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語作為極具民族性和文化底蘊的固定短語,不僅應用廣泛,而且對于我國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其來源的探究,前人也進行了細致的考證。本文在總結以往的劃分標準的基礎上,進行簡單評析并發(fā)現(xiàn)問題。以此提出應按照共時與歷時的
思維方式看待成語的來源問題。
【關鍵詞】成語 ?來源 ?劃分標準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058-01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我國成語的研究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主要從成語本身和語義、語法、語用三個平面進行概括和專題性研究。其中對于成語來源這一問題,許多學者已經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和探究。其中有專著類也有單篇論文類,在現(xiàn)代漢語相關書籍中也談到成語這一課題,但是對于來源的劃分標準則有很多不同。隨著時代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成語的來源也有新的方式。本文將列舉學者對于成語來源劃分的類型,結合新時代成語發(fā)展的新情況,提出新的成語來源的劃分標準。
一、不同書籍及論文對于成語來源的劃分標準
在馬國凡的《成語》中,他將成語來源分為:繼承的、新創(chuàng)造的、借用的,其中繼承的分為來自書面語系統(tǒng)和口語系統(tǒng)。
在黃柏榮、廖序東的《現(xiàn)代漢語》和邵敬敏的《現(xiàn)代漢語通論》中將成語的來源均分為:神話寓言、歷史故事、詩文語句、口頭俗語。
在武占坤、王勤《現(xiàn)代漢語詞匯摘要》中將成語來源分為當代創(chuàng)新和古代繼承。
在萬藝玲等的《詞匯應用通則》中將成語來源分為典故性、非典故性和自來外語。
在秦希貞的《成語來源的歷史遞減性原因試探》中提到,成語有三大來源,分別是古代繼承、外來借用和現(xiàn)代創(chuàng)新。
在安麗卿的《成語來源新議》中將成語的來源分為:來自何種語言、形成時代和語體三大方面。其中語體中分為書面語和口語,書面語又分為書籍類型和體裁。
二、不同劃分標準存在的問題
1.分類標準過于局限,不具有發(fā)展的全局性
神話寓言、歷史故事、詩文語句、口頭俗語的分類過于局限,沒有考慮到外來借用的方面,也沒有看到現(xiàn)代創(chuàng)造的現(xiàn)當代成語,不具有全局性。
2.分類標準定位不準,成語來源具有交叉性
在安麗卿的《成語來源新議》中,她認為學者的劃分方法在同一層次使用了多重標準,缺少邏輯性,因此提出了自己的劃分標準。但這樣的劃分也存在問題,即交叉性問題。來源于寓言故事的也可能是古代繼承的,但有些也不會有交叉,比如借用的就屬于外語的。這樣的話,是否這樣的劃分也沒有達到作者預想的一重標準和高邏輯效果呢?
三、新時代成語的發(fā)展以及對成語來源劃分的影響
隨著時代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成語的來源不斷豐富。雖然現(xiàn)代社會形成的成語不及古代的多。但是,我們應該具有發(fā)展的眼界,幾十年以后,對于那個時代來說,我們的時代也不是絕對的現(xiàn)代了。再加上新時期網絡的發(fā)展,網絡類成語出現(xiàn)且引起人們關注,我們需要全面考慮,對其來源的劃分標準應具有廣泛性,應該對任何時期談起這個問題都具有借鑒意義。
四、新時代下成語劃分標準的提出
新時代下,我們應該具有大膽創(chuàng)新的思維,任何語言系統(tǒng)都離不開歷時和共時的相互作用。成語作為語言中詞匯的一部分,自然也應該在共時和歷時的影響下。據此,我引入數(shù)學思維的坐標系的思維來看待這一問題,橫軸和縱軸分別表示共時因素和歷時因素,而成語的所有來源都在坐標系內。
從歷時方面,可以從不同時代,傳承的角度做動態(tài)考察;從共時方面,可以從相同時期不同領域、當今時代成語新造等方面考察??赡軙腥藢ζ浣徊孢M行反駁。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當對成語來源在共時和歷時兩個維度進行研究時,這個前提就已經決定了它的動態(tài)性,因為,這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是研究的人如何去看待和分析的問題。在這兩者的共同作用下,成語無論是從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歷史的來源還是從某一特定時期的發(fā)展來源抑或是現(xiàn)當代成語的來源都能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
五、總結
成語作為熟語是最具有文化底蘊的一個部分,對于我國具有深遠的意義。對其來源的探討,對于深入發(fā)掘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文化的傳承都具有重大價值。對于一個問題的研究,不僅對一個時期具有說服力,而是無論何時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這個標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內核。對于成語來源問題, 本身成語的發(fā)展就具有動態(tài)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也會受到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因此,我認為從共時和歷時的角度分別對其進行論述的思維方式更加具有廣泛性,也更加全面。
參考文獻:
[1]黃柏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邵敬敏.現(xiàn)代漢語通(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
[3]安麗卿.《成語來源新議》[J].凱里學院學報,2012(2).
作者簡介:
郝洋,女,漢族,吉林省公主嶺市人,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