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家信
(作者單位: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制圖院)
“長安細雨,沐浴著太平;大明宮景,多少宿命?;厥走b望蒼穹下,世事浮沉,無常無情;終我一生,難尋太平?!倍嗄昵埃徊侩娨晞 洞竺鲗m詞》讓大明宮殿聲名鵲起。劇中的大明宮就坐落在如今的西安北部,這里曾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磚木結(jié)構(gòu)宮殿群,其面積相當(dāng)于3個凡爾賽宮、4個紫禁城、12個克里姆林宮、13個盧浮宮、15個白金漢宮。讓我們通過一幅舉世之最的宮殿之圖——《唐大明宮圖》,開啟一段盛世帝國的歷史記憶。
大明宮是唐代長安城最大的宮殿。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城東北角的禁苑內(nèi)營建永安宮,為太上皇李淵“清暑”,次年,易名大明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李治因染風(fēng)痹,厭太極宮湫濕,再次大興土木進行翻修,改名蓬萊宮,并遷入宮中居住和理政,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復(fù)稱大明宮。
從此,唐代17位皇帝都移住此地聽政,大明宮成為唐代的政治中心。唐末,大軍閥朱全忠劫唐昭宗遷都洛陽,大明宮遭到焚毀與破壞。從興建到被毀,大明宮經(jīng)歷了270年歷史。目前,尚存含元殿、麟德殿、翔鸞閣、棲鳳閣、太液池等。2010年,這里建成了大明宮遺址公園,重現(xiàn)了唐代大明宮的輝煌歷史和文化景觀。
唐宋時期曾有人繪制過《大明宮圖》。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宴請回紇酋長吐迷度,“按閣本《大明宮圖》,玄武門右玄武殿后有紫蘭殿,大樂宴胡客,率引入玄武門”。然而,因歷經(jīng)戰(zhàn)火,這幅《大明宮圖》早已失傳。目前尚存有宋碑《大明宮圖》、宋碑《長安圖》中的大明宮圖形、元代《唐大明宮圖》,及清代《唐東內(nèi)圖》。
其中,宋碑《大明宮圖》刻于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與《長安圖》《興慶宮圖》同期立碑。該圖與《興慶宮圖》同刻于一通石碑的同一面,下半部的《興慶宮圖》保存完好無損,而上半部的《大明宮圖》早已斷殘,尚存南部城墻、丹鳳門、望仙門等符號及名稱注記。據(jù)推算,這幅碑圖的比例尺約為1∶3900,是諸多大明宮圖中比例尺最大的平面圖珍品。
在宋碑《長安圖》中,大明宮作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比例尺約為1∶9000,名稱注記多達40處,其精度之高、內(nèi)容之詳,為現(xiàn)存大明宮圖形之最。此外,元代《唐大明宮圖》作為《長安志圖》中的插圖,是目前內(nèi)容簡略但較完整的一幅大明宮平面圖;清代《唐東內(nèi)圖》內(nèi)容雖詳,卻因相距年代較遠,可信程度較低。
按圖索驥,夢回當(dāng)年的大明宮,可見其宏偉壯觀、紛華靡麗。其面積可達3.2平方千米,周長達7.6千米,宮城南面有丹鳳門、望仙門、延政門、建福門、興安門五門,東面為左銀臺門,北面有玄武門、銀漢門、青霄門三門,西面有右銀臺門、九仙門二門。毫不夸張地說,唐代大明宮可謂中國乃至世界最為宏偉巨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之一。
大明宮內(nèi)的建筑采取前朝后寢的布局,以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為前朝之地,是皇帝舉行“外朝”大典和“中朝”會見群臣聽政視事之處。紫宸門以內(nèi)是皇帝舉行“內(nèi)朝”、引見大臣及居寢之處。
作為大明宮的正殿,含元殿修建在4丈多高的龍首原南沿上,殿基高出地面15米。這里是皇帝舉行“外朝”大典活動之處,冊封、改元、受貢及策試舉人等大典大事,亦多在此殿進行。含元殿前東西兩側(cè),建有對稱向外延伸的閣樓,東名翔鸞閣,西名棲鳳閣。兩閣與正殿之間,飛廊相接,結(jié)構(gòu)嚴密,氣勢不凡。大明宮內(nèi)著名的麟德殿,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間(公元664—665年),故此得名,位于太液池之西的高地,東臨太液池風(fēng)景區(qū),西靠西墻九仙門,是皇帝召見貴族親信、接見外國使臣和舉行盛大宴會的場所。
大明宮內(nèi)的水系主要是太液池。它位于龍首原,分東西兩部分,中間以渠道相連,池中有蓬萊山,山上建有太液亭。這是大明宮的風(fēng)景游賞盛地,唐代李紳有詩云:“宮鶯報曉瑞煙開,三島靈禽拂水回。橋轉(zhuǎn)彩虹當(dāng)綺殿,艦浮花鹢近蓬萊?!笨梢姰?dāng)年太液池園林的旖旎風(fēng)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