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陸
(貴州省貴安新區(qū)馬場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 貴州 貴安 561113)
我國西北丘陵區(qū)有70%以上的耕地是旱坡地,在貴州的干旱帶也有“十年九旱”的勢態(tài)。目前,我國許多容易干旱的地區(qū)都在倡導開展“避災抗旱”農業(yè),優(yōu)化干旱地區(qū)的農業(yè)種植產業(yè)。
1.1對土壤耕層結構的影響。疏松的土壤有利于馬鈴薯塊莖的發(fā)育。集雨坑種植馬鈴薯與傳統(tǒng)種植馬鈴薯在種植一茬后,各耕層的容重都有增加,而應用傳統(tǒng)的種植方式各耕層的土壤容重要比在集雨坑種植增加的多,說明在集雨坑種植馬鈴薯的土壤相對疏松,有利于馬鈴薯塊莖膨大,提高產量。
1.2對土壤水分的影響。馬鈴薯需要大量的水分供整個生育期使用。在播種一段時間后土壤的含水量明顯降低,而在中期,土壤中含水量隨著降雨量的多少產生高低不同的變化。在10cm以下的耕層進行檢測,可以知道集雨坑種植的含水量要大于傳統(tǒng)種植。而在20cm以下的耕層中檢測含水量時也可以較為明顯的看出集雨坑種植的含水量多,30cm以下耕層的含水量差異最為明顯。在干旱的情況下,在集雨坑種植馬鈴薯可以更多的接受降水,并能夠有效的防止水分蒸發(fā),這樣可以提高土壤中的含水量[1]。
1.3對苗期性狀的影響。在集雨坑種植馬鈴薯要比傳統(tǒng)種植馬鈴薯的出苗時間略晚一些,但從莖粗等指標來看,集雨坑種植形成了壯苗,且出苗率與傳統(tǒng)種植相比有提高,這樣就為后期提高馬鈴薯的產量提供了基礎條件。集雨坑種植還可以促進苗期根系的生長,根長、根容重和根數(shù)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增長[2]。
1.4對產量性狀的影響。在集雨坑種植可以使馬鈴薯的植株生長得更為茂盛,有利于物質積累和分配,可以提高馬鈴薯的總產量。與傳統(tǒng)種植相比,集雨坑種植可以使單株結出更多的馬鈴薯,結出更多的大、中薯,平均薯塊的重量增加,提高了商品薯的產量。
施肥時將氮素化肥和有機肥料配合施用可以達到最佳效果?;史市Э欤R鈴薯可以直接吸收,為馬鈴薯苗期根系和莖葉的生長提供所需的能量。而有機肥料肥效慢,要經過分解才能被馬鈴薯吸收,可以用于塊莖膨大期。這樣做不但提高了化肥和有機肥料的利用率,還可以避免造成燒苗現(xiàn)象。大量施肥時,應在深翻地時就施入一部分肥料,在播種時施入余下的肥料。當只施少量肥料時,應在播種時采用集中穴施或條施的方式。在幼苗期,種薯可供給部分營養(yǎng),只需要從水中吸取小部分的能量。在孕蕾期,根部需要吸收大量的養(yǎng)分供塊莖成長。開花期是馬鈴薯根部吸收養(yǎng)分的高峰期,這個時期塊莖會迅速膨大,滿足不同生長時期馬鈴薯生長需要的養(yǎng)分,可以提高馬鈴薯的產量。
馬鈴薯一般在谷雨和立夏之間進行播種,7月中下旬處于塊莖膨大期,但由于晝夜溫差小,不適宜馬鈴薯塊莖的成長,因此,在播種時首先要考慮地溫,馬鈴薯播種的適宜溫度是7℃~8℃。其次要考慮墑情,特別是土壤墑情。然后要考慮采用品種和種植目的,如果想要早些收獲,提早上市,就需要選擇早熟的品種并適當早種。相反就可以用中晚熟的品種并適當晚種。在播種時還可以根據(jù)多年經驗合理進行密植,以提高馬鈴薯的產量。
要及時疏松土壤、消滅雜草,為馬鈴薯幼苗提供良好的發(fā)育環(huán)境,在保全苗的基礎上,使幼苗成長為豐產的植株。在幼苗階段,要保證土壤的疏松度,并提高地溫,這樣可以促進根系的發(fā)育,達到根深葉茂。在馬鈴薯塊莖的膨大期,主要是促下控上,使塊莖可以迅速膨大,同時還要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長,這樣可以延長馬鈴薯的膨大期,使莖葉的綠色體可以維持更長的時間。在田間管理中,要結合除雜草進行培土工作。早期培土可以增加地下莖節(jié)的數(shù)目,為多結塊莖打下基礎。培土還可以降低塊莖周圍的土溫,幫助塊莖膨大,使已經形成的塊莖不外露變綠,避免降低馬鈴薯的使用價值。不同的培土時間可以產生的增產效果不同。在培土時要注意不要損傷或切斷匍匐莖。參考文獻
[1]郜同慶,王效瑜,吳林科,等.旱坡地集雨坑種植馬鈴薯技術研究 [J].北方農業(yè)學報,2008(6):36~37.
[2]郭志乾,吳林科,王效瑜,等.旱坡地馬鈴薯集雨坑種植技術研究 [J].寧夏農林科技,2009(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