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焊友
在陶藝活動中,我們發(fā)現有些幼兒只會臨摹教師的范例,導致制作出的作品形狀相似,這顯然違背了活動開展的初衷。通過日常的觀察,我們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模式進行反思,通過圖標暗示法,培養(yǎng)幼兒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作能力。
一、圖標的設計階段
3~6歲的幼兒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主要依靠事物的表象以及具體的聯系來進行思維。所以我們選擇了內容簡潔明了,構圖直觀形象的圖標設計方案,讓幼兒更容易根據圖標指示與陶泥材料的特點進行操作。如針對中班幼兒,教師采用幼兒易理解的陶藝基礎技法圖標、小步驟分解圖標、榜樣圖標等,讓幼兒愛上陶泥制作。到了大班,教師逐步提升步驟分解圖標的難度,適當增加故事情節(jié)圖標、陶泥畫冊等。此外,教師創(chuàng)設圖標的內容也要貼近幼兒生活經驗,如生活中常見的花草樹木、家具電器、交通工具、飾品符號等陶泥制作圖標,以滿足幼兒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作的需求。
二、圖標的運用階段
1. 投放圖標——易于幼兒取閱
在活動中,我們會將圖標投放在顯眼和易于幼兒取放的位置。如畫冊、大圖標和故事情節(jié)圖標放在陶藝材料旁的專柜;幼兒榜樣圖標張貼在操作區(qū)域的墻面,讓幼兒抬頭就可以看到;小圖標和步驟分解圖標放在操作桌面的存放架。不同圖標擺放在不同位置,不僅有利于幼兒取閱,更有效地啟發(fā)他們對陶泥活動探索的積極性,以保障活動的有序開展。
2. 初識圖標——引導幼兒理解圖標暗示
在圖標應用的初期,教師應采取有效的引導方式,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圖標里的操作符號以進行陶泥創(chuàng)作。如陶泥制作“炫彩波板糖”圖標,教師將揉捏的過程分解成六步,且每一步分解圖下方都標注有數字和箭頭。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理解了數字代表的步驟,并明白制作的過程應該按照圖標的指向來進行。這種圖標的內容暗示不僅能讓幼兒理清操作順序,還可以讓幼兒借助正確的步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個性化的陶泥作品。此外,為了增強幼兒運用圖標進行陶泥活動的信心,教師通過鼓勵的方法,為自主創(chuàng)作完成作品的幼兒戴上王冠,并和自己的作品一起合照,然后制作成圖標貼到榜樣墻上,激發(fā)幼兒參與創(chuàng)作的熱情。
3. 運用圖標——根據圖標暗示自主表達
經過前期幼兒對圖標的理解與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幼兒已能通過圖標的暗示,創(chuàng)作出不同造型的陶泥作品。如在大班陶藝活動“我的生日蛋糕”中,教師投放了“蛋糕基本形狀”和各種“裝飾品”的圖標,教師的出發(fā)點是讓幼兒根據圖標的引導,制作出蛋糕的基本造型并對其進行裝飾。而幼兒的表現卻出人意料,他們用陶泥制作出各種立體圖形的壘疊,蛋糕的形狀造型層出不窮。在活動中,教師也投入了“麻花繩”等多種裝飾圖標,受到圖標的暗示,幼兒在蛋糕裝飾上懂得遷移和創(chuàng)新,選擇不同顏色的陶泥搓成“麻花”條狀,再用麻花條狀創(chuàng)作出美麗花朵、創(chuàng)意麻花蠟燭等。從蛋糕的基本造型和裝飾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根據個人經驗和認知水平去理解圖標的暗示。所以理解能力不同,創(chuàng)作表達能力也不同,從而有效解決了幼兒陶藝作品出現類同的問題。
三、圖標暗示法運用的注意事項
首先,圖標設計的尺寸大小要適宜,如投放在桌面上的圖標不宜太大,太大會影響幼兒制作和取放作品,太小則不利于幼兒觀察圖標內容,要以幼兒手掌大小來設計比較適宜。其次,圖標內容要根據活動主題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此外,圖標暗示法僅僅是教師為幼兒提供的一種支架,而非一種依賴,讓幼兒在不熟練的情況下能夠理解陶泥的制作過程和方法,促進活動的順利開展,當幼兒有了豐富的經驗后,教師可以完全放手,讓幼兒自主去探索陶泥活動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