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姑媽在溫哥華的里士滿每星期必做禮拜,老人家說小教堂的門衛(wèi)太迷人了,是個華人,那個男中音美得好像來自天堂。我們陪她去教堂時,門衛(wèi)恰好伸出頭來,見我一愣。我也愣住了,這不正是“和尚”嘛!那齙牙、那幾乎獨一無二的蘑菇狀大鼻子,我定了定神,忽然彼此伸出了手:您這不是……嗎?!異國他鄉(xiāng),我們熱烈地握手。
他小我3歲,卻是我曾經(jīng)的偶像?!拔母铩钡暮笃?,一股“小文藝潮”在社會上掀起,學二胡,學繪畫,學唱歌……大概“荷爾蒙”使然,我也喜歡上了唱歌,那時沒有“歌廳”,唱歌大抵在家里、在浴室,震得玻璃窗咔咔響,老師嘛,家里臨時找了一個,唱民歌的,教我“深呼吸”,像聞花一樣;教我“位置”,要我“把聲音往上顎靠牙齒的位置打”,這聲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又不是土豆芋艿,想往哪兒塞就往哪兒塞。
但是有一天,弄堂盡頭突然飄出的歌聲把我們嚇倒了,雄渾而穩(wěn)定,飽滿而流暢,我們幾乎是奔過去的——“那不是‘和尚嘛!”
“和尚”是弄堂玩伴,長得丑,一直不聲不響,哪知道青春期是人的變聲期,也是蛹化蝶的夢幻期,他突然就是一個“男中音”了,唱的是當年的網(wǎng)紅歌曲《我為祖國守大橋》,粗聽簡直和“劉秉義”(當年最紅的男中音)不分伯仲。
我被迷倒了,天天纏著要跟他學,他始終不說老師是誰,被纏得不行就匆匆敷衍幾句:“口型要像咬蘋果”“下巴往后收,放松”“聲音要豎起來,再往前沖”“所有的聲音都從同一個位置出發(fā)”……老實說,我還是沒聽懂,照他的做,我的口腔像塌方的窟窿,我的聲音要么是缺氧而強直的黃鱔,要么是“同一個位置出發(fā)”的坨坨,他還要我一個標配的、蓄意提升兩顴肌肉的微笑,我照了一下鏡子,立馬就把鏡子扔了。
又忽然,傳說他參軍了,因為飆歌,被鐵道兵文工團特招,那真是他烈火烹油的日子,看他穿著嶄新的軍服(還是“ 的確良”的)在弄堂里高視闊步,菇?jīng)鰝兌紝λ懊滥款櫯钨狻保冶阃低档卦诩依锟蓿何姨孛词裁磿r候出頭呢?!
只聽說他后來出國了,沒想到會在萬里外,加拿大的一家小教堂的門衛(wèi)室見面。他嘆了一口氣。說,我出國快三十年了。華人在北美,有混得好的,也有混得差的,我就是混得差的。
我說,我們當年都是你的粉絲哎!我一直奇怪,你的歌,唱得那么好,后來究竟是怎么回事?
沒怎么啊,他說,我入伍以后才發(fā)覺,周圍盡是歌手,人人都唱得不比我差,弄堂里我是唱歌王子,一到文工團,我也就是一個合唱隊員,一點也不起眼,混入人群就找不到,人才都是論坨的,我們文藝兵里都是音樂大咖,四年后我就退伍了,憑我那幾把刷子,進不了專業(yè)文藝團體,你猜把我分哪里?紡織廠的工會!還說是照顧我的特長!這紡織廠你不是不知道,尊重什么人才?基層企業(yè)的文化素質(zhì),除了環(huán)衛(wèi),就它差,我都羞于見人,所以一有機會我就跑到加拿大啦。當時我天真地以為這里的專業(yè)團體或許會“破格錄用”,沒想到他們連試也不試,因為我一點都不懂英語,就這么做了門衛(wèi),現(xiàn)在的口語還是后來拼命惡補的呢。
我聽了還能說什么呢,我的偶像,我的“天籟之聲”。
“當然,里士滿的華人師奶都很喜歡我”,似乎為了安慰我,“和尚”不無得意地說,作為唱詩班的領唱,我若缺席,師奶們絕不做彌撒,另外,里士滿每年的華人新春聯(lián)歡也不能沒有我哦!
我們走得很遠了,教堂的草坪才飄來了“和尚”的《少年壯志不言愁》“幾度風雨幾度春秋……歷盡苦難癡心不改,少年壯志不言愁……”
那歌聲一如既往地雄渾而穩(wěn)定,飽滿而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