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工信部發(fā)布消費提示,第二季度,工信部組織對55款APP進行技術檢測,發(fā)現42款APP存在違規(guī)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惡意“吸費”、強行捆綁推廣其他應用軟件、惡意操控用戶手機等問題。
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很多人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其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一些惡意APP也乘虛而入。據報道,工信部將惡意APP分為惡意扣費、隱私竊取、遠程控制、惡意傳播、資費消耗、系統(tǒng)破壞、誘騙欺詐及流氓行為八大類。應該說,很多消費者均或多或少地下載使用過這些惡意APP。對此,有關部門不能只是提醒用戶卸載了事,更要強化監(jiān)管力度,提高惡意APP開發(fā)者的違法成本。一般來說,APP不能卸載、捆綁推廣的設置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惡意扣費、竊取隱私更是侵害了消費者的財產權和隱私權。一些行為甚至觸犯刑法,應受到嚴厲制裁?!睹穹倓t》規(guī)定,非法收集、買賣、使用他人個人信息的,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根據刑法有關規(guī)定,非法獲取個人行蹤信息、通信內容50條的,就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梢娺@些惡意APP不僅是違規(guī)那么簡單,更可能構成違法犯罪。
解讀
規(guī)范APP,應強調開發(fā)者的主體責任。有關部門有必要出臺強制標準,在搜集位置、扣費程序、卸載方法、隱私保護方面設置有利于保護用戶權利的底線。凡是突破底線的,不僅應賠償用戶損失,還應被處以高額罰款,且一并追究開發(fā)者和應用商店的責任。同時,不妨將惡意APP下載數量作為罰款和賠償金額高低的依據。這樣才能倒逼APP開發(fā)者和應用商店尊重市場規(guī)則和消費者權利,讓人們下載使用APP時不必步步驚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