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情悲劇是中外文學(xué)史上一個永不衰竭的主題,女性的愛情觀和性態(tài)度方面,能夠彰顯出女性的獨立意識和價值追求。人類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東西方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背景,在面對愛情時也產(chǎn)生了不同的愛情觀,在面對愛時也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但是無論是哪條愛情路,最終面對愛而不得時女人的結(jié)局卻是殊途同歸——死亡,她們的情死讓我們看到女人對于愛情的珍重和熱烈。
關(guān)鍵詞:女性愛情觀;情死;殊途同歸
作者簡介:陳倩倩(1990-),漢族,山東煙臺人,寧夏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xué)與世界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6-0-01
一、西方女性高于生命的感覺愛
“西方文化以古希臘的商業(yè)文化為基礎(chǔ),具有以個人或民族為中心的向外擴張性的特征,這種不同民族的文化積淀反映在追求愛情上就是自由?!蔽鞣轿幕缟袀€人至高無上,努力獲取個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要有敢拼敢斗的冒險精神。
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使得西方人比較相信一見鐘情,西方人相信愛情是神圣的,他們崇尚戀愛自由和心里的感覺,“西方人個人主義強烈,自我權(quán)利意識很重。他們更崇尚為自己而活。”西方人表現(xiàn)在愛情觀上就是“愛”的心態(tài)。西方的男女在選擇配偶時并不在意其它諸如年齡等問題,他們剛注重的是心靈的契合和愛的熾熱。西方人對于愛情是直白而狂熱。人們在個人生活中對自己傾心的對象往往公開表露愛意。
例如,為了愛情勇往直前的安娜,當愛的時候就愛提不顧一切,當發(fā)現(xiàn)愛在消逝時,就果斷地了結(jié)生命,用生命祭奠死去的愛情、去報復(fù)讓她痛苦的愛人。她的生命用愛填滿,愛是她的一切,當她失去它時,生命也就被掏空了,生對于她而言已經(jīng)沒有意義。
二、中國儒道傳統(tǒng)
宋代朱熹繼承了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并且他還為女性制定了許多不公平的標準和限制,他讓中國的女性生活在三從四德的重壓之下。
在中國傳統(tǒng)迂腐的重壓下,不可能出現(xiàn)像卡門一樣敢于追求愛情、崇尚自由的女性??v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零星幾人奮起反抗,最終也會被道德和三從四德的迂腐思想給扼殺,等待來的也將是一個凄美的結(jié)局?!都t樓夢》中寶黛的悲劇就是一個很好的示例。寶黛二人自小就青梅竹馬,但在倫理道德面前,縱使寶玉對黛玉愛到至死不渝,最終賈寶玉也只能無奈迎娶自己只敬不愛的薛寶釵。封建禮教觀念在寶黛二人的愛情中如同一座看不見的大山,想反抗卻無能為力。黛玉自始至終沒勇氣敢于敞開心扉,她的愛堅強而壓抑,最終在愛情的悲劇里郁郁而終。此外,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悲劇,巴金筆下的鳴鳳的情死等,中國的情死基本上是兩情相悅后卻又愛而不得的“圓滿”結(jié)局,雖嘆惜卻無哀傷,因為她們沒有在愛情懷才不遇,而是為愛而超越生命。
三、日本獨特的民族性格
日本和哲郎認為“日本人特有二重性格:既熱烈又沉靜,既忍從又反抗,熱烈中包含著沉靜,忍從中包含著反抗。”日本人經(jīng)常會在壓抑中聯(lián)想到死亡。鐮倉時代至安土桃山日本佛教提倡 “宴離穢土,欣求凈土”,意思是盡早離開這個污穢的世界,尋求極樂凈土。
不同的因素產(chǎn)生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性格產(chǎn)生了不同的人生觀,不同的人生觀產(chǎn)生了不同的生死觀。中國有句古話“好死不如活”,而日本人卻認為“賴活不如好死”。他們不畏懼死亡,甚至向往死亡。“生死觀”在日語中寫作“死生觀”。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轉(zhuǎn)的生。
日本人獨特的民族性格使他們坦然面對死亡、甚至欣賞死亡,從來不把自殺視為罪惡,反而認為自殺本身是潔身自好的行為。日本文學(xué)中一直都充盈著死亡的氣息,日本作家在描寫死亡的詭異和凄美的同時也在贊美著死亡。川端康成作品中就描寫了大量地死亡。在他看來,認為死亡是一種高尚的藝術(shù),死亡是另一次生的開始。
江戶初期男女確認愛情的行為便是殉情,也就是所謂的情死。一對彼此相愛的戀人把情死作為獲得“來世”愛情幸福的途徑,夢想著借情死使他們的愛情永恒化。他們?yōu)榍槎?,以實現(xiàn)最終的永久的結(jié)合,愛人懷著對死亡和永恒的向往選擇了情死,這是純潔而高尚的。這是以死實現(xiàn)愛情、“以死而生”的日本固有的生死觀。尤其是日本的女性,外表看似柔弱,但在面對愛情時往往更是極端,無論是藤壺女羽還是《失樂園》中了九木和凜子的婚外情,她們不顧一切地擺脫了倫理的束縛,盡情享受愛和欲的熱烈,最終在結(jié)局之時選擇了永恒的死亡。芥川龍之介說:“情死,也是一種至福”。
四、殊途同歸的結(jié)局
面對愛情,中西方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尤其是東西方的女性,她們選擇了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卡門一開始就展現(xiàn)了她的自由、她的為愛而生,她敢于追求自己所向往的愛情和自由。而林黛玉的悲慘結(jié)局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比比皆是,她有勇氣去選擇愛,最終卻無奈地選擇向封建倫理道德妥協(xié),無奈地選擇了封閉自己向往美好愛情的內(nèi)心。
黑格爾說:“愛情在女子身上顯得最美……她只有在愛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如果她在愛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會像一道火焰被第一陣風(fēng)吹熄掉。”女性的愛情就是女性的生命和意義,她們用全部的生命熱情去守護和愛護它,女性愛情之重勝于生命。如果成功是男人的信仰,那么愛情一定是女人的宗教。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她們都把愛情看的比生命更重要。她們在愛情破滅時,用生命祭奠愛情,巴爾扎克說:“女人為了愛情把自己的生命移在另一個人身上,失掉這個人就活不下去”。她們寧可死亡也要完成愛情的涅槃和升華,就如同魯迅的《死火》,寧可“燒完”也不要“凍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