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中
風沙活動是高考考查的高頻考點,全國卷多次考查。以風沙活動為主題,既可以從整體性的角度,綜合考查外力作用與地貌、天氣、氣候、植被、河流水文特征等地理要素,又能以人地關系為主線,考查風沙活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并從人地協(xié)調的角度分析防治風沙活動的對策。
一、知能整合,意義構建
1.風沙活動的成因
2.風沙活動的危害
3.風沙活動的防治
二、典例剖析,習得方法
【例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的湖畔、河邊和海濱,偶見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條件為所在地區(qū)沙源豐富、多風、植被稀疏。下圖所示區(qū)域中,M處發(fā)育了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H縣城附近是著名的風口,冬春季節(jié)風力尤為強勁;河流發(fā)源于黃土高原地區(qū)。
(1)分析M處附近沙源較豐富的原因。
(2)分析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jié)風力強勁的原因。
(3)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對M處的沙丘群規(guī)模是否會擴大產生了爭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選擇你支持的一種觀點,為其提供論據。
觀點A:M處沙丘群規(guī)模會擴大。
觀點B:M處沙丘群規(guī)模不會擴大。
【思維路徑】
【參考答案】
(1)(M處附近的)河流從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在河邊、河床沉積;(河水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枯水季節(jié)河床裸露;風沙在此沉積。
(2)冬春季節(jié)盛行西北季風(偏北風);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基本一致;H縣城附近為河谷交匯之地。(形成風口,導致狹管效應)
(3)觀點A:會擴大。論據是該區(qū)域西臨黃土高原,北鄰內蒙古高原,大風可將沙塵吹到此處;河流持續(xù)搬運泥沙;人類活動用水量增加,導致河床裸露期增長;風出風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風沙在此沉積。觀點B:不會擴大。論據是M處位于半濕潤區(qū),降水較豐富,風沙發(fā)生季節(jié)短(主要發(fā)生在冬春季節(jié));河流源地及徑流地區(qū)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運的泥沙量減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與河邊,面積較小,不足以形成面積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區(qū),附近有水庫,沙丘群難以向周圍擴展。
三、借題發(fā)揮,知而獲智
遇到風沙活動題時,可用地理因果關系來分析?!霸颉笔侨珖淼乩砭C合題設問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關鍵詞,意在考查考生對地理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理解程度,以甄別考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與水平。因此,在復習備考中,考生要高度關注“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的邏輯分析,筆者以上述例題為例進行說明。
1.從要素綜合的角度分析地理成因
如例題的(2)題,分析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jié)風力強勁的原因,屬于“多因一果”的邏輯推理。首先要鎖定答題角度,“風大、風多”是“易起沙”的影響因素,然后結合圖文信息以及該區(qū)域的區(qū)域特征從地形、氣候、植被等角度由果溯因進行綜合分析:
2.從地方綜合的角度進行因果推理
如例題的(1)題,分析M處附近沙源較豐富的原因,以“M處”作為落腳點,需要從空間聯(lián)系的角度進行推理判斷:根據圖示河流、東側山地與M處的位置關系,從流水作用、風力作用兩條線索進行“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推理。
3.從時空綜合的角度執(zhí)因索果
如例題的(2)題,分析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jié)風力強勁的原因,該題屬于時空綜合的原因分析。解答試題時要抓住時間和空間的“特殊性”進行綜合分析:空間——H縣城附近地處狹窄的河谷地區(qū)(狹管效應顯著),河谷呈西北—東南走向(與冬季風風向一致,對風的阻擋作用?。?;時間——冬春季節(jié),冬季風(西北風)風力強勁。
高考多以“成因——危害——治理”為主線考查真實情境下的風沙活動,側重對考生綜合思維和人地協(xié)調觀的考查,考查的角度通常為:在特定區(qū)域中影響風沙活動的因素有哪些,風沙對當地的人類活動有何危害,應如何因地制宜防治風沙,等等。請同學們結合前面的典例分析和思路引導,了解試題特點并掌握解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