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月金
【摘 要】近年來,微型小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時代的需求,讓微型小說日漸彰顯其獨特的審美,并在文壇界異軍突起。它簡短精巧、以小見大,能快速地捕捉當下信息,通過小事件來折射社會百態(tài)。本文擬從其興起的原因及審美特征兩方面著手,對迅速形成燎原之勢的微型小說進行粗淺探討。
【關鍵詞】微型小說;興起;審美特征
一、引言
微型小說,也稱小小說、巴掌小說、一分鐘小說等。憑借簡單精煉的語言,以快節(jié)奏、典型化、概括性強的方式,以小見大地表現(xiàn)人物及社會生活。它有自身的藝術規(guī)律和技巧,具有獨特的審美意義和價值,在發(fā)展過程中得到眾多理論家、評論家的重視和研究,終實現(xiàn)了獨立成體的新飛躍,作為小說四大家族之一在文壇迅速崛起,成為文壇中的一股生力軍。
二、微型小說的興起
近年來,微型小說以一種獨立的文學體式在西方迅速興起,不僅廣泛流行于歐美諸國,還在東南亞各國快速發(fā)展。微型小說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jié)摿?。它的興起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原因:
(一)時代需求,應運而生
隨著日益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人們要想在休閑娛樂之余彌補精神的空洞,并掌握時代信息的主流,就勢必需要一種精短、信息量大的作品來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而不是鴻篇巨制般的文體。而微型小說短小精巧,以小見大,能夠快速地捕捉當下信息,通過生活中的一個小事件來折射社會百態(tài),正滿足了當下人民大眾的閱讀需求。于是,順乎文情、合乎情理的微型小說應運而生,它的鋒芒開始展露,并越發(fā)地受到一些文學之士的認同和重視。它滿足了當下文壇多元化、多層次的審美需求,推動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繁榮和發(fā)展。
(二)理論完善,獨立成體
隨著微型小說創(chuàng)作實踐的發(fā)展,微型小說作家們開始對微型文學體式的理論知識進行探討。他們在繼承和發(fā)揚本國文學傳統(tǒng),探究本國的文學體式的基礎上,積極與西方小說文化開展交流,全面探討和完善微型小說的相關理論。
老舍先生在《多寫小小說》中曾寫到:“希望把小小說當做一個新題材看待,別出心裁,只用一二千字就能寫出一篇新穎的小說?!?i 直到80年代,受到美國評論家羅伯特·奧佛法斯特微型小說“立意新穎、情節(jié)完整、結尾驚奇”三原則的影響,微型小說的理論探討才出現(xiàn)新的轉機。正是在字數(shù)上有明確規(guī)定,加上在選材立意、情節(jié)設置、人物刻畫等,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體現(xiàn)著與短篇小說明顯不同的特征,才使得微型小說有了獨立成體的可能。
三、微型小說的審美特征
探究微型小說的審美特征,對于我們全面了解微型小說如何能在如此高速高效的時代成為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文學體式至關重要。
(一)在“形微質精”中促成讀者對隱藏哲理的深思
從整體上看,微型小說首要特征最直觀的表現(xiàn)就是篇幅短、字數(shù)少。短小固然評判是微型小說的依據(jù),但不可否認,短小在形式上又的確束縛著微型小說的規(guī)格,讓微型小說無法承擔太重的文學任務。微型小說在“微”的基礎上還講求質的“精”。強調新意和創(chuàng)意,在創(chuàng)作上力求簡潔蘊意且暗示性強,以滴水之光反映太陽光輝,由瞬間感動突出世故人情,進而避重就輕,以己之長補自己之短。不但精心雕琢、精益求精,而且于精中寄寓深刻內涵,最突出的就是從暗指性創(chuàng)作手段著手,讓小說以小見大,以微見著,于單一中追求精美,從單純中體現(xiàn)豐富,不但注意語言的凝練,還注重多橫向截取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來凸顯所要表達的寓意內涵,以小篇幅突顯大主題。
(二)于個性描寫中促成讀者對人物形象的充分把握
微型小說在對于人物描寫方面,有其鮮明的特點,即單純性。因此,它往往只有一至兩個主要人物,且人物間的相互關系極其簡單,不會有特別激烈的矛盾沖突。這樣的單純性,使得微型小說在對人物進行塑造時,會特別“注重思想內涵的深刻和藝術品質的鍛造”,不但盡可能的減少筆墨,還在刻畫上精心雕琢。
如曹德權的《“刁民”海三》,用極其簡略的筆法在千字的篇幅內刻畫出原本無私無畏,努力維護群眾利益的普通村民海三形象。在人物塑造手法上,微型小說多用白描,盡管這種手法在眾多文學體裁上運用甚廣,但對微型小說而言,它卻是至關重要的人物塑造特色之一。
(三)以立意和結局的新奇促成讀者對空白情節(jié)的再創(chuàng)造
立意與結局的新奇是微型小說的一個關鍵要素。微型小說對紛紜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的概括力和對生活本質的穿透力,主要還是通過立意和結局的新奇來實現(xiàn)。這種“新”與“奇”是扎根于現(xiàn)實土壤的。在平凡的生活中,微型小說家要看見旁人看不見的東西,努力挖掘出隱藏在生活中的亮點,提出常被人們忽視的問題,然后借助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藝、精煉的語言文字表述以及反復磨練的思想構思,賦予小說情節(jié)一定的隱藏性和空白性,激發(fā)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留足余地讓讀者能對小說中的空白情節(jié)進行遐想和再創(chuàng)造。例如亨利·勞森的《他母親的伙伴》,特意把報童“最富暗示的那一頃刻”安排在那位紳士把手伸進衣袋后朝臺階上同樣在賣報的婦人走去時報童說的:“沒有關系,先生!都是一樣的——她是我母親……”這一情節(jié)。小說有意設置隱含信息,讓沒有讀到最后的讀者,無法領悟到原來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原來并不是一開始便出現(xiàn)的那位紳士,而是正在賣報的報童。在小說中,作者并沒有把報童為何要這樣做的具體原因敘述出來,而是有所保留地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究,讓讀者能夠在深層理解及把握作品的情況下,填補、創(chuàng)作出小說有意隱含的信息。
(四)以即時敏銳的內容促進信息交流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各種信息資源擺脫了時空限制而得到快速傳播,人們把自己的所見所感,對生活的感悟,對社會的思考,對哲理的深思以短而精的微型小說形式書寫出來,并借此渠道實現(xiàn)與更多人的分享。通過微小說,人們發(fā)表對內容的評論,評論如今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互相交流,針對當下社會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暢所欲言。如,一真實題材的微小說,講述了一位在上海流浪了幾十年,一生孤苦的九十多歲老人,一位同情她的商人給了張世博會的門票她,她卻突然問了句:“可以換成一張身份證嗎?”的故事。作者將這件真人真事寫成微小說發(fā)布在網(wǎng)絡上,迅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通過這篇微小說,人們除了對老人家的牽掛外,更看到了現(xiàn)下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仍有待完善的一面,也看到了身處當今社會,沒有身份證就相當于失去了合法的權益,得不到保障的事實。
四、結語
隨著微型小說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眾多專門從事微型小說創(chuàng)作作家的勤奮筆耕,這種形微質精、結構完整、情節(jié)新奇、人物典型、語言精煉卻蘊意深長,內容及時深刻且易引起共鳴的微型小說,在創(chuàng)作上日趨成熟,其作品數(shù)質兼優(yōu),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專業(yè)的微型小說作家和成百上千的業(yè)余作家一起,顯示出微型小說創(chuàng)作的強大陣容。受到賞識而日益繁榮和興旺的微型小說,契合了時代的發(fā)展,滿足了民眾的精神需要和審美需求,成為豐富人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這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熠熠生輝,綻放出奪目光彩。
注釋:
i 老舍.多寫小小說[J].新港,1958:5。
【參考文獻】
[1] 凌煥新.微型小說藝術探微[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 江曾培.微型小說的淵源和發(fā)展[M].天津: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09.
[3] 程均 金逸人.外國微型小說名篇鑒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