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子
國慶假日,悶在家里無所事事,忽然心血來潮,目光瞄準了書柜里的大量名片。這些當年職場上不離手的東西,自打退休以后就閑在一邊,已快20年了。信手抄起幾張,發(fā)現上面的姓名已是相當生疏,硬是想不起來何年何月與名片的主人打過交道,再看上面的電話號碼幾位數的都有,甚至還有傳呼機的。毋庸置疑,這些小卡片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再沒有繼續(xù)存在的意義了。書柜本就狹小,不能再讓它占據有限空間,于是乎我當機立斷,來了個“清理整頓”,只兩個鐘點,就“取締”了各種名片200余張。
上世紀60年代我中專畢業(yè)后,被分配在一個器材供應部門工作,從一名材料員,供銷員干起,40多年時間,始終在這家物資材料單位摸爬滾打,沒動過地兒。但凡鋼材、木材、水泥等大宗建筑材料的訂貨、采購、供應、銷售等業(yè)務我都干過,職務也從組長、科長,做到辦公室主任,公司副總經理。幾十年里,無數次參加各地的訂貨會、供銷會、物資交流會、新材料推廣會,足跡遍及小半個中國,跑過許多生產廠家、業(yè)務部門、行政主管單位,與物流行業(yè)的同行打過無數次交道。在當年盛行名片的年月,數不清我給人家遞過多少張名片,更記不住收過人家多少張名片。有一次在沈陽,參加部分省市物資調劑會,無論在會場,還是在住地旅館,甚至吃飯的餐廳,參會人員幾乎無一里外都在忙著向同行們發(fā)名片,收名片。大家素不相識,卻仿佛見到了親“哥兒們”,熱情地介紹本企業(yè),使勁兒推銷積存的物資,“歡迎你到我們那兒,吃住沒問題,我們一定熱情接待”,幾乎一個版本的客套話,不知叨嘮了多少遍。我年輕,每遇來賓都會恭敬地把小卡片遞到人家手上,對方大都面帶微笑,雙手來接,有的還表示榮幸,更多的則是看也不看,順手就塞到自己的公文包里。
那時候流行的名片,有些相當高端大氣,紙質優(yōu)良,印制精美,甚至名字上還燙金,就連裝名片的盒子也很講究,不但有塑料的,木質的,還有鋁制品的。有的名片則很土氣,紙質粗糙,版面設計凌亂,字體也不規(guī)范,一看就是小印刷作坊的產品,10來塊錢印100張的。不過話說回來,當年這種名片大流行,的確給印刷行業(yè)尤其是小印刷廠帶來了不少機遇。記得我住家附近的大街小巷,有一段時間連小商店、小貨攤兒都打出了制售名片的廣告,當然他們既無設備,也無工人,只不過是當個代理商、中間人,從中謀點小利潤而已。
客觀地說,名片本是人際交往中一種簡便易行的方式,初衷是為了加深彼此的了解,促進互相的溝通,提高辦事效率。這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初期,單位介紹信已不大靈驗的情況下,確實起過一定作用,一時間在社會上流行也屬正常。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名片的一些負作用便逐漸顯露出來。比如,本來是一個小推銷員,業(yè)務員,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非要在名片上給自己掛個什么業(yè)務經理、企業(yè)主管等頭銜,有的還給自己任命為置業(yè)顧問、資深代理人,什么好聽叫什么,什么官“硬”叫什么,一段時間弄得滿大街的經理、老總,讓你分不清真?zhèn)巍N液鸵粋€老友談起此事,他卻另有理論,說高“顏值”的稱呼讓人羨慕,能引起重視,直接影響辦事成效。這些話聽起來不無道理,可細一想,在自己頭上隨意加上虛假職務的光圈,既不實事求是誠信做人,也不符合商業(yè)道德和市場行規(guī),豈止害人害己,更為社會不良風氣推波助瀾。衍生出來的一些社會混子,不正是利用人們拉關系,攀高枝的心里,舉著瞎編亂造的名片,在社會上坑蒙拐騙,胡作非為嗎?
后來,人們經多見廣,對名片的認識逐漸有了提高,特別是隨著微博、微信、公眾號、電子網絡技術帶來的巨大變化,社交場所熱衷于發(fā)放名片的人越來越少了。手機取代了名片,一旦需要聯系,雙方可以互留手機號、掃二維碼、甚至加微信朋友圈,既免去了隨身攜帶名片的不便,又防范了名片滿天飛,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這兩年,名片越來越成了孤家寡人,說不定哪天,就會成為昔日生活的“老物件”了。
細想起來,這一張張小小的名片,反倒是折射了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反映出人際交往方式的變遷。今天,人們出門懷揣名片的現象早已成為過去,一度風光一時的名片已然成為歷史中的過眼云煙。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