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偉 鄒 娟 于 巍 劉亞華 潘爐臺
(貴陽中醫(y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2)
西南地區(qū)云貴川(云南、貴州、四川)少數(shù)民族面積占我國總面積10%~11%,人口占全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的29.4%。云貴川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不僅人口眾多,比較集中;而且藥物資源豐富、地域特色濃郁。他們在長期與大自然、疾病的抗爭中,不斷摸索、嘗試周邊的蕨類植物,對蕨類藥物積累了豐富的醫(yī)藥經(jīng)驗。其中蜈蚣草分布廣,生物量大,用藥經(jīng)驗豐富是蕨類植物典型代表之一。
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為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干燥或新鮮的全草。又名梳子草、小貫眾、牛肋巴、長葉甘草蕨等[1]。該屬約有300種,我國現(xiàn)知有66種;蜈蚣草生長于鈣質土或石灰?guī)r上,是石灰?guī)r的指示植物;在我國貴州、四川、云南、浙江、湖南、湖北、臺灣等均有分布[2]。傳統(tǒng)上少數(shù)民族以蜈蚣草的根莖或全草入藥。蜈蚣草性平,味微苦、淡;歸肝、大腸、膀胱經(jīng)。具有祛風除濕,舒經(jīng)活絡,解毒殺蟲之功?!顿F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量標準》記載:蜈蚣草可治療菌痢,臃腫瘡毒和濕疹等癥[3];《湖南藥物志》記載:蜈蚣草有辟疫,退熱,消腫之功,可治療痢疾,腹痛,無名腫毒,蜈蚣咬傷[4];《滇南本草圖說》記載:蜈蚣草以酒為藥引,可治筋骨疼痛,半身不遂[5]。
1.1小兒驚風蜈蚣草的苗藥名叫嘎說沙(貴州畢節(jié))、窩鼾嘎瑪(貴州黔東南)等,在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可用來治療小兒驚風:取蜈蚣草10g、白及8g、天麻9g、蟬蛻7g、菖蒲9g、煎水內(nèi)服,可入熱經(jīng),達到退熱止痙的效果[6]。
1.2疥瘡蜈蚣草60g、干品大蒜桿120g、一掃光120g、煎水清洗, 3次/d。加內(nèi)服消毒藥,白鮮皮30g、白土茯苓30g、蒲公英30g、八爪金龍12g煎水內(nèi)服,3次/d,可有效治療疥瘡[7]。
1.3痢疾蜈蚣草50g水煎內(nèi)服;蜈蚣草30g、馬齒莧30g、鐵莧菜30g水煎內(nèi)服也可達到治療腸炎,痢疾的效果[8]。
1.4跌打損傷 蜈蚣草、酸漿草適量,搗敷病患處,具有舒經(jīng)活絡之功,可治療跌打損傷。
1.5風濕麻木蜈蚣草15g、小血藤9g、一把傘9g泡酒服,具有祛風除濕之功,可有效治療風濕麻木[9]。
1.6無名腫毒蜈蚣草15g、蒲公英15g、鏵頭草15g、土茯苓10g水煎內(nèi)服,有攻毒殺蟲之功,可解無名腫毒。
1.7風溫蜈蚣草10g、射干6g、板藍根15g水煎內(nèi)服,可有效治療風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流感。
1.8蛔蟲癥取蜈蚣草根莖12g水煎內(nèi)服,可攻毒驅蟲,治療蛔蟲癥[10]。
1.9癤瘡蜈蚣草30g大蒜桿15g野菊花15g煎水清洗,可有效治療癤瘡。
1.10熱淋蜈蚣草15g石韋15g煎水內(nèi)服,治療熱淋效果很好。
2.1化學研究Salatino M L F和Imperato.F等[11-12]先后從蜈蚣草中分離出槲皮素3-O-葡糖苷酸,牡荊素7-O-鼠李糖苷和芹菜苷元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熊俊娟等[13]通過水醇提取法和酸性醇液提取法對蜈蚣草進行定性分析,結果表明蜈蚣草含甾體三萜、黃酮和香豆素等化學成分。
2.2藥理研究蜈蚣草提取物具有良好的體外抗腫瘤活性[14];鄭怡等[15]的抑菌實驗表明蜈蚣草多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黃曲霉和大腸桿菌等菌有抑制活性。
2.3其他蜈蚣草可以很好的富積鉛、砷鹽等重金屬,起到保護環(huán)境的作用,是目前國內(nèi)外研究的熱點[16]。蜈蚣草古樸、線性優(yōu)美,具有觀賞價值,適合家庭盆栽和園林栽培[17]。
綜上可知,蜈蚣草藥物資源豐富,全身是寶,可治療風濕麻木,跌打損傷,半身不遂,毒蛇咬傷,痢疾,流感等癥;另外蜈蚣草富積砷鹽的特性,也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目前對蜈蚣草的化學和藥理研究仍不透徹,不深入;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醫(yī)藥應用情況,也鮮有報道。本文就民族藥蜈蚣草在民間的常用情況和現(xiàn)在研究進展結合起來作一概述,為民族藥蜈蚣草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