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
(遼源市中醫(yī)院,吉林 遼源 136200)
頭孢曲松鈉是一種第三代半合成的頭孢菌素類,其抗菌譜廣,可以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對革蘭氏陽性及陰性菌均有中等強度的抗菌作用,尤其是對流感嗜血桿菌、淋病奈瑟菌及腦膜炎奈瑟菌等病原微生物有著強大的抑菌活性[1]。由于其抗菌譜廣、抗菌性強,故而在臨床中得以廣泛應用,如泌尿科、呼吸科、骨科、消化科等[2],而隨著臨床中的廣泛應用,其不良反應報道也逐漸增多,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本文即對頭孢曲松鈉致不良反應報告進行了總結分析,以期為臨床合理使用該藥物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頭孢曲松鈉致不良反應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1例,女45例,年齡20~70歲,平均(50.9±3.2)歲。對納入患者的性別、年齡、感染種類、所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等情況進行總結、分析。
采用SPSS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76例患者中,男31例,占40.79%,女45例,占59.21%,男女比例1:1.45。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76例患者中,20~35歲15例,占19.74%,36~50歲22例,占28.94%, 51~70歲39例,占51.32%。其中51~70歲者占比最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76例患者中,呼吸道40例,占52.63%,消化系統(tǒng)12例,占15.79%,泌尿生殖系統(tǒng)11例,占14.47%,五官科8例,占10.53%,其它5例,占6.58%,其中呼吸道感染占比最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76例患者中,皮膚及相關損害(如瘙癢、皮疹、蕁麻疹、剝脫性皮炎等)者43例,占56.58%;胃腸道損害(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者9例,占11.84%;中樞及周圍神經損害(如頭暈、頭痛、幻視等)者7例,占9.21%;心血管系統(tǒng)損害(如心慌、心悸、低血壓等)者5例,占6.58%;外周血管損害(如淤點、淤斑等)者4例,占5.26%;其它系統(tǒng)損害(包括泌尿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變態(tài)反應等)者8例,占10.53%。其中皮膚及相關損害占比最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顯示,女性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男性,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原因尚未明確,需大樣本報告進行分析;而在年齡方面,20~70歲均可出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其中以50~70歲人群發(fā)生率最高,且與其他年齡段人群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大,肝、腎等生理功能減退,免疫功能下降,藥物在體能的代謝減慢,體內藥物濃度升高有關[3],故而針對老年人群應慎重給藥。
本研究表明,頭孢曲松鈉致不良反應以皮膚損害最為常見,這可能與患者屬于過敏體質,或皮試結果有誤有關,在靜脈滴注過程中出現(xiàn)I型變態(tài)反應而引起微循環(huán)障礙,尤其是針對老年人群,應提高重視程度。另外,頭孢曲松鈉亦可引起消化系統(tǒng)、中樞及周圍神經、心血管等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在臨床應用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綜上,頭孢曲松鈉可引起多個器官及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故而在臨床治療中,應嚴格把握適應癥,同時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用藥,劑量合理,有利于保證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