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軒
【摘要】我國新高考改革,旨在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包括考試選擇權、科目選擇權、課程選擇權、學校選擇權和專業(yè)選擇權,本文從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出發(fā),來探索高考棄選物理趨勢的產(chǎn)生原因并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囚徒困境;高考;棄選物理
一、囚徒困境概念及模型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非零和博弈的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并非團體最佳選擇。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zhì),但現(xiàn)實中囚徒困境的例子屢見不鮮?!扒敉嚼Ь场笔?950年美國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 Merrill.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 Melvin.Dresher)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后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 Albert.Tucker)以囚徒方式闡述,并命名為“囚徒困境”。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jiān)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fā)對方,則由于證據(jù)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fā),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fā)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十年;若互相揭發(fā),則因證據(jù)確實,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于互相揭發(fā),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終導致納什均衡僅落在非合作點上的博弈模型。
二、關于高考是否選擇物理的博弈分析
近年來,高考“3+3”的改革模式引人注目,其由于副科的靈活多變而使學生不拘泥于文理科而令人贊嘆,但據(jù)統(tǒng)計顯示,本來最為吃香的物理科目卻成為諸多考生棄選的科目。
按照新高考改革后高校招生提出的科目要求,物理這一門應該是“最吃香的”。在浙江,考生只要選擇一門物理,可以報考91%左右的專業(yè),在上海,只要選擇一門物理,可以報考上海本地院校9 7%左右的專業(yè)組,但是選擇物理科目的學生卻偏少。據(jù)統(tǒng)計,在2017屆浙江高考學生中,選科比例分別為政治4l.g%,歷史43. 5%,地理47.8%,物理3 5.8%,化學50%,生物50.1%,技術29. 1%。物理在所有7門選考科目中排第6位。
為何高校提出的要求和考生的選擇有如此大的出入?有人說物理難,實則不然,一門科目無法單純憑難易劃分。導致物理被棄選,有兩個相輔相成的因素:第一,競爭;第二,該課程的方差。
那么我們可以構建下面這個公式:考試成績(年級名次)=自身實力+隨機擾動
我們可以假設有學生甲和乙,有地理和物理兩門科目可供選擇,成績均為百分制,就現(xiàn)實來看,物理的隨機波動一定會小于地理的隨機波動。我們假設甲學生的成績要略好于乙學生,兩人約定都選擇物理。那么可以構建出下面的這幅表格:
上述表格中,由于物理的隨機波動一定會小于地理的隨機波動,我們省略它的隨機波動,而對于地理則每人都帶有±2的隨機波動。
就上述表格來看,假如乙選擇合作,也就是都選擇物理,那么乙學生是一定無法超越甲學生的,而假如乙學生選擇了背叛,也就是報考了地理,那么他還會有一定的概率超越甲學生,從而在高考上取得對自己更有利的成績和名次。所以,無論甲同學選擇合作還是背叛,背叛都是乙同學的占優(yōu)策略。而對于甲同學來說,排除友情等社會因素,甲同學會擔心自己若選擇物理,乙同學背叛的不利局面出現(xiàn),所以權衡利弊,甲同學也會選擇背叛,即選擇一定會超越乙同學的地理科目。所以我們看出,在我們所假設的環(huán)境中,只要存在競爭,那么乙同學寧愿選擇在有獲勝概率的地理上和甲同學競爭,也不會選擇物理,而甲同學也不會放任乙同學減少自己的勝率,繼而也選擇地理。此時,甲和乙同學都選擇了地理,成了納什均衡,而選擇地理則成了兩人的占優(yōu)策略。
三、模型的現(xiàn)實意義
通過上述表格,我們可以將它無限倍的放大,使其擴大到全國的高中學子。從概率論上來說,在上述簡單博奕中成績略好的甲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會有比自己成績還要好的丙學生,而乙學生,也會有比自己成績差的丁學生。所以在全國的選科中,要會碰到次數(shù)接近無窮的博弈,而每個人都會權衡利弊,使得自己在高考中的名次盡可能地靠前一些。從本能上來說,方差大的科目,會給水平一般的考生一個險中求勝的機會,而方差很小的物理卻不是一個這樣的課程。所以,大規(guī)模棄選物理便成了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中理性的選擇,只留下那些佼佼者選擇了物理。
要改善此現(xiàn)象,除了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guī)劃教育,讓他們意識到選擇物理科目對未來學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之外,還需要深入推進高考改革及綜合素質(zhì)評價錄取改革,上海、浙江和其他省市,要在接下來的高考改革中,在推進招考分離、落實高校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方面,加大力度。
參考文獻:
[1]萬俊人.現(xiàn)代公共管理倫理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jīng)濟學[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3]賓默爾.博弈論與社會契約[M].上海: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3.
[4]靖冬鈮,從“囚徒困境”到“高考志愿的選擇”[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 (1):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