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5月份在國內(nèi)上映的電影《異星覺醒》,是今年為數(shù)不多的外太空題材影片。電影聚集了非常強大的卡司陣容,有以“死侍”一角被人們所熟知的“小賤賤”瑞安·雷諾茲,“波斯王子”的扮演者杰克·吉倫哈爾,還有日本著名演員真田廣之。導演丹尼爾·伊斯皮洛薩以不足5 500萬美元的制作成本,為人們奉獻了一部高質(zhì)量的以太空題材為背景的科幻驚悚片,《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名利場》等知名媒體均給予了電影較高的評價。
實際上,電影主要講述的故事并不復雜,人類為了探索火星而發(fā)射了“朝圣者”太空艙,它成功的從火星上取得了土壤樣本,并返回國際空間站。科學家在對土壤樣本進行分析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土壤中竟然存在著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單細胞生物,這也就意味著火星上存在生命體。在空間站實驗室的支持下,科學家成功激活了這個來自火星的生命體。它不斷長大,成功的掙脫了實驗室的束縛,最后將空間站里面的宇航員逐一殺死。影片秉承太空電影一貫的套路,即一個問題的出現(xiàn)和解決會引發(fā)另一個問題,以“多米諾骨牌”的形式來展開敘事。在保持緊張刺激的劇情節(jié)奏的同時,該片在場景的設計上也十分考究,劇組在地面斥巨資搭建了擬真攝影棚,真實重建了空間站里的工作環(huán)境,每一個細節(jié)都做的很到位,經(jīng)得起推敲??吹讲紳M儀表和屏幕的空間站艙壁,看到舷窗外壯麗的藍色星球,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充滿對外太空的向往。人類要探索外太空離不開航天科技的支持,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異星覺醒》中的所展示的航天科技。
影片伊始,映入觀眾眼簾的便是身形巨大的國際空間站,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所建造的最大的航天飛行器。2011年12月,國際空間站的最后一個組件發(fā)射升空,并成功完成了組裝工作,標志著這個自1993年就開始實施的國際太空探索工程的建設階段圓滿結(jié)束。18年間,俄羅斯,美國,日本,歐盟等世界16個國家通力協(xié)作,將13個功能各異的艙段送入太空,共同構成了國際空間站。裝配完成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大致與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相當,總重量達到了驚人的400噸,可長期供6名宇航員生活,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了6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宇航員。
國際空間站上顏值最高部分的莫過于“穹頂艙”,它由意大利設計并制造,于2010年2月18日發(fā)射升空。這個正六棱臺狀的裝置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它的6個側(cè)面均有玻璃構成,頂部也是一個圓形的天窗,因此具有絕佳的視野,許多太空照片都是在這個地方拍攝的,故“穹頂艙”也被稱為“宇航員的觀景臺”。這個漂亮的觀察臺起初被安裝在一號節(jié)點艙上,但是很快就被移至三號節(jié)點艙上,迄今仍在三號節(jié)點艙上服役。就這點來看,影片開頭的探測器抓捕任務的指揮中心正在三號艙上,該艙又稱“寧靜號節(jié)點艙”由歐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制造,搭載了最先進的生命維持系統(tǒng)。
國際空間站運行在距離地面350千米左右的高度,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圍繞著地球運行,90分鐘即可環(huán)繞地球一圈。由于受到稀薄大氣阻力的影響,空間站平均每日要損失65米的軌道高度,也就是說每過24小時,空間站就要往下掉65米。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在空間站生活的宇航員們就要啟動飛船發(fā)動機,把空間站向上推,維持空間站的高度,避免它墜入大氣層而燒毀。這一點在影片中也有所展示,遭遇探測器撞擊的空間站偏離了原有的運行軌道,宇航員們立刻啟動了發(fā)動機,對其軌道進行修正。有人會說,為什么不將空間站發(fā)射到更高的地方去呢?高度越高,空氣越稀薄阻力越小,維持軌道高度就更容易嘛。但高處還有一道關——強輻射帶。宇宙中充滿了粒子和輻射,地球因為有磁場的存在,可以將大部分宇宙粒子和輻射的運行軌道改變,因此500千米以下的高層大氣空間是相對安全的,這對于航天器和宇航員的安全來說意義重大。另外,空間站是太空的實驗室和工作場所,需要飛船頻繁往返運送補給,宇航員也要定期換班,老在天上飄著也不是個事。假如把空間站的軌道高度提高,航天飛機和貨運飛船就需要更大推力的火箭才能將其送至空間站的軌道和它對接,這樣一來無論是從技術角度還是經(jīng)濟角度考慮,空間站的建造難度都會成倍增加。
影片中的男主角大衛(wèi),在空間站里生活了足足473天,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很不思議,我們一般都只聽過持續(xù)數(shù)天或者是數(shù)周的太空航程。2016年10月17日,我國“神舟”11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兩名航天員在太空中總計生活了33天,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員執(zhí)行的時間最長的航天任務。473天,足足是咱們的14倍。而現(xiàn)實世界中,太空最長生存紀錄是由俄羅斯宇航員瓦雷里·玻利雅可夫保持的,這個哥們從 1994 年 1 月份進入“和平號”空間站,1995 年 3 月份才返回地球,共計在“和平”號空間站上待了近 438 天,他也因此成為了單次太空飛行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人。居住在太空整整一年多,的確很不可思議。
影片后半部分,當空間站受到撞擊,導致空間站里的生命維持系統(tǒng)無法正常運作,空間站中的環(huán)境迅速發(fā)生了改變。太空中的環(huán)境接近真空,沒有氣體,沒有氣壓,平均溫度為零下270.3度,沒有空間站和航天服的保護,人體暴露在太空中,大約15秒就會失去知覺。由此可見空間站除了提供人體必需的氣壓和氧氣以外,還要控制艙內(nèi)溫度和濕度。空間站里的溫度控制主要基于兩大方面,一是隔熱,二是散熱。在空間中艙壁內(nèi)敷設有保溫和隔熱作用的夾層,可以有效將太陽輻射的熱量擋在艙外,防止站內(nèi)溫度過高。散熱就比較主動,在空間站外有著大面積的板狀物,其中顏色較深的是太陽能電池板,負責為空間站供電。稍小且呈銀白色的就是散熱裝置了,空間站內(nèi)鋪設有負責的散熱管線,負責安把多余的熱量從設備中帶出來,在散熱器端排出。影評中由于受到巨大的撞擊,隔熱層失效,太陽能電池板和散熱器都已經(jīng)損壞,散熱管路也處于失能狀態(tài),因此艙內(nèi)的溫度下降十分迅速。氧氣含量也在不斷降低,男女主角拿出了應急氧燭,來維持自己的呼吸。影片中氧燭的樣子很科幻。實際上,作為一種化學氧源真實的氧燭并不像影片中那種棒狀的裝置,樣子類似于一個小飯盒,里面裝有氯酸鈉和火帽,撞擊火帽即可點燃氯酸鈉,釋放氧氣,一根氧燭可以供100個人呼吸一個小時。
雖然結(jié)局有些“腹黑”,但整體上講,《異星崛起》是一部相當不錯的太空影片,其對太空環(huán)境和空間站生活的描繪,真實而準確。宇宙中是否存在著其他的生命,是人類永恒的探索話題,而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為我們探索宇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fā)現(xiàn)前人沒有發(fā)現(xiàn)過的星系,踏上前人不曾到達過的星球,探索宇宙,我們永遠在路上。
責任編輯:武瑾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