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毛措
(青海省海北州祁連縣林場,青海 海北 810499)
大樹移栽是園林建設過程中的主要形式,青海云杉是一種常綠喬木,適合園林栽培,在青海云杉的移栽過程中,必須要對移栽技術進行控制,做好土質檢測,土質不合格時要對土壤進行處理,使其達到適合云杉生長的條件,對移栽樹木進行完好保存,及時運輸到移栽地點,并且要做好移栽之后的養(yǎng)護管理,促進樹木健康生長。
青海云杉是松科云杉屬植物,也是我國特有的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青海省、甘肅省、內蒙古以及寧夏等地,適宜生長在海拔高度為1600~3800m之間的地區(qū),通常生長于山谷、河谷、陰坡林中、陰山谷中,生長速度十分緩慢。云杉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很強,可以在-30℃的低溫環(huán)境中生存,而且耐旱、耐瘠薄性較好,喜中性土壤,忌水澇環(huán)境,幼樹耐陰,屬于淺根性樹種,抗風力差。青海云杉的樹型十分優(yōu)美,常綠,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很多地區(qū)的綠化常綠喬木首選。但是由于青海云杉對氣溫、濕度、海拔等方面的要求較高,所以一直以來,外部條件成為影響青海云杉移栽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在移栽過程中一般都會選擇大苗移栽,指的是胸徑在8~20cm之間,樹高在3~8m之間,冠幅為2~4m的大樹。為了提高移栽成活率,必須要積極加強對移栽技術的研究,并且要做好移栽后的管理,為青海云杉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大樹移栽對時間的要求不是很嚴格,如果嚴格按照移栽技術進行操作,移栽方法得當,則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樹木移栽,但是由于樹種和地域環(huán)境不相同,最佳移栽時間略有差異。常見的大樹移栽有春季、夏季和秋冬季節(jié)移栽3種方式,青海云杉的移栽一般都選擇在大樹休眠期進行,一般選擇在春季移栽最為合適,經過實踐發(fā)現,在秋冬季節(jié)移栽也可以提高其存活率。春季移栽。春季是一年中最佳的移栽季節(jié),此時天氣回暖,氣候適宜,云杉經過休眠之后也逐漸開始生長、發(fā)芽,樹木的蒸騰作用還比較弱,移植之后有利于被損傷的根系組織及時愈合、再生,而且根系發(fā)展較快,樹木的長勢較好。但是早春時間很容易出現倒春寒,在移栽的時候必須要觀察苗木的生長和發(fā)芽狀況,以防對苗木產生影響;秋冬季移植。如果要選擇秋冬季移栽,盡量選擇在秋末和冬初時節(jié),從樹木落葉開始到氣溫低于零下10℃之間的時間里,此時云杉處于休眠狀態(tài),新陳代謝已經基本停止,但是地下的根系還在活動,此時進行移植有利于被損傷的根系及時愈合,移植之后的存活率較高。而且秋冬季節(jié)北方的溫度較低,帶土移栽的時候容易形成堅固的土球,便于移栽樹木的裝卸和運輸,需要注意移栽過程中的凍害。移栽之后第2年春天隨著氣溫不斷升高,其生理代謝也逐漸復蘇,給第2年春季的萌芽和生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提高了樹木成活率。
樹木移植之前和移植之后的環(huán)境條件必須相似,指的是移植之后的土壤條件、光照、氣溫、水分等小氣候條件,都必須要與移植之前保持相似,如果移植前后的環(huán)境差異較大,例如將生長在酸性環(huán)境中的樹木移植到堿性環(huán)境中,樹木的存活率會比較低。所以在移植之前必須要對土壤、氣候等環(huán)境進行檢測,如果土壤環(huán)境差異較大,要對定植土壤進行改善,以提高植被存活率。要根據土壤檢測結果改善定植地的土壤條件,同時應考慮其它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以提高大樹移植的成活率。
青海云杉適宜生活在陰坡、半陰坡等地區(qū),所以移栽的新地方也最好選擇陰坡、半陰坡為造林地。要對土壤進行理化檢測分析嚴格堅持“適地適樹”的基本原則,選擇海拔3400m以下、坡度為45°以下的造林地,土壤以灰褐土和山地栗鈣土為主,土壤肥力要好,土層深厚、疏松。如果所選的造林地屬于堿性土壤,其有機質含量較低,肥力較差,理化性能較差,對苗木的根系生長有較大影響,則必須要對鹽堿地進行處理,通過洗鹽方法,將水灌入到鹽堿地中,使土壤中的鹽分溶解,減少土壤中的含鹽量,同時要對土壤進行深耕深翻,將表層土壤的鹽分翻扣到耕層下邊,把下層含鹽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并且經過深耕深翻還可以使得土壤保持疏松狀態(tài)。還可以增施有機肥,鹽堿地的有機質含量較低,通過增施有機肥,可以有效改善土質,降低土壤的堿性,提高土壤肥力。
移栽前一周要對云杉進行灌水處理,澆透水,使云杉的根系能充分吸水。在移栽之前還要對樹木進行標記,尤其要對其向陽側進行標記,以便在栽種的時候按照原來的方位入坑,防止栽植方位不正確對云杉帶來危害和影響。同時要對云杉的病蟲枝、枯死枝和干裙枝等進行清除,對一些密度過大的枝葉進行修剪,為移栽做好準備[1]。
2.4.1 起苗
將云杉移栽到新地點之前,首先要做到科學起苗,防止對云杉根系造成損傷。起苗的時候必須要確保根系被土球包圍,對根系進行保護。土球的大小要根據樹木的胸徑來確定,在正常季節(jié)移栽的樹木,其土球的球徑一般為胸徑的8倍,土球布宜過大,太大容易松散,增加運輸難度。要對一些病根、死根和較長毛根進行清除,土球自上而下由大到小呈陀螺狀,如果遇到直徑大于1cm的根,要使用修枝剪將其剪斷。起苗之后要及時將樹木打包,使用蒲包、草繩等材料將土球包裹起來,防止根系水分流失。
2.4.2 栽植技術
在移栽之前7d左右要挖好定植穴,定植穴的直徑應該要比土球的直徑大40~50cm左右,其深度要超出土球高度15cm左右。而且在栽培之前必須要在樹穴內施入底肥,以有機肥為主,將腐熟的有機肥與周圍的泥土拌勻之后施入樹穴底部和土球周圍,施肥堅持隨栽隨施的原則。如果土質不好,有條件的最好使用原土進行替換,施用基肥,冬季移栽可以在土壤封凍之前進行挖穴,挖好定植穴之后再將土壤回填進去,栽植的時候再次挖開,以免土壤封凍之后增加了挖穴的難度。
樹木運輸到種植地點之后要及時進行定植。根據之前做好的標記,按照樹木原生地的南北朝向對新栽的樹木進行定位,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取樹木姿態(tài)最佳的一面作為主要觀賞面,確保樹木處于直立狀態(tài),土球要和地面保持齊平,栽入之后可以將土球的包裹物拆除。為了防止輸入傾倒,要及時對樹木進行定植,栽入之后及時搭設支撐固定。支撐物與樹干接觸的部位應該使用草繩纏繞一層或使用其他軟墊物包裹,防止支撐物對樹干造成磨損。栽培結束之后進行填土,應該要做到分層填土,分層壓實,每層的厚度大約為20cm,填土的時候不能損傷土球。在栽培過程中需要注意,如果栽植太淺,則根系很容易失水,栽植太深,樹木的生長也不旺盛,甚至還會導致根系窒息死亡。所以要對定植的深度進行控制,定植之后地上部分要做好保濕,地下部分要做好控水。新移栽的樹木對水分的需求不高,如果土壤的含水量較大,反而會影響其根系的生長,所以只需要保持土壤相對濕潤即可。
2.5.1 設立支架
為了防止新移栽的樹木出現傾斜,在移栽之后必須要及時設立支架,一般采用三腳支架和四腳支架進行固定的方法,將樹木牢固支撐起來,確保大樹更穩(wěn)固。
2.5.2 澆足定根水
第1次澆水的時候可以配合生根劑和根腐靈一起使用,第1次澆水之后要根據天氣情況和土壤墑情確定澆水時間。
2.5.3 架設蔭棚
隨著移栽之后的天氣逐漸變熱,氣溫回升,樹木的蒸發(fā)作用也越來越強,為了防止失水,應該要對新移栽的樹木架設蔭棚,蔭棚的上方和四周與樹冠保持50cm的距離即可,可以避免陽光直射對樹木造成灼傷。等到10月之后,天氣逐漸開始轉涼,可以拆除蔭棚。
2.5.4 輸營養(yǎng)液
對于移栽之后的大樹生長相對緩慢,由于根系受到損傷,所以吸收養(yǎng)分和水分的速度較慢,此時要通過輔助給樹木輸入營養(yǎng)液,促進植物根系生長和發(fā)芽[2]。營養(yǎng)液的配置應該以蒸餾水為主,同時可以加入植物激素和礦物質元素,通常每次用1L水溶入GGR6號生根粉0.1g、磷酸二氫鉀0.5g、葡萄糖10mL對移栽之后的樹木進行注射,或者使用醫(yī)用吊瓶或專用吊樹帶盛裝進行輸液,確保樹木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