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萍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腦梗死又被稱為腦梗塞,指患者因為動脈出現(xiàn)粥樣硬化致使產(chǎn)生血栓,造成腦動脈血管腔出現(xiàn)堵塞,從而造成腦局部組織缺血壞死。目前該疾病發(fā)病群體趨于年輕化,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功能障礙[1]。在本次研究中,將我院11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腦梗死患者護理中應用早期肢體功能訓練對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如下。
選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颊呔橥猓乙押炇鹬橥鈺?;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30例,年齡50~80歲,平均年齡(57.62±4.64)歲,病程10~60天,平均病程(36.12±13.52)天;對照組男28例,女27例,年齡49~79歲,平均年齡(57.46±4.85)歲,病程10~61天,平均病程(36.54±13.23)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護理,比如保持環(huán)境干凈整潔、指導患者生活、清理患者呼吸道、飲食護理、神經(jīng)內科護理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對患者增加早期肢體功能訓練,具體如下:
(1)體位護理:告知患者盡量保持平臥位,肩膀向前彎曲大約40°,外展50°,內旋15°,患者手腕背伸,手指呈伸展狀態(tài)并微微彎曲,在其手中放置一小卷海綿,指導患者伸展髖關節(jié)及膝關節(jié),微微背屈踝關節(jié),為了防止患者足下垂,可在患者足外側擱置軟枕支撐,避免患者下肢外旋;
(2)肢體功能訓練:護理人員應對患者患肢進行按摩,由遠及近,促進患者患肢淋巴循環(huán)及血液循環(huán),從而達到緩解疼痛與消腫的目的,然后使患者床上進行趾、踝、髖、膝、肘、腕等關節(jié)運動,2次/d,運動15 min/次,訓練從臥位過渡向坐位,從開始的臥位15°,循序漸進,每隔兩天增加10°,最后增加至90°,每次坐位維持在30 min左右;
(3)握手訓練:在患者健側拇指上方放置患側拇指,剩下手指進行交叉,健側手對患側手進行輔助。向上方舉起,10分鐘后放下,2次/d,20回/次。并且患者每日需進行站立、步能、坐起平衡訓練。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能力改善狀況。使用barthel指數(shù)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低,生活能力越差。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前barthel評分為(34.62±3.74)分,觀察組護理前barthel評分為(35.61±3.96)分,經(jīng)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3個月后,觀察組barthel評分為(60.23±4.62)分,對照組barthel評分為(40.25±3.59)分,兩組護理后,barthel評分均有提升,且觀察組barthe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指患者因為腦血管堵塞致使腦組織缺血缺氧,造成腦組織損壞,往常在對腦梗死患者進行護理及治療時,重點放在搶救患者生命上,沒有注意到生活質量對患者的重要作用,所以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狀況不好,容易發(fā)生殘疾[2]。
出現(xiàn)腦梗死后,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會出現(xiàn)障礙,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早期肢體功能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功能,并改善患者預后。一般來說,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前三個月肢體功能恢復的幾率比較于其他時間,成功率較高,因此,應在前三個月開展肢體功能訓練,通過進行握手訓練、肢體功能訓練及體位護理對患者肢體功能進行良好刺激,提升肢體功能恢復速度。但應注意,在對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訓練過程中,應注意把握訓練進行速度,循序漸進,防止因為過度訓練而造成患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緊張,出現(xiàn)疼痛狀況。
在本次研究中,將我院11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果可知觀察組護理后barthel評分為(6 0.2 3±4.6 2)分,對照組barthel評分為(40.25±3.59)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充分表明早期肢體訓練對腦梗死患者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患者護理中融入早期肢體功能訓練,效果顯著,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能力,提升生活質量,具有臨床使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