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玲 (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zhèn)農(nóng)業(yè)服務中心 214236)
“武運粳30號”原名“武運29154”,是由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以“葵風/98-3后代選株//臺0206(浙江)”于2009年育成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種。該品種于2014年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編號:蘇審稻201413),適宜在江蘇省沿江及蘇南地區(qū)種植。宜興市于2013年引進“武運粳30號”進行引種試驗和示范推廣,并對該品種的特征特性及機插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進行了深入探索。為促進“武運粳30號”在宜興市的進一步種植推廣,筆者擬對“武運粳30號”在宜興市的種植表現(xiàn)及機插種植方式下的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要點進行總結(jié)介紹,以期為其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武運粳30號”于2013年和2014年參加江蘇省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稻麥)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宜興)水稻新品種小區(qū)品比和大區(qū)示范,其中2013年小區(qū)品比中每667 m2產(chǎn)量為700.1 kg,比對照“武運粳23號”增產(chǎn)2.56%;大區(qū)示范每667 m2產(chǎn)量為700.9 kg,比對照“武運粳23號”增產(chǎn)11.55%。2014年小區(qū)品比中每667 m2產(chǎn)量為740.7 kg,比對照“武運粳23號”增產(chǎn)3.05%;大區(qū)示范每667 m2產(chǎn)量為706.3 kg,比對照“武運粳23號”增產(chǎn)2.78%。連續(xù)兩年的小區(qū)品比和大區(qū)示范結(jié)果表明,“武運粳30號”具有較高的增產(chǎn)潛力。
“武運粳30號”株型集散適中,群體整齊度好,生長勢旺,葉色綠,生長后期轉(zhuǎn)色好,偶有短頂芒,抗倒性好。該品種每667 m2有效穗數(shù)18.1萬穗,每穗實粒數(shù)146.9粒,結(jié)實率94.6%,千粒重26.8 g,株高99.7 cm,全生育期160.8 d,較對照“武運粳23號”早1 d?!拔溥\粳30號”中感白葉枯病,抗紋枯病,感穗頸瘟,中感條紋葉枯病。據(jù)農(nóng)業(yè)部食品質(zhì)量檢測中心2013年檢測,“武運粳30號”整精米率71.4%,堊白粒率36.0%,堊白度3.6,膠稠度90.0 mm,直鏈淀粉含量13.1%,米質(zhì)達到國家三級優(yōu)質(zhì)稻谷標準。
3.1.1 秧田準備
秧田宜選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靠近大田和水源的田塊,要求田塊盡量集中,以方便灌排和管理。按秧田與大田比1∶80~100的標準備足秧田。可采用育秧基質(zhì)或細土作床土,一般每667 m2秧田用基質(zhì)0.1 m3或營養(yǎng)細土100 kg,另備未培肥的過篩細土作蓋籽土。
3.1.2 秧板制作
要求播前15~20 d精做秧板,為使板面平整、便于操作,提倡干做秧板,之后上水平整,秧板做好后排水晾板。秧板寬1.3 m,長度視實際需要和地塊大小確定,秧板之間留寬20~30 cm、深20 cm的排水溝兼管理通道。秧池外圍溝深30 cm,圍埂平實,埂面一般高出秧床15~20 cm,開好平水缺。
3.1.3 種子處理
浸種前選晴天曬種1~2 d,種子經(jīng)風選、篩選和清水漂浮后,進行藥劑浸種。為確保浸種質(zhì)量,浸種時需注意用藥量、用種量和兌水量,要確保浸足時間。采用集中育秧方式,可選用17%殺螟丹·乙蒜素30 g,兌水6~8 kg,浸種4~5 kg,浸足60 h。浸種時要將稻種倒入容器中浸種,確保種子均勻接觸藥液,杜絕將帶包裝的整袋稻種直接放入容器中浸種,浸種期間每天早晚各攪拌1次,浸種后不用淘洗,在室內(nèi)適溫條件下催芽至破胸露白時及時攤晾待播。
3.1.4 適期播種
適期播種是保證秧苗生長與季節(jié)同步、有效利用溫光資源、確保小秧適齡栽插的重要手段。堅持“寧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的原則,嚴格按照預定栽插時間確定育秧時間,做到以栽定播。根據(jù)“武運粳30號”在宜興市的生產(chǎn)實際和機插高產(chǎn)栽培要求,秧齡必須控制在15 d左右,不宜超過18 d,就早不就晚,嚴防超秧齡移栽,以免引起栽后僵苗不發(fā)。
3.1.5 精量勻播
可采用流水線或人工播種方式。為確保均勻播種,提倡使用流水線播種。每667 m2大田備足秧盤28只,盤內(nèi)基質(zhì)(細土)厚度2 cm左右,太薄不利于盤根和保持水分,每盤播濕芽谷180 g左右。應注意流水線播種時要調(diào)整播種量,人工播種時則要按盤數(shù)稱種、分次均勻播種。播種后盤內(nèi)灌透水,鋪0.3~0.5 cm厚的細土蓋籽,要求不露籽。蓋土后立即使用無紡布覆蓋,以保溫保墑促齊苗。
3.1.6 秧田管理
秧田內(nèi)無紡布的覆蓋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齊苗時揭布煉苗,若覆蓋時間過長,會影響秧苗正常生長。揭布后應立即噴藥防治病蟲害,且水漿管理應以濕潤灌溉為主,不需建立水層,平時只要灌滿溝水即可。由于育秧階段宜興市晴熱高溫天氣較多,因此要經(jīng)常觀察秧苗生長情況,防止失水死苗,如遇長期晴熱天氣,可每2~3 d灌1次跑馬水,以確保秧苗正常生長。機插前3 d左右控水煉苗,以增強秧苗的抗逆能力。秧田期間確保晴天半溝水、陰雨天排干水,使盤土含水量適于機插要求??捎谘砻?葉1心期建立淺水層后,每667 m2秧田施尿素5 kg(約合每盤用尿素2 g)兌水500 kg,于傍晚秧苗葉片吐水時澆施;在栽插前2~3 d施送嫁肥,每667 m2撒施尿素5 kg,施后用少量清水淋灑一遍,做到帶肥下田。秧田期主要防治灰飛虱、稻薊馬、稻象甲、螟蟲等病蟲害,重點是及時用藥防治灰飛虱,以減少條紋葉枯病的發(fā)生幾率。移栽前2~3 d,所有秧田要用1次藥,做到帶藥下田。
3.2.1 注重精細整田
要在移栽前搶晴天耕翻大田,目前在宜興市水稻大面積生產(chǎn)中,由于機械動力不足,導致耕翻深度過淺,而大多農(nóng)田耕作層不超過10 cm,既不利于增肥改土,也不利于秸稈還田及栽后早發(fā)。因此,要結(jié)合秸稈還田,采用深耕深旋(深15 cm以上)的耕翻方式,通過干耕曬垡(嚴禁水耕水耙),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減輕土壤板結(jié)程度,為栽后早發(fā)、快發(fā)打好基礎。同時,對于秸稈還田的田塊,應在耕翻后耙田前先上水漚田2~3 d,促使秸稈加快軟化腐解,并于栽前1~2 d耙平田面,待土壤沉實后插秧,避免因田塊過爛、過糊,出現(xiàn)壅泥壓苗現(xiàn)象。
3.2.2 科學施足基肥
科學施足基肥是促早發(fā)、爭快發(fā)、保足穗的前提,要以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節(jié)氮減排為目標,在秸稈還田的基礎上,基肥每667 m2用N、P、K肥比為16∶8∶16或18∶9∶18的高濃度復合肥30 kg或25 kg,于旋耕時施用,促使肥泥混合。但應注意,不能施碳銨、尿素等純氮肥料。
3.2.3 適期適齡移栽
宜興市“武運粳30號”大面積種植的移栽期要集中在6月10日—18日,機插秧移栽時秧齡達15~18 d,以確保水稻能正常生長、適時抽穗。同時,栽插時要留好田內(nèi)溝、疏通田外溝、修筑小田埂,以提高肥水管理水平,減少肥、水、藥流失。
3.2.4 保持薄水淺插
栽插時要堅持薄水淺插,水深宜掌握在1~3 cm。插秧深度以“不漂不倒,深淺適度”為原則,秧苗以入泥2 cm左右為宜。
3.2.5 合理提高種植密度
機插秧行距30 cm,株距要調(diào)到最小檔位11.7 cm,確保每667 m2栽足1.6萬穴,每667 m2基本苗數(shù)6萬~7萬苗,栽后要及時補漏補缺。
3.2.6 重視一種就管
在水稻活棵立苗后,結(jié)合化除及時追施分蘗肥,一般每667 m2施尿素10~12.5 kg,對于秸稈還田的田塊,每667 m2適當增施尿素2.5 kg左右。水稻活棵后一旦秧苗受害還要施好恢復肥,具體施肥量要根據(jù)水稻受害程度確定。水稻生長前期的水漿管理要采取淺水灌溉方式,對于秸稈全量還田的田塊,在移栽活棵后要及時脫水露田,可采用反復脫水、上水的方法,以利于增氧促根促蘗,防止秸稈腐解后產(chǎn)生的有毒有害物質(zhì)導致僵苗不發(fā)。
堅持秸稈還田,提倡施用有機肥,無農(nóng)家積肥的提倡施用“慶豐”商品有機肥等,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改善稻米品質(zhì),凈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按照精準施肥、節(jié)氮減排和確保目標產(chǎn)量的要求,“武運粳30號”全生育期每667 m2需施純氮18 kg左右,其中,基肥每667 m2用N、P、K肥比為16∶8∶16的高濃度復合肥25~30 kg,不施碳銨、尿素等純氮肥料;分蘗肥在稻苗活棵后每667 m2施尿素10~12.5 kg,不提倡施長粗肥;穗肥每667 m2施尿素17.5 kg加氯化鉀7.5 kg(或N、K肥比為16∶12的氮鉀專用肥25 kg加尿素7.5 kg),一次性或分次施用,以上追肥均采用濕潤施肥法;在水稻破口期結(jié)合病蟲害防治,每667 m2噴施葉面肥1~2次作根外追肥。
水稻生長前期堅持淺水活棵促分蘗;分蘗期保持3~5 cm淺水層,以促早發(fā);中期堅持適時擱田,在每667 m2苗數(shù)達20萬~22萬苗時,立即采取扒溝擱田的方式進行擱田,先輕擱后重擱,分次擱田到位;后期濕潤灌溉,在幼穗分化階段和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生長后期濕潤灌溉,干干濕濕;收割前一周斷水,確保水稻青秀活熟到老,以提高結(jié)實率和千粒重。
播種前做好藥劑浸種,預防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同時,通過適當推遲播種期和覆蓋薄膜(防蟲網(wǎng)、無紡布)育秧,拆除灰飛虱和螟蟲的為害橋梁,可有效遏制條紋葉枯病的發(fā)生和螟蟲的為害,減輕大田防治壓力。此外,大田期要做好病蟲害測報,選準藥劑適期防治,切實降低病蟲危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