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著重分析了《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和敘事模式,并探索了《儒林外史》對譴責小說發(fā)展的影響。
關鍵詞:《儒林外史》;譴責小說;發(fā)展;影響
作者簡介:丁欣(2000.1-),女,回族,河南省鄭州市人,高中生,喜愛研究中國古典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6-0-01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世情小說的優(yōu)秀代表作,除了儒林眾生百態(tài),敘事結構特殊,具有較強的諷刺意味。并且,《儒林外史》對后世譴責小說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尤其在晚清時期,譴責小說盛行,很多文學創(chuàng)作者都借鑒《儒林外史》的藝術特色來進行譴責小說的創(chuàng)作。研究《儒林外史》對譴責小說發(fā)展的影響,不僅能夠加強我們對古代文學的了解,而且對現代文學的發(fā)展有著深刻意義。
一、《儒林外史》的藝術特色
1.諷刺藝術
首先,《儒林外史》這部小說的諷刺藝術達到了無我之境,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過程中,經常利用人物形象的言行舉止來展示他們的內心世界,并通過人物來向讀者展示當時的社會現實。并且,小說中并沒有出現作者視角的諷刺性語言,作者將對人物的諷刺都融入在人物的言行舉止和性格刻畫之中;其次,《儒林外史》小說的諷刺藝術運用了多種手法。例如,對胡屠夫對待范進中舉前后態(tài)度的對比描寫突出體現了胡屠夫的權勢,諷刺了當時社會的趨炎附勢現象。又如,在描寫嚴監(jiān)生之死的時候采用夸張的手法,塑造了嚴監(jiān)生的守財奴形象,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再如,在描寫范進中舉后的癲瘋時,贏細節(jié)描寫的手法,形象地再現了范進中舉后的精神狀態(tài),在表達對范進的悲哀的同時,也諷刺了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
2.結構藝術
首先,《儒林外史》中的楔子部分會向讀者提示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并為全文奠定基調?!度辶滞馐贰沸ㄗ又型趺崴f的科舉法定不好奠定了全文的基調,并隱含地提出了全文的主旨;其次,《儒林外史》這部小說的主體部門主要向讀者展示儒林生活,脈絡清晰。雖然小說中的人物眾多,并且看起來人物比較復雜。但是,文章脈絡十分清晰,將不同同類別的人物作為小說的主線來貫穿整部小說。并且,《儒林外史》主要采取形象塑造的表現手法,將任務形象的塑造融入在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僅故事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且任務形象十分飽滿。最后,《儒林外史》這部小說雖然沒有貫穿全書的主角人物,但是,小說中的人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構成了一個整體。作者正是通過群體形象的描述來讓讀者了解他們的生活背景,了解當時社會的黑暗。
3.敘事模式
首先,《儒林外史》的敘事多從人物觀點入手,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觀念。作者只是對人物進行客觀的描述,營造鮮活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并且,作者在描寫人物和環(huán)境的過程并沒有使用詩詞韻語,而是適應了十分形象化和個性化的語言,縮小了敘事者的世界,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感。另外,作者在人物描寫和故事描寫的過程中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審視空間,使讀者能夠對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象形進行廣泛想象和思考,極大地擴展了小說的藝術空間;其次,在開場白中用第三人稱進行敘述是《儒林外史》敘事的又一創(chuàng)新,第三人稱敘事能夠縮短讀者與小說的距離。作者將自己作為旁觀者對故事進行敘事能夠避免讀者與作者思想的溝通,實現作者與故事情節(jié)和故事中人物的直接接觸,讓讀者更快地進入小說中。另外,《儒林外史》小說中的人物以第一人稱進行自我介紹,增強了小說的真實性和故事性。
二、《儒林外史》對譴責小說發(fā)展的影響
2.1敘事特征方面的影響
《儒林外史》對譴責小說的敘事特征有著重要的影響。很多晚清時期的譴責小說都借鑒了《儒林外史》的故事情節(jié)。例如,《官場現形記》這部譴責小說借鑒了《儒林外史》中的不連貫的短片記事的敘事特征。并且,小說的寫作手法與《儒林外史》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晚清時期的譴責小說情節(jié)不夠完整,各個故事之間相互獨立,人物之間缺乏聯(lián)系,甚至還會勉強插入故事情節(jié)。另外,雖然晚清時期的譴責小說借鑒了《儒林外史》的敘事特征,但是在人稱上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這部小說中,作者以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故事情節(jié)。
2.2在結構篇章上面
晚清時期的譴責小說的結構篇章基本上都借鑒了《儒林外史》的連綴方法。然而,晚清時期譴責小說的連綴方法也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同故事的組合,作者在講完一個故事之后會再講另個一故事,但是故事之間的關聯(lián)較小,故事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也比較脆弱。例如《官場現形記》雖然在結構篇章上完全模仿《儒林外史》,沒有獨立的故事情節(jié),也沒有對文章故事情節(jié)進行布局,而是將一個個小故事連綴起來。并且,每一個小故事都可以獨立成篇。另外,晚清時期的譴責為了統(tǒng)一故事層次而采用譴責基調,并使用揭露官場這一共同的主題。
2.3官場譴責為代表
晚清時期的譴責小說受當時黑暗社會的影響,大多數譴責小說都是對官場的譴責,重點描寫官場群體形象。而這一特點與《儒林外史》中描寫儒林群體形象具有相通之處,都是對某一群體進行描寫,進而反映社會的黑暗。而晚清時期的譴責小說十分重視民族生存問題和社會政治問題,揭露和社會官員的貪婪和丑惡,對清朝官場社會進行了強烈諷刺,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封建社會的弊端,看到封建社會即將走到盡頭,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群眾的革命熱情。然而,譴責小說的諸多弊端限制了其發(fā)展,在清末時期,譴責小說也逐漸滅亡。
參考文獻:
[1]“譴責小說”與晚清社會批判——以《官場現形記》為例[J]. 王學斌.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9).
[2]辭氣浮露 筆無藏鋒——簡論中國近代譴責小說的弊端[J]. 劉明坤,武和興.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