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興 陶紅娟 何松銀 吳東乾 王 進 朱玉萍 (江蘇省靖江市農(nóng)業(yè)委員會 214500)
優(yōu)良小麥品種能提高產(chǎn)量、改善品質(zhì)、增加效益,為探尋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高效、適合靖江市栽培的小麥新品種,2016~2017年在靖江市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了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現(xiàn)將試驗情況報道如下。
供試小麥品種為“揚10-120”“襄麥D31”“信麥7916”“皖西麥0439”“華麥7號”“揚麥20”(CK)。
試驗設(shè)1個品種為1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排列,每小區(qū)面積48 m2。
供試田塊前茬作物為水稻,稻草全量還田,土壤質(zhì)地為沙壤土,2016年11月14日采用淺旋耕施肥一體機進行旋耕。采用人工撒播方式,設(shè)計各處理每667 m2基本苗數(shù)為18萬苗,再根據(jù)各品種的發(fā)芽率和千粒重等計算每667 m2播種量。基肥每667 m2施18-18-10復合肥25 kg,2017年2月10日每667 m2施尿素5 kg,2月28日拔節(jié)孕穗肥每667 m2施18-18-10復合肥25 kg、尿素5 kg,合計每667 m2施純氮13.6 kg、五氧化二磷9 kg、氧化鉀5 kg。苗期采用啶磺草胺和異丙隆進行化學除草。5月28日收獲。
小麥播種出苗期間陰雨寡照,土壤濕潤,溫度適宜,出苗順利。分蘗越冬期,2016年12月下旬至2017年1月上旬出現(xiàn)連續(xù)陰雨,降水顯著偏多,田間有明顯積水,但未有極端低溫,無明顯凍害。2、3月氣溫適宜返青,拔節(jié)孕穗期天氣前差后好,有利于形成大穗。4月中、下旬開花期多晴且少雨,利于揚花。5月上、中旬灌漿結(jié)實期,發(fā)生2次短時大風強降水,加重了白粉病的發(fā)生,且部分小區(qū)先后出現(xiàn)不同程度倒伏。5月下旬遇高溫逼熟,影響千粒重。收獲期前后天氣晴好,無穗發(fā)芽現(xiàn)象發(fā)生。
成熟期對各小區(qū)單打單收計實產(chǎn)。通過方差分析,F(xiàn)值=51.6>F0.01=5.636,表明各參試品種實產(chǎn)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見表1。其中,“皖西麥0439”實產(chǎn)最高,折每667 m2為524.74 kg,其次是“信麥7916”,每667 m2為516.41 kg,對照“揚麥20”最低,每667 m2為458.11 kg。6個品種的每667 m2產(chǎn)量極差為66.63 kg,見表2、3。
表2 各品種小區(qū)產(chǎn)量及新復極差測驗
由表3可知,每667 m2有效穗數(shù)以“皖西麥0439”最高,為34.6萬穗,“信麥7916”最低,為31.08萬穗;每穗粒數(shù)以“信麥7916”最高,為48.70粒,“揚10-120”最少,為38.7粒;千粒重以“華麥7號”最高,為43.80 g,“揚麥20”最低,為36.05 g。
表3 各品種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結(jié)構(gòu)
成熟后取樣,并進行室內(nèi)考種。由表4可知,各品種株高介于82~87.7 cm之間,差異不大;容重介于778~801 g;籽粒全為白殼、長芒、紅粒;穗型為紡錘形至長方形;籽粒多為飽滿,不完善粒率和黑胚率較低。
由于播種期遭遇連陰雨天氣,各品種均延遲至11月14日播種。由表5可知,各品種全生育期介于181~187d之間,其中“華麥7號”全生育期最短,為181d,“襄麥D31”最長,為187 d;抽穗最早的是“華麥7號”,抽穗期為4月8日,抽穗最遲的是“揚10-120”“信麥7916”“揚麥20”,抽穗期均為4月16日;成熟最早的是“華麥7號”,成熟期為5月22日,“襄麥D31”成熟最晚,成熟期為5月28日;分蘗性以“皖西麥0439”最好,有效穗數(shù)最多。
表4 各品種穗部性狀
冬季未有極端低溫,各品種無明顯凍害,越冬百分率為100%。4月下旬小麥開花期多晴且少雨,利于揚花,赤霉病發(fā)生輕。5月上、中旬灌漿結(jié)實期,發(fā)生2次短時大風強降水,加重了白粉病發(fā)生。5月上、中旬小麥灌漿結(jié)實期,發(fā)生2次短時大風強降水,除“揚10-120”“襄麥D31”外,其他品種部分小區(qū)先后出現(xiàn)不同程度倒伏。各品種具體發(fā)病情況、倒伏和凍害程度見表6。
表5 各品種生育進程及莖蘗動態(tài)
每667 m2實產(chǎn)為474.76 kg,位居第5,較對照增產(chǎn)3.63%;全生育期與對照相當,株型緊湊,葉色淡綠,莖稈強韌,植株較高,但抗倒伏能力較強;分蘗性中等,穗型、粒數(shù)一般;中感白粉病,輕感赤霉病,高抗紋枯?。婚L方形穗,長芒,籽粒飽滿,紅粒,半硬質(zhì),不完善粒率2%;黑胚率0.75%,容重784 g/L,千粒重較高,為42.85 g。
表6 各品種抗逆特性
每667 m2實產(chǎn)為483.09 kg,位居第4,較對照增產(chǎn)5.45%;全生育期較對照遲4 d,株型較緊湊,葉色濃綠,莖稈堅韌,株高中等,抗倒性較強;分蘗性中等,穗型一般,粒數(shù)稍多;高抗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紡錘形穗,長芒,籽粒飽滿,紅粒,硬質(zhì),不完善粒率2%;黑胚率0.75%,容重800 g/L,千粒重較高,為43.00 g。
每667 m2實產(chǎn)為516.41 kg,位居第2,較對照增產(chǎn)12.73%;全生育期比對照遲2 d,株型披垂,葉色較淡,植株較高,倒伏較嚴重,抗倒性較差;分蘗性中等,穗型最大,每穗粒數(shù)最多;中感白粉病,輕感赤霉病、紋枯??;紡錘形穗,長芒,籽粒飽滿度中等,紅粒,軟(粉)質(zhì),不完善粒率1.25%;黑胚率0.5%,容重801 g/L,千粒重37.75 g。
每667 m2實產(chǎn)為524.74 kg,位居第1,較對照增產(chǎn)14.54%;全生育期較對照遲1 d,株型披垂,葉色較淡,植株較高,倒伏嚴重,抗倒性較差;分蘗性中等,穗型、粒數(shù)一般;抗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紡錘形穗,長芒,籽粒較飽滿,紅粒,軟(粉)質(zhì),不完善粒率最高,為2.25%;黑胚率最高,達1.5%,容重780 g/L,千粒重39.20 g,較對照略高。
每667 m2實產(chǎn)508.08 kg,位居第3,較對照增產(chǎn)10.91%;全生育期較對照提前2 d,株型緊湊,長相清秀,葉色較深,耐遲播性較強;抽穗揚花早,灌漿早熟快;株高適中,但由于灌漿結(jié)實期間2次大風大雨,完熟莖稈欠堅韌,倒伏嚴重,抗倒性較弱;分蘗性中等,穗型、粒數(shù)均一般;中偏重感白粉病,抗赤霉病、紋枯病;紡錘形穗,長芒,籽粒飽滿,紅粒,半硬質(zhì),不完善粒最少,為0.25%;無黑胚,容重794 g/L,千粒重最高,達43.80 g。
實產(chǎn)最低,每667 m2為458.11 kg;全生育期177 d;幼苗半直立,葉闊披垂,植株較高,與“揚10-120”相當;分蘗力較強,成穗率中等;抗赤霉病、紋枯病,中感白粉病;每穗粒數(shù)為46.4粒,略低于“信麥7916”;紡錘形穗,長芒,籽粒飽滿度中等,紅粒,半硬質(zhì),不完善粒率為1.75%,較“揚10-120”“襄麥D31”略低;黑胚率1%,容重778 g/L,千粒重最低,為36.05 g。
試驗結(jié)果表明,“皖西麥0439”“信麥7916”的產(chǎn)量分別位列第1名、第2名,比對照分別增產(chǎn)14.54%、12.73%,但倒伏程度嚴重,抗倒性較差;“華麥7號”的產(chǎn)量位居第3名,較對照增產(chǎn)10.91%,且灌漿早熟快,但倒伏嚴重,抗倒性較弱,中偏重感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紋枯病?!跋妍淒31”的產(chǎn)量位居第4名,較對照增產(chǎn)5.45%,莖稈堅韌,抗倒性較強。經(jīng)綜合考慮,各小麥品種優(yōu)缺點明顯,有待進一步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