觀認知和邏輯思維方面的內涵。中西方茶文化都有豐富的歷史積淀,并且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文化內涵,總起來看我國茶文化是“以德掛帥”的、宗教化的、農(nóng)耕文明的產(chǎn)物,而西方的茶文化更多的是“以利為用”的、世俗的、工業(yè)文明“舶來品”的產(chǎn)物,彼此之間代表著不同的文化隱喻。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地引導學生用中西方不同的邏輯思維來把握不同的茶文化,洞察出其中的差異性,從而提高了學生跨文化交際對話的能力。
在當前全球資源“分享經(jīng)濟”的浪潮下,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營銷能力”,例如對自身能力的營銷、對文化傳播力的營銷、對學術觀點的營銷、對特定文化符號內涵的營銷等。在這種廣義營銷的交際語境中,可以借助于當前“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積極對外傳播茶文化的機遇,同時以市場為導向,例如高??梢耘c特定的茶文化傳播機構(茶業(yè)博覽會、茶文化博覽會等)或企業(yè)、國際性的茶葉經(jīng)銷商或出口商等進行合作,將課堂設置在生產(chǎn)一線或在線平臺上,引導學生朝著現(xiàn)實生活中市場需求的應用語言領域開展學習,拓展學生的實戰(zhàn)交際能力。
在中國茶文化中,“養(yǎng)生”是茶文化追求的物質功效之一,但并非全部,寄托在茶文化上的內涵還包括諸如“修性”、“尊禮”、“重道”、“養(yǎng)德”等深層次的方面。在跨文化交際視角下,學生對于茶文化知識的需求一方面表現(xiàn)為應用化、實踐化、口語化、簡潔化等,另一方面對于知識的需求又必須呈現(xiàn)出“國際化”、主流化、務實化等特點?;诖它c考量,茶文化中的“養(yǎng)生知識”是當前中西方社會都比較重視的一個話題領域,對于掌握該話題領域的應用語言知識十分有利于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鑒于此,教師們可以圍繞著茶文化養(yǎng)生知識設置“翻轉課堂”等,使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品味和需求等靈活地選擇相關的應用語言知識,而教師則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刺激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水平。
[1]朱海燕,蕭力爭,劉仲華,等.高校茶文化教學現(xiàn)狀及茶文化素質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學論壇,2012(23):154-156.
[2]許余龍.對比語言學的定義與分類[J].外國語,1992(4):14-19.
[3]陳佑清.“核心素養(yǎng)”研究:新意及意義何在?——基于與“素質教育"比較的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6(12):3-8.
[4]譚汝為.應用語言學的研究現(xiàn)狀與學科建設問題[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02(1):50-55.
[5]孫豐果.中國應用語言學發(fā)展的若干問題——文秋芳教授訪談錄[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6(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