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晴 黃微
【摘要】目的 探究濕性愈合理論在高位截癱多處褥瘡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位截癱多處褥瘡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患者接受配合濕性愈合理論的常規(guī)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治愈率。結果 試驗組患者的治愈率83.33%(25/3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50.00%(15/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高位截癱多處褥瘡患者護理中運用濕性愈合理論,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關鍵詞】濕性愈合理論;高位截癱多處褥瘡患者;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3..01
褥瘡是皮膚組織由于摩擦力、壓力或剪切力導致肌肉和皮膚發(fā)生局限性損傷,經(jīng)常發(fā)生在骨隆突處,如足跟部、股骨大轉子、骨結節(jié)等。在高位截癱患者中很常見,受傷部位潰爛之后很難愈合,對疾病的恢復造成很大影響,甚至會引起病情進一步惡化,最終導致患者死亡,給患者家庭和時候造成巨大壓力。國內外大量的實驗證明[1],濕性愈合理論應用于高位截癱多處褥瘡患者的護理中,可以顯著提高護理效果。筆者為進一步探究濕性愈合理論在高位截癱多處褥瘡患者的護理中的臨床效果,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高位截癱多處褥瘡患者,并進行對照性分析,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位截癱多處褥瘡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試驗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2~71歲,平均年齡(51.15±13.24)歲;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33~72歲,平均年齡(52.39±13.89)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在開始前已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患者接受配合濕性愈合理論的常規(guī)護理。濕性愈合理論配合常規(guī)護理具體方式如下。
(1)創(chuàng)面評估:創(chuàng)面評估是指褥瘡傷口深度、滲出液、大小以及感染情況進行評估,為實施護理計劃做基礎。(2)創(chuàng)面護理:創(chuàng)面愈合的各個階段包括對創(chuàng)面的處理,控制細菌感染、清除壞死組織、排出滲液、促進組織生長。(3)褥瘡處理:做好相應的褥瘡預防措施,局部組織采用氧化脂肪酸脂預防褥瘡。過氧化脂肪酸脂可以有效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增強皮膚彈性和抵抗力。可選用透明敷料以及薄的水膠體敷料外貼,以減少骨隆處的皮膚摩擦,對褥瘡的預防和治療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1.3 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治愈為: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痂皮脫落。有效為創(chuàng)面明顯縮小,有新肉芽生長。無效為:創(chuàng)面無縮小甚至有所擴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試驗組患的治愈率83.33%(25/3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50.00%(15/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3 討 論
濕性愈合理論是英國生理學家1962年提出的,干凈的濕潤傷口,上皮細胞增生速度較快,可以加快傷口愈合。目前高位截癱多處褥瘡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截癱患者需長期臥床,極易引起更多的并發(fā)癥,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沉重的負擔,高位截癱多處褥瘡患者的護理一直是臨床護理工作的一大難題。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患者接受配合濕性愈合理論的常規(guī)護理。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了高位截癱多處褥瘡患者護理中運用濕性愈合理論,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 磊.高位截癱并發(fā)多發(fā)性褥瘡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7):108-108.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