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帥,1986年4月生人,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講師,文學博士在讀,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6--01
好萊塢在90年代后期的“大躍進”式發(fā)展有很多對世界電影產生巨大影響的元素,不過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應該是大量電影特技的應用,《星球大戰(zhàn)》等一批科幻片的出現讓人們對電影又有了新的認識,它開放了人們束縛已久的現實思維方式,又一次提升了大熒幕的號召力,視覺沖擊力和電影內容超現實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電影的巨大魅力。
進入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的經濟交往和信息傳播越來越頻繁,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緊密連接的網絡,全球化不僅作為一種背景更成為一種力量,持續(xù)作用于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而中國電影則正處在這種泛全球化的語境之中,直接面對好萊塢帶來的全面挑戰(zhàn)?!痘陻嗨{橋》、《廊橋遺夢》、《泰坦尼克號》等一批幾乎與全球上映時間同步的好萊塢電影進軍中國市場,讓已經失去了進電影院習慣的中國人又開始了對電影的熱捧,但是,是來自大洋彼岸好萊塢電影工業(yè)的作品,對中國本土蕭條的電影業(yè)、電影人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業(yè)內人士分析,好萊塢對中國電影產生的全方位影響,來自于美國相對強大的國家力量和“現代化”的大背景,也來自于美國資本主義電影工業(yè)發(fā)展累積的經驗,還來自于其對全球電影文化消費市場的多年經營。于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張藝謀率先扛起了中國電影商業(yè)化發(fā)展的大旗。當然,張藝謀在當時并沒有足夠的制作實力和資金保障去直接投拍類似于好萊塢那種商業(yè)化色彩濃烈的電影,而是采取了“曲線救國”的方式。隨著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等紛紛成功地推向世界電影舞臺,參加各種國際電影節(jié)并屢獲獎項提名,一種“國際化電影”類型在當時便開始流行于中國大陸,“出口轉內銷”的方式讓中國觀眾開始重新審視并接受中國自己的優(yōu)質電影,票房,這個名詞開始成為中國電影人最重視的指標數據。以下主要分三個方面淺析好萊塢影響下的中國當代電影商業(yè)化特點:
一、大量影片呈現出明顯商業(yè)化痕跡和特點
在我看來,中國當代電影里最早的一部純商業(yè)化電影應該是馮小剛導演拍攝的《甲方乙方》。其具體的表現手法大多輕松幽默,但影片結尾卻人們不自覺的有所感悟。在好萊塢電影的重重包圍下,攝像出身的馮小剛聰明的借用了好萊塢電影的商業(yè)模式,把葛優(yōu)打造成中國當代電影最早的男星,同時又效仿好萊塢低的系列電影模式創(chuàng)造出中國的“賀歲電影”,在《甲方乙方》之后,相繼由葛優(yōu)擔綱男主角推出《沒完沒了》、《大腕》、《集結號》等賀歲電影,使葛優(yōu)成為了中國內地大熒幕最有票房號召力的男明星之一,使馮氏賀歲喜劇深入人心,培養(yǎng)了影迷的觀影習慣,馮小剛的賀歲電影票房呈現出逐年遞增、連續(xù)平穩(wěn)的良好趨勢。許多好萊塢電影都沒有過于深刻的主題,而是個人英雄主意的集中呈現,情節(jié)緊湊制作精良是吸引觀眾的主要原因。而正是從《甲方乙方》開始,這種不再帶有某種強烈的指向性或者目的性的電影數量大增,逐步將觀眾需求和票房收入放在首位,成為了中國電影市場商業(yè)化發(fā)展的核心內容。
二、電影院線的迅速發(fā)展
電影院線的發(fā)展、銀幕數總量的不斷增大正在進一步為中國電影的商業(yè)化進程助理。其實,銀幕的數量只能表明在中國內地電影播放場次的增加、影院可用資源的不斷豐富,而隱藏在其背后的院線制度才是電影商業(yè)化、市場化的直接體現。院線是電影放映行業(yè)一種具有壟斷性的經營體制。
目前在中國內地比較知名的電影院線有萬達、星美、保利等等,他們都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電影引進制度,可以保障中國內地觀眾同步觀看全球最新電影,同時為中國國產電影提供大量的上映資源。更重要的是,院線的形成,直接支持了與國際接軌的電影分賬制度,這是中國電影產業(yè)商業(yè)化的最明顯標志之一。它推動了,中國當代電影拍攝模式的轉變,從多方籌資到拍攝再到上映,最后是利潤的分賬,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形成了相對成熟了商業(yè)化電影運作模式。
三、電影附屬產業(yè)的出現
電影的附屬產業(yè)在好萊塢由來已久,例如好萊塢本身就是一個全世界聞名的以電影為主題的旅游勝地,好萊塢的眾多明星們很早就參與到廣告拍攝之中,這些都可以看做來自電影的附屬產業(yè)。但在中國,電影或周邊或附屬的產業(yè)是近十年來才出現的。
其實電影的附屬產業(yè)極其豐富。至大,可以是一座世界聞名的電影主題公園,例如好萊塢、迪士尼,甚至中國長春的長影世紀城;至小,可以是走進影院觀影時隨手拿的一桶爆米花、一杯可樂,他們都是依托電影而來的產業(yè)拓展,帶來直觀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與電影本身產生良性互動的效果。
以上主要是好萊塢對中國當代電影帶來的積極影響,但是負面影響我們同樣不應該忽略。而從電影藝術層面上來看,過多的好萊塢純商業(yè)化電影,使得青少年對美國的英雄主義產生了盲目崇拜情緒,使得普通百姓對電影藝術的理解越來越少,而對于感官刺激越來越重視,這同樣是好萊塢電影對中國當代電影造成的不良影響。如何盡快度過對好萊塢模式的模仿階段,開創(chuàng)中國人自主的商業(yè)化電影產業(yè)是我們未來應該解決的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