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毅
萬沒料到,已經(jīng)身處托爾斯泰莊園的我們一行六人,居然找不到托爾斯泰之墓。那是有指路牌標示,唯一只有一條林間通道的路,可我們走到路的盡頭,也沒看見哪兒有一個陵園、墓穴之類的建筑,也看不見任何的墓碑、花圈與鮮花。奇怪!
事情得倒過來說幾句。此次我們幾個老友相邀游俄,曾招致不少人的懷疑,屢屢被親友阻撓反對。反對之聲無非認為,六個“奔七”的退休老人,一句俄語不懂,憑什么去俄羅斯自助旅游一個多月?碰到困難和問題、生病或危險怎么辦?是不是有點太瘋狂,不理智?有的人特別強調(diào)那邊治安不好,小偷強盜不講,警察敲詐勒索也極為可怕,要當心哪!這些質(zhì)疑勸阻當然是有道理的。但他們有所不知,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旅俄熱情,那是積攢多年,不去不休的。畢竟,我們這一代人,受蘇俄思想教育,受蘇俄藝術(shù)熏陶,那是根深蒂固,浸透到血液里了,怎么能不去青年時代崇仰圣地暢游奔走,一醉方休呢?所以當我被別人的質(zhì)疑弄火時,我曾喊出,“它就是龍?zhí)痘⒀ㄎ乙惨リJ一闖”作為回敬。心馳神往蓄謀已久,前期功課已做了幾個月,設(shè)計規(guī)劃線路、討論確定旅程、簽證、預訂機票、旅店、火車票與重要景點的參觀門票,一切早已做朝前,豈有放棄之理。事先的擔憂往往是多余的,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金環(huán)六城的行程無不超乎想象的順,那些對治安的擔憂、對警察騷擾的顧慮,全隨旅途的美景、美食、美遇而煙消云散,當我們乘火車來到美麗的小城圖拉,找到 prospekt Lenia 57V,住進條件極佳的 11號花園酒店后,放下行李,我們就乘出租,花 1200盧布直奔托爾斯泰故居,一刻都不耽誤,時間緊啊。身在俄羅斯處處皆綠的廣袤大地,一分鐘也不想浪費。
從圖拉到托爾斯泰故居——亞斯納亞 -博利爾納有十多公里,一路森林滿眼綠,我一直貪婪地看著窗外,生怕錯過一處美景。我實在是太羨慕俄羅斯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了,那是我輩永遠不可企及的資源、財富和終身陪伴,富足豐饒,相比中國那么多的人口,人擠人,人淹人,那么稀少的森林綠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環(huán)境惡化,簡直就無法比。
購票進入托爾斯泰故居,就是進入一片森林、一個農(nóng)莊、一個博大公園,面積 380公頃,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之一。進門首先見到的是一個綠樹環(huán)繞的湖,一個很大的池塘,被托爾斯泰稱為“靜穆而華麗的池塘”。童年時托爾斯泰和小伙伴們曾在池中游泳、釣魚,老年時他曾在冰凍的湖面上鍛煉身體。往里走又見花圃、馬廄、木楞屋,及待走至一幢綠頂白屋、鮮花簇擁的二層小樓,那就是托爾斯泰生活寫作的地方,寬敞、漂亮,條件超好。排隊進入小樓參觀的人太多,等待、等待、再等待。熬到順序進入后,又人擠人一步一步往里挪,聽從講解(一句話也聽不懂)、不得拍照,聾子啞巴似的悶燥參觀持續(xù)約半小時,完畢后,大有一種松弛解放的暢快。總體觀感家具古舊,陳設(shè)簡樸,沒有奢侈品,看得出主人生活與普通農(nóng)家無異。我只對托爾斯泰桌前那一長排精美裝潢的大書留下深刻印象,我數(shù)過約有九十卷,比人還長,估計是他的俄文版全集。倘若每冊三十萬字,總字數(shù)就達到二千七百萬字以上,遠遠超過我平日對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的了解,數(shù)量之多讓我驚嘆且覺得不可理喻。我清楚記得他主張真正的創(chuàng)作“是身不由己地懷著痛苦去燃燒自己并點燃別人的。詩的工作全部就在于此。”他提倡:“只有當你每次浸下了筆,就像把一塊肉浸到墨水瓶里的時候,你才應當寫作。”他的小說《村中三日》曾作了二十九次重大修改,他給出版社寫作的話是:“不要急于寫作,不要討厭修改,而要把握同一篇東西改寫十遍,二十遍。”這都注定他嚴肅認真的寫作決不會信筆亂涂,以多為勝。然而卻寫下了那么浩如煙海的作品,需要多豐沛的才華、精力與熱忱?。∪瞄L年累月一個字一個字地寫、改、謄、抄,才能完成的事業(yè)。思雄、筆健、妙思泉涌,寫下即佳作,寫下就是永恒,超人?。∪皇巧鼜娏妥杂删竦捏w現(xiàn),也反襯出吾輩及大多數(shù)碼字者的慵懶與碌碌無能,我們的時間精力都到哪去了?為什么生命和成績皆顯得那么單薄與蒼白?
下樓出屋,我有種身心俱暢的輕松感。每個人面對大師、文豪、圣賢或圣殿,總不免有種壓迫感,前人之高大上,神圣莊嚴,對渺小之自己,既是崇仰敬畏之高峰,心向往之,恨不得盡可能從大師文豪身上汲取更多的靈感、才華與智慧;但神乎其神,高不可攀的偉人,又會令瞻仰者想躲避逃開,因為無論是自慚形穢也好,“影響的焦慮”也好,人比人,氣死人的巨大反差,都會形成壓迫?;貧w自我,才能免除各種心理負擔,才會自由輕松。矛盾的人啊,復雜的人,什么時候都很難做到心安理得。
人是自然之子,離開屋子,進入樹林、果園和莊稼地,就能享受明媚陽光、新鮮空氣和拂面清風。漫步園林,我深感托爾斯泰從出生到成長,大半輩子幾乎都居住在這綠蔭環(huán)繞,安謐寧靜的美好環(huán)境里,實在是得天獨厚!闊林養(yǎng)豪氣,深宅育靈根,于人生成長和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太好了,世間沒幾人能比。一般而言,衣食無憂就能保證創(chuàng)作的正常進行。再加上擁有廣闊農(nóng)莊、樹林、池塘、果園、草坪、鮮花,可以騎馬、打獵和參與勞作,那真是富比王侯的天堂生活。我孤陋寡聞,有眼以來從未見過如此令我欽羨的作家故居,覺得這里就是最好最理想之地,沒有第二。
無目的閑逛,反正是核心景點已看,余下都可看可不看,玩吧!走在一條白樺林間,葳蕤樹林將通往何處一無所知。無意間聽人說可以去看看托爾斯泰的墓地,我們便決定前往。雖然路口有木牌標示,但對睜眼瞎的我們來說是全無意義的。一直往前走,走,直到走了近一公里,走到無路可走,前面是密林擋道,什么也沒有了。根本也沒看見任何的墓地、墓碑、或者十字架,只能返回。我在臨別時,看見有一長滿青草的長方形稍高土堆,就順手用手機拍了一張照片,照相機都懶動,一樣失望而歸。大家都感覺奇怪,明明聽說是通往托爾斯泰墓地,怎么連一個墓園、墓碑也看不見?就走不通到頭了。究竟是走錯了路,還是根本沒走到?
心存疑惑,一直回到人多的大路上,與幾個在路邊休息的中國年輕游客詢問,他們說,那條路沒錯,就是通往托爾斯泰之墓。墓當然很不起眼,沒有墓碑,沒有圍欄,荒草覆蓋,如同平地一般。啊呀,這一說,讓我們?nèi)w驚叫起來。萬沒想到,已走到走過了偉人之墓,居然有眼無珠,視而不見,何等糟糕,何其眼拙!大伙肯定是心中懷揣要去覲見巨墳大墓之心愿,眼光和期望值都高,豈料托爾斯泰之墓是如此之簡陋低調(diào),一坯沒有任何修飾的泥土而已,那當然就會出現(xiàn)找不到的怪事。人人心知肚明的是:一生一世,好不容易千萬里我追尋著你,可已來到面前,居然錯失良機,沒正眼看一看那平凡如泥土之墓,真是無比地懊悔、沮喪?;叵肫饋恚ㄓ形衣唤?jīng)心地拍了一張照,若再回轉(zhuǎn)去吧,沒時間也累不動了。只有抱憾而歸抱恨終身。
乖乖,就在大伙嘰嘰喳喳無比失落之際,我的心被什么碰了一下,竟浮現(xiàn)出一絲得意。為什么人人都視而不見,獨有我拍下唯一一張珍貴照片?為什么?
追究原因,可以說因為我是一伙人中最鐵桿的文學粉絲,一輩子搞文學不離不棄忠貞不渝。也可以說托爾斯泰是我最喜愛崇拜的作家,我當時就隱隱猜到那個不起眼的,長滿青草的小土包可能是有什么名堂的。還可以說冥冥中我與托爾斯泰心有靈犀一點通,命中注定我不該與他失之交臂。但我心中更相信的是,我那一拍,純屬偶然。只不過偶然中可以追究出那么點必然而已。此刻,托爾斯泰那長髯飄飄的憂思模樣又來到我心中。由于故居都規(guī)定不得拍照,所以人們遵照規(guī)約都放棄了拍照。而我在參觀完畢下樓出門時,看見一座托爾斯泰凝神沉思的半身雕像,就舉舉相機,示意問管理員能否拍照,那大嬸表示可以,所以我欣喜地拍下了兩張托爾斯泰濃密長髯垂胸的照片。同行者誰也沒有,看來我真是與托爾斯泰有緣。
重要的不是你看得見看不見托爾斯泰之墓,而是托爾斯泰之墓怎么會修造得如此漫不經(jīng)心,僅為一個約 20公分高、2米長的長方形滿是青草的土堆,沒有任何碑文,也無人守護。是他的遺囑安排?還是親屬后人之心意指定?我心中從此生出了一個疑問,一個難解之謎,再也打不消,放不下。問人、查資料、上網(wǎng)、翻托爾斯泰日記,我都沒有找到謎底。應該說托爾斯泰墓修造成一個土丘并不是太出格之事,與他主張的要放棄財產(chǎn),回歸自然是基本一致的?!百t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北宋黃庭堅在其《清明》詩中寫到的這兩句詩讓我生出一種賢愚難辨、生死莫測,死后凄涼之無奈感。生死之事大矣,誰都難得說清。但面對生死之不同態(tài)度,又確能看出一個人的心地、性情和品質(zhì)。世間多少帝王將相、巨商富豪、名流大師,大多不都是竭盡所能地為自己死后安排一個尊榮舒適之地,以圖生得榮耀,死得尊貴。許多土豪與位高權(quán)重者,生前醉生夢死、享樂至上,死后也巴不得要穿金戴銀,用天下之全部美物陪伴自己。極端的例子如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永垂不朽,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漂洋過海去尋仙求藥,結(jié)果當然是枉費心機徒留笑柄。托爾斯泰出身貴族,祖父曾出任喀山省省長,他繼承了其伯爵爵位,外祖父尼古拉·沃爾康斯基公爵的軍銜是上將。他一生若追求香車寶馬,錦衣玉食,安享榮華富貴,那是頗有資本與條件的。按照世俗標準,他的墳不說修筑得浩大巍峨,起碼也可以特異不凡?,F(xiàn)如今荒草凄凄的模樣,過簡過陋,連普通人都趕不上,實堪嗟嘆。
當我讀到同行者深夜上網(wǎng)查到的資料,茨威格于 1928年到俄國旅行,拜謁了托爾斯泰墓,寫下《世間最美的墳墓》短文,他認為托爾斯泰之墓雖遠離塵囂,孤零零躺在林蔭里,無人守護管理,但卻是宏偉、感人、“最美”之墓。不留姓名,卻“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大理石和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最后留下的、紀念碑式的樸素更打動人心的了。老殘軍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侖的墓穴,魏瑪公候之墓中歌德的靈寢,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亞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樹林中的這個只有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語聲,莊嚴肅穆,感人至深的無名墓冢那樣能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nèi)心深藏著的感情。”茨威格的理解闡述精辟獨到,解答了我內(nèi)心的部分猜疑,但我仍不滿足的是,他是從一個作家詩人的角度高度贊譽托爾斯泰墓之“非凡之美”,托爾斯泰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用心何在?我依然弄不懂。若能探究一下托爾斯泰本人的真實思想,借此打開托翁豐富而曲折的內(nèi)心世界,既更多地了解他的性格、情操和精神,又真正準確地破解這一謎底,將是件何等之好事。
畢竟,有墓無碑,有偉業(yè)無張揚,是一件稀罕難解之事。海涅說過:“每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滅的,每一塊墓碑下都躺著一部整個世界的歷史?!蹦蔷妥屛曳趴v思緒,順著托爾斯泰留下來的書作,進行一番巡游梳理吧。
現(xiàn)存的托爾斯泰故居還有一個在莫斯科,名為托爾斯泰博物館。我們此前專程拜訪卻沒開放,正在修建,十分遺憾。據(jù)資料介紹,托翁一生追求自然、平靜的生活,大部分時光都生活在亞斯納亞 -博利爾納自己的莊園中,那是被他稱為“搖籃和墳墓”的地方。他熱心于解放農(nóng)奴的實踐,但結(jié)果卻以失敗而告終。在 83歲那年的一個風雪之夜,他決定放棄所有財產(chǎn)分給窮人,帶著聶赫留朵夫式的懺悔離家出走,最終像流浪漢一樣死在一個荒蕪的小火車站。根據(jù)托爾斯泰的遺囑——“要像埋葬叫花子那樣用最便宜的棺材為我做一個最便宜的墳墓”,于是自家莊園內(nèi)一塊幽靜的綠蔭地,幸運成為這位一生都在痛苦思考的作家的長眠之地。
兩個“最”確定了死后埋葬的規(guī)格,也導致了我們(眾多瞻仰者)視而不見的結(jié)果。既是土葬、簡葬,也沒有任何修葺、美飾,一掃無數(shù)前人追求的奢靡之風,何其灑脫甩手,何等超凡脫俗!
樸素至極的簡葬出人意料,卻完全符合托爾斯泰要遠離“可恥的奢侈生活”的幸福觀。托翁一生簡樸,他發(fā)誓要改變自己的貴族化生活方式。因此我們在托翁的家里,無論是書房、臥室、客廳都看不見一件奢侈品。在整個莊園內(nèi),處處感覺毫無裝飾,保留了極好的原生態(tài)。生于富貴,卻死于清貧;替人類創(chuàng)造了巨大精神財富的人,死后寥落凄清躺在茂密樹林間,讓人感到一種非凡的震撼。一切決非簡單,其中有睿智閃光。
另有一件據(jù)說是讓托爾斯泰終生難忘的事。在他 5歲時,他的大哥尼古拉向弟弟們宣稱,人類幸福的秘訣寫在一根小綠棍子上,“綠棍子”就藏在臨近莊園的森林里。這個秘訣一旦公開,就不會再有誰死去,再沒有戰(zhàn)爭和疾病,人們將成為“螞蟻兄弟”。托爾斯泰家的孩子們經(jīng)常扮演“螞蟻兄弟”,玩躲藏與尋找的游戲。當托翁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老人的思緒似乎又飄回了童年,他提起這件事,寫道:“所有一切非常非常的好,我感激上帝可以做這個游戲。我們把這叫做游戲,然而世上所有一切皆是游戲,除了這個?!币虼耍凑账倪z愿,他被安葬在埋藏著“綠棍子”地方的樹林里。
托翁之行為,說其天姿迥異,特立獨行,驚世駭俗可以,說其返璞歸真,坦蕩無私,感人至深也不錯,考慮到托翁后期熱愛中國文化,說它有佛理禪意的昭示,屬天籟地韻的絕唱都未嘗不可,一切任人評判論說。
眾所周知,人生短暫,生命寶貴,沒有人能夠永生。能讓人偉大的,不是身軀,不是肉體,而是思想和心靈。任何肉體終究要告別人世,腐爛成泥的,能讓人留存于世的,不是我們的身體,而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有益于世的業(yè)績、思想和散發(fā)芳香的靈魂。
托爾斯泰是個異常復雜的人,他內(nèi)心世界的起伏多變、糾結(jié)矛盾、波瀾壯闊是很少有人能夠比擬的。以至其離世后,有人去拜訪他妻子索菲婭。她說:“我和他生活了 48年,也不清楚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彼m自認對托爾斯泰的出走與病亡負有責任,但臨終之時仍然對孩子們說:“我要告訴你們……我愛他,整整愛了他一輩子,我始終是他忠實的妻子?!?/p>
當然,托爾斯泰也是人不是神,他年輕時也曾“粗鄙放縱,生活中時時受到野心、虛榮,尤其是貪欲的驅(qū)使”。翻看托爾斯泰年輕時的日記,他也曾是一個毛病多多的問題青年。他“通常喜歡玩弄女性”,與傭人或是農(nóng)婦,還曾有過私生子,并在大學醫(yī)務室治療過淋病。他頻頻出入上流社會交際圈,舞會歡宴笙歌不斷,熱衷玩牌賭博,一賭就是十多年,為償還賭債還賣掉了分得遺產(chǎn)中的一片樺樹林。他一面叮囑自己看書、練習鋼琴,不停給自己制定各種道德上嚴苛卻不切實際的目標,一面在社交生活中過度放縱沉溺享樂,不斷陷入自責與懺悔,性格與情感的分裂隨處可見。
人是種捉摸不透的動物,被稱為半神半獸的生物。托爾斯泰不知因何,也不從何時起便棄惡從善告別過去,從浪子變成圣徒,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質(zhì)變。他經(jīng)歷了怎樣激烈痛苦的人性較量、靈魂搏斗我不知道。成年尤其是老年之后的托爾斯泰完全變成了一個清心寡欲的道德楷模,一個助人為樂的慈善家。他熱愛農(nóng)田勞作,熱心于解放農(nóng)奴的實踐,想要解放他的那些農(nóng)民,把田地分給他們。他自己耕地、縫鞋,給貧苦農(nóng)民送茅草、修房子、砌爐子。他也打算把他全部著作的版權(quán),無償?shù)孬I給社會。他先后在自己的莊園及其附近農(nóng)村為農(nóng)民子弟創(chuàng)辦了 20多所學校,還擔任起調(diào)解地主與農(nóng)民之間糾紛的職責。托爾斯泰認為:“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薄耙粋€人必須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費在任何別的事情上?!薄扒f的歡樂,不值一單獨的苦惱”?他用人類精神中一切最精致最豐富的東西充實自己,也把最矛盾沖突的東西集中在自己身上。他多次強調(diào):“我的小說的主人公,就是真。在生活中也好,藝術(shù)中也好,只需要做到一點:不說謊?!边@樣一個用全部生命來追求真我的人,告訴自己“要時刻準備死,學習更好地死”。
對待生死,生活于萬丈紅塵、煙火人間的人,誰都不免要思考其方式與意義、得失與結(jié)局。誰都懂得,任何人一死,萬般榮辱,一切恩怨,統(tǒng)統(tǒng)只能一筆勾銷,再怎么捧著揣著都無濟于事了。若能超脫生死大限,像一株小草、一朵野花一樣,隨緣隨分地生長、綻放、結(jié)果、凋謝,不管有沒有人看,有沒有人贊,只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生長,充分享受生命的喜樂和美,那便很夠意思了。顧亭林有語云:“昔日之成不足以自矜,今日之獲不足以自限”。
托爾斯泰在 1881年的《懺悔錄》中也說:“我似乎是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生活道路之后,走到了深淵的邊緣,并且清楚地看到,前面除了死亡以外,什么也沒有?!彼运芴谷粺o畏相當超脫地對待死亡。
除上述原因外,我還想到進入暮年后的托爾斯泰非常喜愛中國文化,他花大量時間翻譯、研究中國古典文化,涉獵了許多儒家思想,并研究佛教經(jīng)典,認定俄羅斯東正教義和全部神學都是荒謬的。他極力贊揚中國人熱愛和平、勤勞農(nóng)耕的生活,欣賞中國古典文化肯定現(xiàn)世生活、主張?zhí)烊撕弦?、淡化神靈崇拜、崇尚道德修養(yǎng)的思想,在日記里由衷稱贊:“孔子的中庸之道妙極了,同老子一樣——履行自然的法則,這就是智慧,就是力量,就是生命。而履行這個法則,會是無聲無息的。這個法則只有行于自然沖淡,毫無勉強做作之中,才是最強有力的。我不知道我做這些會有什么結(jié)果,不過它已經(jīng)使我受益匪淺?!薄拔壹橙×撕芏鄬ξ襾碚f十分有益而令人快樂的好東西。我真想和別人談談。”(3月 4日)“我正在研讀中國人的極高妙的智慧思想,我非常想把這些書使我精神上的受益告訴您和所有人?!保?月 11日)他從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中體悟到:“什么是智慧?真誠地侍奉活著的人們,遠遠地離開所謂魂靈的世界——這就是智慧?!比寮摇靶摭R治平”的理論與他的“精神自我完善”最為接近,他一連寫了三篇文章:《孔子的著作》《大學》《中國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經(jīng)》闡述心得。1910年,托爾斯泰去世前幾個月,《托爾斯泰選譯中國哲人老子名言集》《孔子,他的生平和學說》、小冊子《墨子,中國的哲學家》由“媒介”社出版。因此我猜測“天人合一”、“入土為安”的思想肯定也影響到了他對后事的安排。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中國人認定的每個人赤條條地來到世間,最終又赤條條地離開人世,一切從零開始,一切又回歸于零,這種態(tài)度和厚養(yǎng)薄葬的思想肯定也非常符合托爾斯泰的心愿。莊子“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壁,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的超脫豁達,《紅樓夢》中的詩句:“一抔凈土掩風流。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是不是正好說穿了托翁的隱秘心思。正如俄羅斯一首頌揚山民剽悍性格的山歌所唱的那樣:“土地將容納我的軀體,天堂會接受我的靈魂?!币差H能描述這樣情景。我又想到韓少功曾說:“大自然是公正的,最終賜給我們以死亡,讓我們能夠完全終止索取和侵奪,能夠把心中的無限感激多少變成一些回報世界的實際行動。這樣,我們將變成腐泥,肥沃我們廣袤的大地。我們將會變成蒸汽,滋潤我們遼闊的天空。我們將偷偷潛入某一條根系,某一片綠葉,某一顆果實,盡量長得飽滿肥壯和味道可口,讓一切曾經(jīng)為我們做出過犧牲的物種有機會大吃大喝,讓它們在陽光下健康和快樂。哪怕是一只老鼠,一條蛀蟲,一只蚊子,也將樂滋滋享受我們的骨血皮肉,咀嚼出吱吱嘎嘎的聲響。它們最終知道人類并不是忘恩負義的家伙,總有一天還能將功補過,把遲到的愛注入它們的軀體。死亡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是另一個光榮而高貴的過程的開始。想想看吧,如果沒有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生將是一次多么不光彩的欠債不還。”(《山南水北》12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 5月出版)他說得何等好啊!從贖罪、奉獻與回報角度揭示了托翁舍身為物的高潔風格。托翁自己在日記中總結(jié)得出的結(jié)論正是:“人生的目的是盡一切可能使一切存在著的東西得到全面發(fā)展”,這是一個相當高遠的理想目標。每個人若能真心崇奉踐行,世界將變得何其美好!至此,我覺得自己已比較接近和看懂了托爾斯泰的心魄——生死尋常事,何必枉費心。對于死亡這一最自然最正常的事,我們大可以平常心看待,不必穿鑿過深。大道至簡,大圣至樸,一切順乎天而應乎人,無求無為最好。不妨想一想,如果世間之人,都能奉行托爾斯泰之舉——綠色喪葬,靜享天賜安眠,將為人世節(jié)約多少土地,節(jié)省多少資源,減除多少勞累。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說過:“人并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彼闶且驗榭蓯劭捎H可敬而美麗的一個典范,讓世人永遠銘記。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給人類留下了《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不朽的傳世之作,對于有關(guān)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他永遠在不倦地思索人生的真諦,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一生關(guān)心人,同情不幸人們的苦難,思索怎樣使人間充滿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愛,其博大寬厚的人道主義被稱為世界的良心。他用不屈的精神和承擔痛苦的偉大勇氣,與命運展開永不妥協(xié)的抗爭,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意義。自從托爾斯泰辭世入土后,他的莊園就沒有一天真正的平靜過,一百多年來,從俄羅斯和世界各地涌來的朝圣者絡(luò)繹不絕,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態(tài)來拜訪瞻仰作家的墓地——一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土坡。附近的俄羅斯青年舉行婚禮時,也必然要來到這片莊園,向托爾斯泰的墓地獻花致敬。如今,到這里來參觀拜謁的人數(shù)之多,是我所見過最多的,天下恐怕無人可及。中國古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為這兒埋葬著一顆最偉大的靈魂,他的人格感動了過去和現(xiàn)今全世界無數(shù)的人,他長久放射的仁慈光焰,還將用可愛精純的光亮照徹蒼茫生靈,照耀著未來世界的人們。“惟德動天,無遠弗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