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是對作文內容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針對作文的思想而言。在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對“深刻”是這樣要求的:“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fā)作用?!边@就要求考生在作文時,一要能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具有深邃的見解;二要能進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三要能做到觀點鮮明,蘊含哲理,給人啟發(fā),令人深思,催人奮進。
總而言之,考生只要站得高,看得遠,挖得深,說得透,就能達到“深刻”的寫作要求。
一、探究背景,凸顯本質
任何現(xiàn)象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產生的。在論及某一現(xiàn)象時,考生若能探究并揭示出該現(xiàn)象存在的背景,這一現(xiàn)象的本質就會凸顯出來。如“我的錢該怎么花你管不著”,這一論調看似有理,但如果考生將目光從燈紅酒綠的豪門宴移到農舍窯洞,將一擲千金的做法放到精神文明建設和我國正在進行“精準扶貧”以全面消除貧困問題這個大背景下加以審視,就會在鮮明的對比之中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奢侈之風在污染著社會環(huán)境,損害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探尋共性,揭示本質
在論及某一事物時,考生要將其作為同類事物的代表來認識,探究其所代表的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以揭示其本質;而只有那些具有代表性,能體現(xiàn)同類事物共性特征的事物才具有論證價值。如論及“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如果僅僅停留在女游客一個人身上,那么,這或許就僅僅是一個偶然的不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如果將該游客在明知動物園游覽“六嚴禁”的情況下,仍下車參觀,和當下人們其他不好的行為聯(lián)系起來,加以概括,找出其共同點,即蔑視規(guī)則,缺乏起碼的安全意識,就為進一步找到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找到了依據(jù)。
三、探析原因,深入剖析
在事例敘述之后,從因果關系的角度來加以剖析,從而建立起論據(jù)與論點的聯(lián)系,這也是使作文深刻的一個具體方法。如高考作文《借有字之書品人生》中:
究其原因,作家似乎過分強調“無字之書”與“心靈之書”,而忽略了“有字之書”背后的深刻意蘊。進一步討論,其實是民族性格與社會環(huán)境在“作祟”。中國人骨子里的精明讓我們忽略了“大智若愚”,強迫癥般地一定要將概念完全厘清。掩藏在各種“定義”“概念”之下的其實是一種謬誤,其以反理性、反邏輯、反秩序為特點,在美學中被稱為“達達主義”,在哲學中被稱為“虛無主義”。而社會環(huán)境更是其幫兇。當今,各類“心靈雞湯”“成功的十大秘訣”“一百個生活智慧”等層出不窮。試想,盲目地屈從于眾人的喜好而不加以辯證思考的社會風氣,會把人們帶到何處?
考生認為讀三本大書的觀點顯得刻意與褊狹,因為“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兩本大書早已融入“有字之書”里了。然后考生從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加以分析,內部原因主要是“有字之書”對人的風骨的涵養(yǎng)與熏陶,外部原因主要是民族性格與社會環(huán)境在“作祟”??忌鷱膬蓚€方面逐一展開論證,層層深入,最后加以總結,說理較為透徹。
四、假設推導,正反對比
在列舉完事實論據(jù)后,從正面或反面進行假設分析,以揭示論據(jù)和論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如高考作文《預測,不一定成真》中:
任何預測的提出,大都只是建立在當時的情況下的。換句話說,只有當前的情況持續(xù)下去,預測才有可能實現(xiàn)。但是,任何情況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我們不希望成真的預測實現(xiàn)不了。試想一下,假如蔡桓公一開始就聽取了扁鵲的建議,積極治療,項羽采納了范增的建言,免除后患,那么,那些預測不就不會實現(xiàn)了嗎?所以說,預測的最終實現(xiàn)與否,實際上都在于你自己。
文段運用假設分析,假設蔡桓公、項羽能根據(jù)預測改變自己的行為,將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結果,來證明論點“任何情況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我們不希望成真的預測實現(xiàn)不了”。
五、逆向思考,反彈琵琶
運用逆向思維,為實現(xiàn)某項目標,以悖逆常規(guī)現(xiàn)象或常規(guī)方法為前提,通過反向思考來確立新觀點,闡發(fā)新見解。如高考作文《掃除膩粉呈風骨》中:
外在之美不可少。試想,如果某公司人力資源部招聘員工,在筆試成績相差無幾的情況下,面試官是愿意選擇素面朝天的頹廢者,還是愿意選擇精心修飾的朝氣者?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前打扮一番無可厚非。但若是金玉其外,虛有表面,缺少涵養(yǎng)、文化和能力,缺少內在之美,這樣的人能走多遠,令人懷疑。因為韶華易逝,青春難再,我們能留得住的只有“芳香馥郁”的人格魅力。
內在修為是必需的。魯迅說得好:“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向濂溪稱凈植,莫隨殘葉墮寒塘。”先賢圣哲也倡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無論何種美,關鍵是美要恰到好處。如宋玉所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恰到好處才是美的正確打開方式。德行、品格與學識能力等綜合起來,方能彰顯高貴氣質。
“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比绻幌氡簧鐣蕴?,就得跟上時代的步伐。人前舉止、談吐得體,人后增強內蘊,那么,今朝我少年必在自強不息中收獲精彩人生。
上面的文段運用了反向思維法對“外在之美不可少”進行分析,并結合“內在修為是必需的”深入論證,最后確立自己的論點“人前舉止談吐得體,人后增強內蘊”,見解新穎別致,發(fā)人深省。
【崔翔/供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