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勇
摘要: 作為19世紀(jì)末美國社會所普遍共享的重要觀念之一,“文明”觀為美國提供了選擇移民的標(biāo)準(zhǔn),塑造著這個時期美國的排華運動。在移民問題上,它的內(nèi)涵主要包含自由勞動的工作倫理、盎格魯—新教文化和政治自由三個方面,華工則往往被置于其對立面。而排華分子則借此極力渲染“中國文明”與“美國文明”的差別和對之構(gòu)成的威脅,推動了全國范圍內(nèi)排華共識和排華浪潮的形成,并最終向華人勞工關(guān)閉了大門。
關(guān)鍵詞: 排華運動;排華共識;文明觀念
中圖分類號: K712文獻標(biāo)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2435(2018)06008611
Abstract: As a key concept commonly shared by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civilization” offered the standard to choose immigrants,and shaped the Chinese exclusion movement at that time. On the issue of immigration,there are mainly threefold meaning in this concept: the work ethics of free labor,the Anglo-Protestant culture and the political liberty,all of which are repulsive to Chinese labor. The exclusionists further manipulated this ideology to underline the threa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opposed to the “American civilization”,to instigate the anti-Chinese hysteria,and gave rise to the consensus on Chinese exclusion. Thus,they closed the door to the Chinese laborers.
Key words: Chinese exclusion movement; Chinese exclusion consensus; th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19世紀(jì)后期,美國西部地區(qū)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排華運動。這一事件在國內(nèi)外史學(xué)界已有大量研究。一些學(xué)者強調(diào)探討排華的經(jīng)濟原因,認(rèn)為排華本質(zhì)上是由經(jīng)濟因素引起,源自于美國勞動力市場的相對飽和、經(jīng)濟蕭條以及白人與華人在工作機會方面的競爭;另一些學(xué)者更關(guān)注長期的、不太容易變化的種族文化因素,認(rèn)為華人作為蒙古人種(Mongolian race),同黑人一樣均受到種族主義的迫害;還有一些學(xué)者則從美國大眾政治的角度看待排華,認(rèn)為排華在70年代后成為兩黨政治人物競相吸引選民、撈取政治資本、安撫勞工不滿情緒的工具。①
①認(rèn)為經(jīng)濟因素起到?jīng)Q定作用的被稱作加利福尼亞假說(California thesis),代表作是Mary Coolidge.Chinese Immigration.New York: Henry Holt,1909; Elmer C. Sandmeyer.The Anti-Chinese Movement in California.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39。種族主義范式的代表作品為Alexander Saxton.The Indispensable Enemy:Labor and the Anti-Chinese Movement in Californi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Stuart Creighton Miller.The Unwelcome Immigrant:The American Images of the Chinese,1785-1882.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認(rèn)為政治因素在1882年《排華法》通過中起到關(guān)鍵作用的代表作是Andrew Gyroy.Closing the Gate:Race,Politics and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8。此外,還有研究《排華法》頒布后美國華人移民問題的,如Erika Lee.At Americas Gates:Chinese Immigration during the Exclusion Era,1882-1943.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3;或側(cè)重從排華法的解釋與執(zhí)行方面探討排華問題的,如Lucy Salyer.Law Harsh as Tiger:Chinese Immigrants and the Shaping of the Modern Immigration Law.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5。這些研究在其各自側(cè)重的領(lǐng)域是令人信服的。但它們并未抓住排華問題的全部內(nèi)涵,相反還多少忽略了一個重要方面,即當(dāng)時美國社會所流行的、霸權(quán)性的觀念。霸權(quán)意識形態(tài)(hegemonic ideology)源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葛蘭西,指為一個社會普遍認(rèn)同接受的,并最終服務(wù)于統(tǒng)治集團利益的觀念。這一術(shù)語同樣可以適用于移民問題。參見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7頁。對美國這樣一個大量吸收外來移民的國度,一些問題難以回避:接納移民是否有選擇性?依據(jù)何種標(biāo)準(zhǔn)進行選擇?誰是優(yōu)先的、受歡迎的移民?誰又是不受歡迎者?這不僅取決于種族、經(jīng)濟和政治因素,也受到此種霸權(quán)觀念之影響。而華工與其排斥者的矛盾也不僅是利益沖突,還牽涉到文化和觀念的差別。
筆者認(rèn)為,19世紀(jì)后期美國各地區(qū)、各階層所共享的“文明”觀念正是這樣一種霸權(quán)觀念,它為排華共識的形成提供了基礎(chǔ)?!拔拿鳌庇^念本身涵蓋甚廣,難以厘清;不過單就移民問題而言,主要包含三重含義,分別是工作倫理、文化和政治理念。美國主流社會對移民的認(rèn)識也往往基于這三個方面。由于“文明”在美國社會觀念體系中有較強象征意義,因此它本身會遭到過分神化,會因想象的危險而吸引眾多的捍衛(wèi)者,當(dāng)然也容易成為排華分子借此操縱民意、興風(fēng)作浪的工具。本文將分別從這三重含義出發(fā),來探討華工問題如何被排華分子放置在“文明”的框架下進行渲染,從而凝聚起全國性的排華共識和狂熱,進而向華工關(guān)閉大門的。
一、作為工作倫理的“文明”
美國社會占主導(dǎo)地位的工作倫理(work ethic)對排華運動有深刻影響。工作倫理的概念來自馬克斯·韋伯,主要指對工作的態(tài)度、價值取向,賦予工作的意義等。這個時期并沒有美國人使用這一概念,但有其他詞語表達類似的含義。“文明”往往就具備此功能。在描述中國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時,他們常使用“中國文明”或“儒家文明”,而對美國白人則用“美國文明”或“基督文明”。在一些學(xué)者看來,“儒家文明”與“基督文明”所代表的工作倫理似有共通之處,如均看重勤奮與節(jié)儉等美德。參見馬克斯·韋伯:《韋伯作品集XII: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廣西師范大學(xué)2007年版;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第八章《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美國的“本土主義者”也的確經(jīng)常以懶惰、游手好閑為由指責(zé)黑人和愛爾蘭裔移民,華工的“吃苦耐勞”則成為反對排斥的理由之一。但這只是表面的相似。勞工的“自由”同樣是美國社會主流工作倫理的核心構(gòu)成因素。例如共和黨曾宣揚“自由勞動”意識形態(tài)(free labor ideology),它將奴隸制置于美國工作倫理的對立面,不僅強調(diào)勤奮工作等品質(zhì),更重要的是相信只要勞動者身上具備這些美德,就能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提升其社會地位。換言之,勤奮工作只是手段,實現(xiàn)體面生活才是目的。關(guān)于美國社會的工作倫理與“自由勞動”的意識形態(tài),參見Daniel Rogers.The Work Ethic in Industrial America,1850-1920.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若加上此因素,二者立刻涇渭分明。
當(dāng)然,這種對待工作的不同意識形態(tài)并不直接造成公眾的排華情緒,但它在無形中確實使排華分子占據(jù)了十分有利的地位,只需稍作加工,便非常容易制造出兩種“文明”無法相容的輿論。而盡管排華分子大多對真正的“儒家文明”幾乎一無所知,但并不妨礙他們憑想象將華工一概貶低成“廉價勞動力”或“奴隸勞動”,視為劣等的“儒家文明”之產(chǎn)物。他們常指責(zé)引進華工的方式是秘密的、不道德的,類似于罪惡的奴隸貿(mào)易。加州的《州首府記者報》(State Capital Reporter)便評論說,這群“可憐的蒙古貧民在廣東郊區(qū)遭到綁架”,被偷運到美國,怎么能與“文明”的、自愿來到美國的“自由白人移民”相提并論呢?Arguments in Favor of Immigration.Published by the California Immigrant Union,1870 (2). P. 6.他們一直強調(diào),華工不屬于正常的移民(immigration),而是勞力輸入(importation),是資本家用以損害勞工利益的工具。同時,華人相比白人更為惡劣嚴(yán)酷的工作環(huán)境,令白人難以想象的低工資,以及中外會館(Six Companies)等華人公司對華人勞工的控制和壓榨等,更是強化了這一偏見。也正因為如此,加州1879年的憲法才公然寫道:“亞洲的苦力(coolie)是奴役人類的一種形式,應(yīng)在本州永久禁止,所有涉及苦力的契約都應(yīng)宣布無效?!盵1]724在美國勞工組織所發(fā)起的運動中,排斥華工往往是與八小時工作日、建立聯(lián)邦勞工統(tǒng)計局等并列的一個主題。
除缺乏自由和低工資外,華工的低消費也被指責(zé)同奴隸相似,對美國文明不僅沒有貢獻,而且還損害其健康發(fā)展,危害其自由。在1876年加州一次聽證會上,舊金山的某位外科醫(yī)生被問道:“你怎樣看待華工對當(dāng)?shù)匚拿鞯挠绊??”他的答案是:“眾所周知,在世界任何地方,勞工同時也是消費者才能有益國家發(fā)展;華人若要對美國有所貢獻,那么他們首先應(yīng)當(dāng)消費美國的產(chǎn)品?!盵2]107一位評論者在《北美評論》上撰文寫道:“中國人的這些特征是我們最鄙夷的:他的可憐的小身軀,他的拮據(jù)和悲慘的生活方式,他的奴性與不知疲倦的勤勞,他對高品質(zhì)和昂貴享受的無動于衷——而這些是我們的文明所不可或缺的?!盵3]另一篇《北美評論》的文章則寫道:“在美國的華人社區(qū),這種奴役并非個別現(xiàn)象……這是中國文明的特色,比勞動自由(industrial liberty)原則在我們中間還要牢固。”[4]在此處可見,“勞動自由”已與中國文明截然對立。
當(dāng)華工被類比為奴隸,被視為威脅到美國“文明”之時,排華的正當(dāng)性也就進一步得到增強,甚至可被視作同反對奴隸制一脈相承的事業(yè)。不少曾經(jīng)的廢奴主義者便加入到排華陣營。以霍雷思·格里利(Horace Greeley)、詹姆斯·布萊恩(James Blaine)等為代表的一些共和黨人在內(nèi)戰(zhàn)后曾積極支持黑人權(quán)利,但也出人意料地加入到排華隊伍之中。[5] 1879年2月,布萊恩在美國參議院發(fā)表演說支持針對華工的《十五乘客法》。他指責(zé)說,華工缺乏普通美國人那樣溫情的家庭,只是一群冷酷的、沒有情感的“奴隸勞工”,甚至“比奴隸勞工更惡劣”,二者的相遇將會“把以牛肉和面包為食之人的生活水平降低到以米飯為食之人的標(biāo)準(zhǔn)”,“奴隸勞工將會讓自由勞工走向墮落”。他進而將之上升到“文明沖突”的層面:“我們到了做出必須選擇的時候了:是讓太平洋沿岸接受基督文明,還是儒家文明?”[6]277盡管布萊恩從支持黑人權(quán)利突然轉(zhuǎn)向排華看上去不符合其政治理念,顯然是一次政治投機,但從“反對奴役”的角度,這這一轉(zhuǎn)折似乎又不算太突兀。同時,由于布萊恩在當(dāng)時的美國政壇和民眾心目中有著巨大影響力,他加入排華陣營也極大地推動了排華共識的形成。他關(guān)于基督文明和儒家文明的對抗,關(guān)于“牛肉”與“米飯”的比喻也成了眾口相傳的排華名言。
在排華共識颶風(fēng)般的形成過程中,反對意見顯得蒼白無力。一位傳教士曾在聽證會上這樣為引進華工辯護:“他們在道德上會帶來壞的后果,但排斥他們是沒有用的,我們有責(zé)任提升其文明?!庇衅髽I(yè)主主動建議剝奪華人的公民權(quán)和投票權(quán),只給予他們類似“賤民”的地位,專心替美國資本家干活;還有傳教士在面對當(dāng)700萬華人對100萬白人的問題時,只能含糊地表示,只要不賦予他們投票權(quán)就沒有問題。Chinese Immigration:The Social,Moral and Political Effect of Chinese Immigration,P.163.這些反對意見要么令人費解,要么將某個階層的自私顯露無疑,在聲勢浩蕩的排華浪潮面前很快便被吞沒。
也有借助社會達爾文主義來為華工辯護的例子。當(dāng)時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新教牧師亨利·比徹(Henry Beecher)曾揚言,白人勞工需要明白“適者生存”的原則,既然無法同華人在經(jīng)濟上競爭,他們就應(yīng)當(dāng)接受被淘汰的命運。加州參議員約翰·米勒(John Miller)則反駁比徹說,并非是白人沒有能力同華人競爭,而是因為美國的“文明水平”不容降低:“如果被逼到絕境,他們同樣也能與黃種人競爭;但這意味著文明水平的下降,意味著犧牲工人舒適而精致的家庭”[7]119。另一位加州共和黨參議員艾倫·薩金特(Aron Sargent)則說道:“當(dāng)兩個階級之間展開競爭時,倘若兩個階級都要求維持同等程度的文明,即更優(yōu)越的藝術(shù)、產(chǎn)業(yè)、創(chuàng)造力和經(jīng)濟,其中一個階級能夠以更低的工資來實現(xiàn)這些,那么另一個階級就沒有什么好抱怨的”,但問題在于華人同白人之間的競爭不是個體或階級間的競爭,而是“兩個不同階段的文明的競爭?!彼J(rèn)為華人之所以競爭力強,是因為他們不讀書不看報,不追求體面的家庭生活和個人的價值。換言之,華人的這種文明水平只需要極低的工資來維持,而倘若白人也接受這個水平的工資,從而削減自己的教育、精神生活等支出,將帶來美國文明水平的退化。Speech of Hon. A. A. Sargent of California in the Senate of the United States,1878 (3). P. 27-28.在“文明”話語面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防護墻也形同虛設(shè)。
1891年,著名共和黨政治家亨利·洛奇(Henry Lodge)在《北美評論》上發(fā)文鼓吹限制移民。但這次是排斥東歐移民。他在文中特別引用了一位美國外交官評價東歐移民的言論:“既然他們在諸多方面與中國人相似,我認(rèn)為這些斯洛伐克人……也不適合我們接納?!彼麄兺袊艘粯?,“極度節(jié)儉,中國人愛鴉片,而他們愛威士忌”;“他們的理想既貧乏又平庸。他們像中國人一樣廉價地工作,阻礙文明的勞工得到‘白人勞工應(yīng)有的報酬”。移民將會影響到“美國文明的標(biāo)準(zhǔn),這與它對勞動力市場所造成的影響一樣重要?!盵8]洛奇在此處將“勞動力市場”與“美國文明標(biāo)準(zhǔn)”分開并非畫蛇添足。這反映了經(jīng)濟利益與經(jīng)濟倫理的細微差別?!皠趧恿κ袌觥笔羌兇獾慕?jīng)濟利益,而“文明標(biāo)準(zhǔn)”則可理解為工作倫理。在洛奇為美國工人所設(shè)定的“文明標(biāo)準(zhǔn)”中,不僅鴉片與威士忌是壞東西,節(jié)儉和低工資也不是至高美德。并不“貧乏和平庸的理想”才是對勞工最大的肯定。在勞資沖突異常激烈的鍍金時代,談?wù)搫诠さ睦硐肱c“文明勞工”的工資是十分諷刺的一件事,但倘若沒有這種滲透著“基督文明”“自由勞動”等價值觀的工作倫理,20世紀(jì)初美國的進步運動也許又將是另一幅圖景。
二、作為文化的文明
華人勞工來自有著悠久文明的中國,這使得排華不僅只表現(xiàn)為種族主義的排外,而且還表現(xiàn)為文化上的排外。美國當(dāng)代歷史學(xué)家弗蘭克·寧科維奇(Frank Ninkovich)說:“將限制移民看作種族主義的產(chǎn)物,將使一個極為復(fù)雜的、關(guān)于文化含義的辯論變得過分簡單?!彼J(rèn)為美國國內(nèi)排華辯論的焦點議題是“文明”,而種族只是相對次要的。他還指出,很多排華支持者曾公開表明過自己反對種族主義。[9]160-175當(dāng)然,像寧科維奇那樣將種族和文明這兩個概念強行分開是十分困難的,也沒有必要;但仍需認(rèn)識到,多數(shù)政治文化精英(尤其是傳教士)并沒有要從基因上消滅其他種族的極端主張。他們宣揚的主要是“文明使命”,即讓其他種族都能接受先進的“美國文明”,放棄自己落后的民族文化。因此可能即便對華人沒有生物學(xué)意義上的種族偏見,也會有文化上的“文明偏見”。
在排華是否必要的問題上,英國哲人約翰·斯圖亞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與美國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亨利·喬治(Henry George)曾有過一番通信來往。密爾在信中說,華人移民牽涉到“最為困難和最令人尷尬的兩個政治道德問題:即最早占據(jù)無主之地的人們究竟有多大權(quán)限可以禁止其他人到那里居住;以及一個更先進的種族為了免受那些低等文明的傷害,能夠采取何種合法手段去保護自己”。[10]65不過密爾仍然主張對華人進行教育,將其提升到美國人的文明水平。但亨利·喬治則認(rèn)為密爾有些異想天開,因為中國移民根本“無法同化”。[11]103在這兩個人的思想中,生物學(xué)意義的種族均非關(guān)鍵因素。例如在其名著《進步與貧困》中,喬治便旗幟鮮明地批判英國哲學(xué)家赫伯特·斯賓塞充滿種族優(yōu)越論的“文明觀”,說“這是一種粗糙的對進步的解釋”,因為它將“文明的差異解釋為種族能力的高低”。喬治并未將排斥華工建立于種族優(yōu)劣的假設(shè)之上,而是建立于二者不同的“文明”之上。他承認(rèn),西方人有能力做的華人也完全能做到,甚至做的更好,但關(guān)鍵是中國文化在華工群體中根深蒂固,使得“美國文明”無法對其造成影響:“中國的環(huán)境仍然在持續(xù)影響著他們,他們盼望著有朝一日回到故土,在美國,他們自我封閉在自己的小中華當(dāng)中,就像在印度的英國人也在那里維持著一個小英格蘭一樣?!盵12]496
這種情形直接讓美國精英的“文明使命”受挫,觸犯了他們的文化優(yōu)越感,令其惱羞成怒。在國會辯論中,支持的排華議員們不止一次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偏偏是華人?為什么能容忍愛爾蘭移民與黑人,卻唯獨排斥華人移民?難道其他種族不會反叛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tǒng)治嗎?我們今天對這些問題有著多種答案。一般認(rèn)為是由于華人移民沒有選舉權(quán),缺乏影響政治議程的籌碼;也有人認(rèn)為是基督教信仰和語言的關(guān)系。但不可忽視的是,華人移民普遍對美國的政治制度,對美國人的宗教和語言缺乏興趣。這些都可以歸因為文明的差異。因此不足為怪的是,在不少美國精英人士看來,“中國文明”正好站在“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對立面,二者雖有交匯,但其目標(biāo)與命運卻南轅北轍。某種程度上來說,問題不在于中國的人種是優(yōu)秀還是低劣,而在于中國文明與“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巨大差異。正如華裔美國歷史學(xué)家艾明如所說,亞洲移民之所以在太平洋沿岸遭到排斥,原因之一是美國人堅信“西部是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領(lǐng)地”。[13]18
相比粗糙露骨的、充滿流氓無賴和暴力色彩的種族優(yōu)越論,這種文化沖突的觀點更能登大雅之堂,某些時候也更有效。在國會辯論中,關(guān)于華工的討論往往會轉(zhuǎn)向?qū)χ袊拿鞯脑u價,而中國的“五千年文明史”成了繞不開的話題。面對火藥、指南針、造紙術(shù)等這些偉大成就,除少數(shù)極端種族主義者外,排華分子也不太可能全盤否定中國文明,往往是轉(zhuǎn)而強調(diào)東西方文明的互不相容性。1902年,在支持無限期延長《排華法》時,洛奇在參議院的發(fā)言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他說:“在辯論中我們最大的錯誤是將他們看成一群頭腦簡單的、容易受騙的原始人”,事實上,“他們在藝術(shù)、詩歌、文學(xué)上擁有十分杰出的文明。當(dāng)我們的祖先還在歐洲的森林中游蕩之時,他們就已經(jīng)是高度文明化了”。但為什么要排斥中國人呢?因為“他們不是來仰慕我們的文明的。他們帶著對我們的文明的鄙視而來”。在他眼中,華人移民是“這樣一種文明的產(chǎn)物,它不僅是高等的、智慧的,而且?guī)缀鯚o法改變”。受儒家文明熏陶的華人與受基督文明熏陶的白人就像“油和水”一樣,無法融入到一起。[14]365-366
排華分子經(jīng)常有意或無意地在鼓吹這樣一種理念,即美國各種族正以“盎格魯—撒克遜文明”作為標(biāo)準(zhǔn)和基礎(chǔ),建立一個新的文化共同體,也就是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我們的文明”或“美國文明”。在這個共同體中,即便愛爾蘭人和黑人都能擁有其位置,唯獨華人沒有一席之地。原因在于,華人的“文明”不僅與美國人所要的“文明”互不相容,而且還會對這一文化共同體的構(gòu)建產(chǎn)生極大的危害。一位民主黨參議員說道,愛爾蘭人、德國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都分享著同一份責(zé)任,都在為我們共同的文明與命運而努力”,移民的大門也理應(yīng)向他們敞開;“至于那些不是來尋找家庭與歸宿而只是來尋找利益,對我們的命運沒有絲毫認(rèn)同,對我們的制度沒有絲毫熱愛,對我們的宗教沒有絲毫尊敬的人,我們有權(quán)而且應(yīng)當(dāng)說,‘你們在這里沒有位置”。[15]201
所謂“美國文明”事實上是一個有等級差別的文化共同體。其中,“盎格魯—撒克遜文明”處于領(lǐng)導(dǎo)者的地位,其他白人族群的文明是被領(lǐng)導(dǎo)者,而華工代表的東方文明則是其敵人?;蛟S是為了趕走華人這一最大的競爭對手,歷史上受“盎格魯—撒克遜”民族欺凌的白人少數(shù)族裔也紛紛倒向這一“核心文明”。一位蘇格蘭裔排華分子麥克阿瑟曾說道:“我們反對外來移民,是因為要保護我們的利益,以及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標(biāo)準(zhǔn),使之免受東方的污染?!彼倪@番說法遭到一位作家帕特里克·希利(Patrick Healy)的諷刺:“麥克阿瑟先生是一位盎格魯—撒克遜文明標(biāo)準(zhǔn)的忠實捍衛(wèi)者”,但他應(yīng)當(dāng)知道,“最野蠻墮落的勞工,以及像野獸一樣生活的窮人,就在盎格魯—薩克遜文明的中心”;同時他似乎忘了,“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在愛爾蘭大饑荒時是如何對待愛爾蘭農(nóng)民,以及在蘇格蘭高地是怎樣屠殺蘇格蘭人的。希利痛斥道:“沒有比聽到愛爾蘭裔和蘇格蘭裔贊頌盎格魯—撒克遜文明更令人感到作嘔的了?!盵16]47但作為愛爾蘭裔美國人的希利也許并未意識到,他的同胞們之所以將中國文明與“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對立起來,是因為在對中國移民的斗爭中,“盎格魯—撒克遜文明”成了朋友,而不再是敵人。可能正是由于華人的出現(xiàn),才使得美國最終接納了被稱作“白色野蠻人”的愛爾蘭移民。
黑人同樣被經(jīng)常用來同華人作比較,得出的結(jié)論也對華人不利。這并非因為黑人在種族上比華人更優(yōu)越,而是因為白人與黑人只是純粹的種族沖突,而白人與華人則包含著“文明沖突”。亨利·喬治評論道:“黑人來到這個國家時只是野蠻人而已,沒有什么文化包袱需要甩掉;但中國人卻有自己的文明與歷史,這使他們面對其他種族時,帶著傲慢自大的心態(tài)。”[17]《北美評論》上一篇文章的觀點也與之如出一撤:“這與其說是生存空間的競爭……不如說是文明的競爭”;黑人問題讓美國人頭疼不已,“但這畢竟只是種族的沖突。黑人沒有文明,沒有他們自己所堅持的理念。他們的訴求都源自我們。而蒙古人則完全不一樣”。[18]還有一位參議員說,華人中盛行偶像崇拜,他們大批到來后不僅不會去信仰基督,而且黑人也會被偶像崇拜所吸引,“強大而智慧的盎格魯—撒克遜種族”在黑人身上所費的心血,以及“基督文明”進步的成果將付諸東流。[19]顯然對排華分子來說,中國的“文明”就像流行病一樣,具有傳染性和腐蝕性,會引發(fā)恐慌。
中國文明不僅能夠引誘“愚昧”的黑人,而且還能腐蝕“上等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羅斯說道:“高等的白人在天朝居住久了之后,在觀點上也會變得太過于中國化,以至于變得對他們的政府沒有多少幫助了。人們抱怨赫德爵士(Sir Robert Hart)幾乎就是一個中國人。許多在中國的西方顧問如今都支持中國看世界的方式,而否定我們的方式??雌饋硭坪跏沁@樣:東方的文明一點點地卸下了他們的防備,入侵并占據(jù)了他們的內(nèi)心?!彼M一步指出,自美洲發(fā)現(xiàn)后,白人在擴張過程中遇到了過去所未曾遇到的“數(shù)以百計的種族”,但他們“從未遇見過一個種族可以挑戰(zhàn)他們的軍事優(yōu)勢,為他們的文明作貢獻,或者干擾他們在政治與工業(yè)組織方面前進的方向”。然而,就當(dāng)白人習(xí)慣了對“這個星球無可爭議的主宰權(quán)后”,他們發(fā)現(xiàn)了與白人一樣出色的中國人,“在任何情況下,看起來未來文明的承擔(dān)者和推動者將不會只是白人,而將是白種人和黃種人一起”。羅斯聲稱中國人與西方文明中最優(yōu)秀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如性格沉穩(wěn)、堅韌、勤奮等,在這些方面甚至要優(yōu)于南歐那些過于奔放與浮躁的白人。因此盡管中國人比“盎格魯—撒克遜人”仍“略遜一籌”,所建立的也是“劣等文明”,但這種“劣等文明”卻極具威脅。[20]52-63文化精英們并不認(rèn)為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文明”不夠優(yōu)越,而是擔(dān)心優(yōu)越的事物會過于脆弱。一位名叫詹姆斯·惠特尼(James Whitney)的法學(xué)家說,中國的“文明”就像是鐵鍋(iron pot),美國“文明”像是瓷瓶(porcelain flask),在二者的碰撞中,后者會受到更大的損害。[21]13他們不由擔(dān)心,高貴而脆弱的“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在同低賤而結(jié)實的中國文明競爭時處于下風(fēng)。
在這種知識界的大環(huán)境下,連最為熱衷“文明使命”的教會人士也改變了初衷。傳教士們包容華人移民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華人需要接受“基督文明”。在接受質(zhì)詢時,有傳教士便聲稱,對華人“要么教育,要么排斥”。還有人則認(rèn)為,需要抑制華人移民,才能更好地對其“文明化”。Chinese Immigration: The Social,Moral and Political Effect of Chinese Immigration.P.166.著名公理教會牧師、密歇根大學(xué)校長詹姆斯·安吉利(James Angell)更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安吉利曾強烈反對排華。但后來他也轉(zhuǎn)變了看法。他接受了總統(tǒng)海斯的委任,率領(lǐng)美國代表團到北京與清政府協(xié)商限制華人移民,并且完成了使命。后來在1882年的一次演說中,他改口說,“與華工代表的東方外來文明(alien civilization)和諧相處可能比我們所想象的更難……倘若不加控制”,也許可能會引起他們與“西方人之間令人不快的摩擦”。[22]240
美國當(dāng)代著名政治學(xué)家亨廷頓認(rèn)為,美國的移民史如同一鍋番茄湯,盡管有各種背景的移民,盡管真正的“盎格魯—撒克遜”族裔在美國并不占多數(shù),但“盎格魯—新教”文化始終占據(jù)著主導(dǎo)地位。他認(rèn)為這一共同的文化才是讓美國維持團結(jié)與統(tǒng)一的最主要因素,而不是民主自由的意識形態(tài)。他也據(jù)此批判美國所盛行的多元文化主義,建議美國政府嚴(yán)格限制拉美裔移民,防止美國主流文化的解體,出現(xiàn)“中心塌陷”的悲劇。[23]亨廷頓的思想在今天遭到美國主流學(xué)界的批評,被視為是一種保守陳舊的主張。但倘若將它放在排華時期,則不過是司空見慣的言論而已。從這個角度看,亨廷頓的主張并沒有多少“新意”,視之為排華時期類似話語的復(fù)活也并不為過。
三、作為權(quán)力的文明
盡管經(jīng)濟原因是排華運動興起的源頭,但需要認(rèn)識到,畢竟受到華工競爭沖擊的只是少數(shù),倘若只是經(jīng)濟利益的斤斤計較,便難以敲響令人恐懼戰(zhàn)栗的警鐘,更難以掀起排華的滔天巨浪。為了營造這種大敵將至的氣氛,最好的策略莫過于將華工塑造為侵略者;而雖然滿清政府在軍事上遠非美國的對手,但仍可極力渲染其“文明”的威脅。因此“文明”的對抗和沖突始終是構(gòu)建排華共識的一個重要基石。
在西方的歷史記憶中,“文明與野蠻”的對抗一直是一個重要主題。從入侵希臘的波斯人到入侵羅馬帝國的蠻族,再到維京人、伊斯蘭教徒、蒙古人等,都是威脅甚至造成“文明世界”覆滅的“野蠻人”。德皇威廉二世曾據(jù)此大肆宣揚“黃禍”,美國上下同樣也可以借此高呼中國文明的入侵。加州排華代表大會在1878年給國會的備忘錄中就聲稱:“這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種族、勞工或政治問題。它牽涉到我們文明的命運,與整個世界人民的未來都息息相關(guān)?!边@份備忘錄提醒道,自古希臘抵抗波斯的“野蠻人”以來,歐洲的“文明”就肩負著抵抗亞洲野蠻人入侵的責(zé)任。來自中國的移民只不過是“亞洲文明”對“歐洲文明”另一種形式的侵略。[24]961902年,美國勞聯(lián)領(lǐng)導(dǎo)人薩繆爾·岡波斯(Samuel Gompers)親自起草給國會的備忘錄幾乎是完全重復(fù)了這一話語:
華人移民不僅是一個種族、勞工和政治問題,它還牽涉到我們的文明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歐洲的文明經(jīng)常遭到來自亞洲的野蠻人的攻擊與威脅。華人移民本質(zhì)上是一場亞洲野蠻人的入侵,幸運的是,之前我們多次成功抵御了亞洲野蠻人對歐洲文明的入侵……保護歐洲文明不受污染是我們責(zé)無旁貸之事。[25]29-30
侵略的說法在這一時期幾乎已經(jīng)成了慣用語,不論是美國總統(tǒng)、資深參議員還是勞工領(lǐng)袖。不過除了一些關(guān)于中國軍事入侵的虛構(gòu)作品,大多數(shù)還是認(rèn)為華工入侵美國的方式是大規(guī)模的“毒害”和“污染”。1876年,來自俄勒岡的共和黨參議員約翰·米切爾(John Mitchell)在參議院中極力附和薩金特提出的排華法案。他發(fā)言的主題便是強調(diào)中國移民對“我們的文明”之危害。他開場便說:“議長先生,是時候考慮中國移民問題及其必然對我們的文明造成的惡果了;在參議院沒有比這更緊迫的事情。”他將加州的中國移民比作長在“西方文明”身上的正在潰爛化膿的壞疽,“很顯然,我們的文明處在危難之中,我們的制度在這群移民面前危險萬分……帝國的根基正在動搖”;“問題在于,迄今為止我們純潔的、高貴的、強大的和優(yōu)秀的文明”能否經(jīng)受住“像潮水一般涌向這片土地上的,來自一個充滿著罪犯、墮落之徒和奴隸的民族所帶來的罪惡”?“我們是否能把我們的文明和我們的制度置于此種威脅和難以名狀的恐懼之下?”John Mitchell.Immigration of Chinese.Washington,1876. P. 4.1882年2月,為敦促通過排華法案,來自加州的共和黨參議員約翰·米勒(John Miller)發(fā)表了將近2個小時的演說。在演說的最后,他說道:“我請求你們不要讓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受到污染……保護我們的生活不受東方文明所帶來的壞疽的影響?!盵22]224-232
平心而論,外來“文明”損害國家安全并非無稽之談,尤其是面臨大規(guī)模移民時。一方面,管理一個人口多元(heterogeneous)的國家要比人口單一(homogenous)的國家困難大得多。德高望重的共和黨參議員喬治·埃德蒙斯(George Edmunds)曾一直為華工辯護,但他在中美安吉利條約簽訂之后也改變了態(tài)度,理由是多元化的人口對共和國來說是致命的,“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共和國能在此情形下興盛”。[22]232另一方面,在排華分子的口中,美國的安全并不只是不受外來武裝侵略這么簡單;它還與美國的國家性質(zhì)——“共和”制度有密切的聯(lián)系。而共和體制又首先意味著政治自由,意味著美國國內(nèi)不允許存在受奴役的、缺乏政治自由的階層。
許多排華言論的一個核心假定是,政治自由只產(chǎn)生于西方文明,而東方文明則是暴政的溫床。當(dāng)排華遭受“種族主義”指控之時,排華分子經(jīng)常會選擇淡化膚色、種族和政治經(jīng)濟等因素的影響,而把矛頭指向東方文明與專制主義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在1921年的一樁亞洲移民訴訟中,一位法官在判詞中寫道:“很明顯,國會反對賦予亞洲移民公民權(quán)的原因不是出于膚色,而是膚色所代表的某種類型的文明。黃色和棕色是東方專制主義的標(biāo)簽……不僅如此,這些專制統(tǒng)治下的臣民對他們的文明還頗引以為自豪,因此他們并不適合一個共和形式的政府;他們也因此被剝奪了公民權(quán)利”。[26]
加利福尼亞州從上到下排華的情緒無比狂熱,針對華人的暴力行為此起彼伏,這不僅引起了中國方面的抗議,就連美國東部地區(qū)也感到難以理解。他們往往將之歸因于愛爾蘭裔勞工等卑賤者的無法無天,以及無良政客在其中的煽風(fēng)點火。西部排華分子為了緩解自身所受到的譴責(zé),訴諸“美國文明”與政治自由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1901年,清政府駐舊金山總領(lǐng)事何祐在《北美評論》上撰文,認(rèn)為中國移民問題是一個勞工問題(labor question),聲稱華工大多是非熟練工人,而白人勞工多為熟練工人,因此并不構(gòu)成對后者的威脅;同時他還指責(zé)是排華法是政客們蠱惑人心的產(chǎn)物,應(yīng)及早廢除。他聲稱華工既勤勞又安守本分,將會為美國帶來巨大的物質(zhì)利益。舊金山市市長詹姆斯·費蘭(James Phelan)在同一個刊物上作了回應(yīng)。他說道:“這不僅僅是一個勞工問題,也不只是種族問題。這是一個美國問題,影響到我們制度的穩(wěn)定延續(xù),以及我們文明的標(biāo)準(zhǔn)?!比斡芍袊摹傲拥任拿魍覀兊奈拿髦g展開競爭,會摧毀自由政府賴以存續(xù)的人民”;“愛國者和先烈們把我們的文明從野蠻狀態(tài)下拯救出來,現(xiàn)在問題是,它會不會再次受到威脅?難道華人移民不就是這樣一個威脅嗎?”“倘若華人被允許進入,那些自由的人民又往哪去呢?誰來保衛(wèi)我們的文明?中國人可能是好的勞工,但不會是好的公民……他們與美國文明彼此難以共存?!盵27]
可以說,以政治自由為核心的“美國文明”既是西部地區(qū)為其歇斯底里式的排華進行自我辯解的護身符,又是獲得東部同情與支持的絕佳手段,還是勞工組織、南部民主黨人凝聚力量的重要憑借。岡波斯在前述備忘錄中說:“如果我們回歸到內(nèi)戰(zhàn)前南部的觀念……中國人能滿足所有奴隸以及受奴役階層的條件。他們工作十分出色,他們很順從聽話,他們沒有政治上的條件:但是這些建議是美國文明所無法容忍的?!盵25]29弗吉尼亞的一位民主黨參議員在國會中說,歐洲移民大多到達美國大西洋沿岸,亞洲移民則越來越多地在太平洋沿岸定居。這兩股遷徙的浪潮遲早會相遇。但雙方是如此的不同,一方生活在“高加索文明的自由原則下”,另一方則習(xí)慣于亞洲文明的暴政,未來這個聯(lián)盟又如何能維持下去呢?[28] 這些政治人物所提到的“美國文明”掩蓋著各自精心的利益計算,如岡波斯期望借“文明”的話語喚起東部勞工,支持西部勞工的排華,進而壯大美國勞工組織的聲勢;而南部民主黨人則希望借支持排華來換取西部的支持,推翻激進共和黨的重建政策;但“文明”也是這些利益集團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重要匯合點之一。這一話語的一再重復(fù)也有助于不斷強化形成中的排華共識。
隨著美國在19世紀(jì)末日益卷入帝國擴張,在其擴張所及的殖民地和附屬領(lǐng)地中同樣會面臨華工問題。在這些地方,美國的排華政策和意識形態(tài)都基本沒有變化,且廣泛使用東西方文明沖突和中國文明威脅共和國根基等話語。美國在1898年占領(lǐng)菲律賓后很快便禁止華工進入當(dāng)?shù)亍S捎诋?dāng)?shù)厝说摹肮ぷ鱾惱怼保ㄓ靡晃幻绹u論者的話說,“不講誠信、懶惰和詭計多端”)無法滿足美國在菲企業(yè)主的需要,[29]因此他們強烈要求像英國在東南亞等殖民地的政策一樣,大量引進“最好的種植園勞力”——華工。許多經(jīng)濟學(xué)家亦贊同這一舉措。英國的《倫敦時報》也刊登文章,批評美國政府禁止華工是犯下“致命的錯誤”。[30]1404美國政府在菲律賓的排華有許多原因,其中之一是解決岡波斯等反帝主義者的擔(dān)憂:“倘若菲律賓被兼并”,該怎樣防止“中國苦力從菲律賓涌向美國,淹沒我們的人民和我們的文明呢?”[31]28同時,也試圖借此證明帝國主義者的“無私”。他們聲稱美國占領(lǐng)菲律賓是為了將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和“自治政府”帶給菲律賓人,而不是剝削他們,因此凡事要“替菲律賓人著想”。1902年,在國會討論菲律賓排華問題時,一位來自費城的參議員一再重復(fù)排華之目的是為了“保護美國文明和美國制度的完整”,并且“在菲律賓排斥華工與在美國一樣重要……為了菲律賓人民的利益,替他們保管菲律賓群島,盡快地向他們擴展美國文明的原則和自由之政府,是我們的責(zé)任”,即便此舉措意味著會“推遲菲律賓的開發(fā)”。[32]4159雖然去美國的菲律賓移民不久之后也遭到同華人一樣的對待,但這種“文明”的話語往往的確能起到欺騙和自欺的效果。
19世紀(jì)中期開始,由于種植園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勞工的短缺,夏威夷曾大量引進華工。然而在夏威夷逐漸淪為美國事實上的殖民地后,華人勞工日益成為美國政治和知識精英們所憂慮的對象。在他們看來,美國不能只考慮短期利益,而且必須考慮長期利益;不能只是引進習(xí)慣于受奴役的勞工(labor),更重要的是引進“公民”(citizen)。在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后一年,1883年夏威夷當(dāng)局也開始頒布法令,限制華工入境。這一法令為種植園主們所痛恨,次年他們向內(nèi)政部(Minister of the Interior)請愿,要求廢除排華條款。隨后種植園主們同媒體進行了激烈爭論。然而,種植園的勞力短缺也是一個難題。政府為安撫種植園主,試圖引進日本勞工,并采取更嚴(yán)厲的排華措施。種植園主們對此并不買賬,他們于1889年9月再次要求修訂法律,以使華工得到供應(yīng)。但內(nèi)政部拒絕了這一請愿。內(nèi)政部解釋說:
首先,華人在(夏威夷)王國的泛濫和他們對國家各種商業(yè)與勞工利益的侵蝕,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以阻止西方文明在這個島上迅速為東方文明所滅絕,以及中國人取代夏威夷和其他外來人口。第二,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在本世紀(jì)初來到這個島上并為夏威夷的人民所接受,它的存續(xù)對自由政府以及王國的政治獨立極為有必要,而維持這一文明的前提是保留合適的人口,他們在那里受到教育并且理解人民代表政府的運作和益處。第三,我們相信無論對國家還是個人而言,自我保存都是一個普遍被認(rèn)可的原則。[33]
今天我們并不認(rèn)為,政治自由是某個種族或某種文明的專利,也絕對不是其種族文明優(yōu)越性的體現(xiàn)。然而,當(dāng)回到19世紀(jì)的語境中卻不難發(fā)現(xiàn),“自由”與“文明”難以分割,尤其是與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它為自由之樹的生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他“文明”則是專制或半專制統(tǒng)治的根源。這也相應(yīng)形成了一套排斥他者的話語邏輯:要想真正享受到美國的政治自由,就必須先接受美國的主流文明,否則,就會被視為 “不適合、不理解”自由真諦的群體而遭到排斥。可以說,這是一種“自由的暴政”,包含著極具壓迫性的權(quán)力話語。它武斷地將東方文明打上了專制主義的標(biāo)簽,指責(zé)它危害著美利堅共和國的穩(wěn)定與國家安全,視之為西方文明最可怕的敵人,從而大大推動了排華情緒的高漲。
四、余論
1878年,一位名叫林廣昌的士紳為加州當(dāng)?shù)厝A人所推舉,寫了三封信給舊金山的《阿爾戈報》(Argonaut),回應(yīng)關(guān)于中國“文明”的威脅問題。林廣昌開門見山地提出:“在你們看來,中國人出現(xiàn)在你們中間對你們的文明是一個威脅?!钡J(rèn)為這種威脅論很可笑:“所謂對你們文明的威脅,就只是害怕失去你們習(xí)以為常的烤牛肉、潔白的衣領(lǐng)和鋪著地毯的房子。這只不過是對你們的感官享受的威脅而已?!彼磉_了對“文明”概念的質(zhì)疑:“你們說,你們的文明更優(yōu)越,因此它不能因同我們接觸而退步。但只有當(dāng)你們搞清楚了沃爾尼、伯克、基佐、麥金農(nóng)、科爾丘洪、巴克爾、斯賓塞、德雷伯等二十位作家關(guān)于文明的不同定義之后,我們才能正式地對話。”林廣昌斷言,美國人所謂“文明”的領(lǐng)先一方面靠的是對印第安人和奴隸的搶劫,另一方面靠的是同東方的貿(mào)易。美國人“所有值得炫耀的文明都有我們的貢獻”,倘若排華法通過,將會導(dǎo)致中美貿(mào)易的中斷,從而“給你們的文明沉重的一擊”,“你們作為一個進步文明的命運將宣告終結(jié)”;而隨著美國的衰落,中國人將“在你們城市的廢墟上一邊發(fā)思古之幽情,一邊回想起,正是由于你們的忘恩負義和彌天大錯才導(dǎo)致了你們的衰亡”。
面對排華的種種惡行與排華分子所制造的“文明”話語,林廣昌的筆調(diào)經(jīng)常失去克制。他將西方文明貶低為物質(zhì)享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工作價值倫理,美國人的文化和制度優(yōu)越感等在他筆下都無足輕重。他憤激地寫道:“你們要想同中國貿(mào)易,你們就必須同中國人打交道,必須接受中國的道德和中國的文明的影響,”“如果就像你們相信的那樣,你們的文明更優(yōu)越,那它就應(yīng)當(dāng)要下降一些,以便讓我們大幅地進步”,“你們可以把我們趕出加州,但你們的社會逃脫不了我們的影響:現(xiàn)在舊金山所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以后會搬到廣東生產(chǎn)”,“你們會穿著廣東生產(chǎn)的鞋子和襯衫,吸著廣東生產(chǎn)的雪茄,用廣東生產(chǎn)的手槍和火藥互相射擊,因為我們能以比你們更便宜的價格來制造這些產(chǎn)品”。這些言辭看起來并不是想用對方的話語進行說服,而只是表達自己的憤怒。某些時候,他的控訴更是顯示他可能并未完全理解美國人所說的“文明”與排華的關(guān)系。例如盡管排華分子多次將華人比作沒有情感的冷酷的工作機器,但他仍在文中不解地問道,華人的廉價勞動力就像是西方文明所引以為自豪的節(jié)省勞力的機器,正如不能排斥機器一樣,為什么要排斥華人勞工呢?[34]
當(dāng)然,林廣昌對排華分子“文明”話語的批判也揭示了其本身難以解決的內(nèi)在矛盾。美國社會對華工危害所謂“美國文明”存在著莫名的恐懼,這是排華能夠凝聚起民意,并形成廣泛共識的一個原因;但當(dāng)他們用“文明”概念來冷靜地思考“美國文明”的發(fā)展方向時,也不難認(rèn)識到,“文明”進步靠的主要是門戶開放而非門戶關(guān)閉。中國文明不就是因自我封閉而落后的嗎?更何況中國有著潛在的巨大市場和無數(shù)的經(jīng)濟機會,放棄這些對“美國文明”無疑是災(zāi)難性的。美國的社會精英和決策者們必須在“文明”的純潔性與進步的機會之間,在向后看和向前看之間作出權(quán)衡。1914年,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后不久,《獨立雜志》不失時機地發(fā)表了名為《我們文明的道路》的社論,展望外來移民對美國“文明”發(fā)展道路的影響:“日本、中國和印度已經(jīng)向美洲派出了大量移民,更多的也將陸續(xù)到來。限制移民將會減少來自歐洲和亞洲的人口,但不會徹底制止移民?!鄙缯摰淖髡咭庾R到,移民也許將會改變“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種族構(gòu)成、工作倫理、宗教信仰和文化特征,“目前我們是新教的、個人主義的、自食其力的和不畏艱險的”,但隨著人口的混雜,這些都將發(fā)生改變。天主教和工會勢力將會抬頭,新的人口將帶有“懼怕權(quán)力和權(quán)威、反復(fù)無?!钡取胺前桓耵敗隹诉d”的特質(zhì),這些都對“共和制政府”不利。但是,“我們還有其他的一些習(xí)慣,將會保護著我們的政治生活”,那就是“自發(fā)集會與自由結(jié)社的習(xí)慣、自由批評立法機關(guān)、行政人員和法院的習(xí)慣、獨立投票的習(xí)慣、以及服從選民決議的習(xí)慣”。[35]
因此雖然美國通過先是限制華工,后來又限制韓日等亞裔移民、東歐和南歐移民,暫時捍衛(wèi)了傳統(tǒng)的“美國文明”,但以該雜志為代表的許多美國人也看到,傳統(tǒng)的“WASP”文化即“盎格魯-撒克遜新教白人”文化。乃至白人文化都越來越難以代表正走向多元的、新的“美國文明”。某種程度上,該社論所表達的觀點甚至與20年代之后開始興起的“多元文化主義”有共通之處。由于美國種族文化構(gòu)成的進一步變遷和多元文化主義的沖擊,“盎格魯—撒克遜文明”逐漸變?yōu)殛惻f過時的歷史概念。多數(shù)美國精英不再像排華高潮時期那樣將政治自由與“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緊緊綁在一起,同時否定其他文明適應(yīng)共和制度的能力。由于這層聯(lián)系的淡化,他們越來越關(guān)心的也不再是盎格魯—新教文化能否延續(xù),而是共和體制能否繼續(xù)興旺發(fā)達,能否增進人民的福利??梢哉f,剝離了某種特定文明外衣的共和民主體制有可能成為美國社會關(guān)鍵的“重疊共識”之一,只要美國的共和體制能夠繼續(xù)平穩(wěn)運行下去,“美國文明”也許可以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新的種族構(gòu)成、新的工作倫理、新的文化和新的宗教信仰。不過從另一方面看,亨廷頓等所代表的、抱殘守缺的保守勢力遠未消退,他們對傳統(tǒng)“美國文明”漸漸受到侵蝕的疾首蹙額,也時常見諸輿論和學(xué)術(shù)界。更需警惕的是,政治人物也決不會忽視這種情緒和話語對他們的利用價值。
參考文獻:
[1]James Bryce. the American Commonwealth [M]. New York: Macmillan and Co. and London,1893.
[2]Chinese Immigration:The Social,Moral and Political Effect of Chinese Immigration [R].Sacramento: State Printing Office,1876.
[3]M. J. Dee. Chinese Immigration [J].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1878 (5-6): 524.
[4]George Perkins. Reasons for Continued Chinese Exclusion[J].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1906 (7): 17.
[5]Isabella Black. American Labour and Chinese Immigration [J]. Past & Present,1963 (7): 66.
[6]Jon Gjerde,ed. Major Problems in American Immigration and Ethnic History [C].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8.
[7]G.B.Densmore.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Description of Chinese Life in San Francisco.Their Habits,Morals and Manners[M].San Francisco:Pettit & Russ,Printers and Publishers,1880.
[8]Henry Cabot Lodge. The Restriction of Immigration [J].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1891 (1):31-35.
[9]Frank Ninkovich.Global Dawn: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American Internationalism,1865-1890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10]Nalini Persram.Postcolonialism and Political Theory [M].Lanham:Lexington Books,2007.
[11]Alexander Saxton.The Indispensable Enemy:Labor and the Anti-Chinese Movement in California [M].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
[12]Henry George. Poverty and Progress: An Inquiry into the Cause of Industrial Depressions and of Increase of Want with Increase of Wealth [M]. New York: Doubleday,Pace & Company,1916.
[13]Mae M. Ngai. Impossible Subjects: Illegal Alien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14]Martin Gold.Forbidden Citizens:Chinese Exclusion and the U.S.Congress:a Legislative History [M].Alexandria:The Capitol Net Inc,2012.
[15]The Democratic Party. The Campaign Book of the Democratic Party[R].Washington D. C.: R. O. Polkinhorn,Printer,1882.
[16]Patrick J. Healy and Ng Poon Chew. a Statement for Non-exclusion [M]. San Francisco: HardPress Publishing,1905.
[17]Henry George.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N].New York Tribune,1869 -05-02.
[18]Hugh H.Lusk.The Real Yellow Peril [J].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1907 (11):379.
[19]Kitty Calavita.The paradoxes of Race,Class,Identity,and 'Passing':Enforcing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s,1882-1910 [J].Law & Social Inquiry,2000 (Winter):12.
[20]Edward Ross.The Changing Chinese:The Conflict of Oriental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China [M].New York:The Century Co.,1920.
[21]James A.Whitney,LL.D.The Chinese and the Chinese Question [M].New York:Thompson & Moreau,1880.
[22]Andrew Gyory.Closing the Gate:Race,Politics and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hapel Hill,1998.
[23]薩繆爾·亨廷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zhàn)[M].程克維,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24]The Committee on Memorial and Resolutions.Proceedings and List of Delegates California Chinese Exclusion Convention [R].San Francisco:The Star Press,1902.
[25]Samuel Gompers.Some Reasons for Chinese Exclusion,Meat Vs.Rice,American Manhood against Asiatic Coolieism,Which Shall Survive? [M].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02.
[26]Matthew Jacobson.Whiteness of a Different Color:European Immigrants and the Alchemy of Race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7]James D.Phelan.Why the Chinese Should Be Excluded? [J].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1901 (11):666-675.
[28]The Campaign Book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R]:197.
[29]Louis Livingston Seaman.The Hope of the Philippines.[J].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1907,5(17):201.
[30]Was the Exclusion of Chinese from the Philippine Wise? [R].Christian,1902-09-04.
[31]Stuart Kaufman,ed.Samuel Gompers.Imperialism,Its Dangers and Wrongs [C]∥The Samuel Gompers Papers,vol.5.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6.
[32]Congressional Record,vol.35 [R].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02.
[33]Contract Labor in the Hawaiian Islands [J].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ublications,1903 (8):24-39.
[34]Kwang Chang Ling.The Chinese Side of the Chinese Question [N].San Francisco Argonaut,1878 (9):9-11.
[35]The Way of Our Civilization [J].The Independent,1914 ,1(26):113-114.
責(zé)任編輯:汪效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