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和諧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的內在驅動力。基于諾丁斯關懷教育理論,在教育教學中從人文關懷、平等對話、活動實踐、發(fā)展性評價四方面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從而產生配得上“教育”的學生習得與成長。
關 鍵 詞 關懷教育;師生關系;和諧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8)12-00-02
諾丁斯認為:“關懷和被關懷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學校是關懷學生并且教會學生關懷的主要場所?!盵1]在他看來,關懷既是一種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應該具有的能力,也是兩者關系的體現。[2]據此可以認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實質是形成師生關懷型關系。基于這一認識,學校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與實踐。
一、人文環(huán)境“催生”關懷
師生關系的緊張大多是教師缺乏人文情懷,潛意識中只有“分數”沒有“學生”所致。教師認為嚴厲是對學生成長的關懷,而學生卻認為是和自己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故意和他作對。為此,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教育本身應該關注學生整體性的發(fā)展,關心學生的幸?!盵3]。為了讓學生在人文關懷下健康成長,學校在人文環(huán)境的營造方面進行了探索。一是關心學生的基本需求。學校每個學期開學前,都要對各班教室的桌椅進行調試,看是否與學生的身高相匹配;購置新的儲物柜,方便學生放置過多的學習用品;檢查飲水設備,保證學生健康飲水等。二是評價教師工作績效科學化。調整把學生分數作為評價教師工作績效重要指標的做法,重點考核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績效。三是進行“和雅課堂”的構建。我們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先學后教,學中有“趣”,教中見“情”的教學方式。四是改革教師評價學生的方式。要求作業(yè)評價多用鼓勵性的語言;考試成績采取等級制,學生成績不公開等。五是成立學生道德成長銀行。在關懷自己、關懷家人、關懷老師同學、關懷班集體學校、關懷社會等幾個維度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六是完善學生心理輔導室,培訓心理健康教師,聘請社區(qū)輔導員定時到校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服務。如此,在充滿人文關懷的環(huán)境下,多年來學校師生關系呈現出和諧融洽的情態(tài)。
二、平等對話感受關懷
學生成長中出現的問題源自他的認知邏輯和情感邏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必須有學生接受關懷的動機,學生的接受動機來源于師生民主平等的關系。而教師該怎樣與學生平等對話呢?一位男同學上課時不是做小動作,就是與周圍同學說話。經多次提醒、批評仍不見效后,我把他找來,讓他坐在沙發(fā)上,首先和顏悅色地問他,老師想知道你上語文課快樂嗎?孩子開始時一言不發(fā)。在我的耐心啟發(fā)下,他終于說,一年前由于自己偶然犯了錯誤,被老師批評了,從此喪失了學習的興趣。事后我還了解到,這與其在家被嬌寵而導致他對學習缺乏主動也有很大關系。于是我改變以往批評、懲罰的方法,教學設計緊密聯系學生生活,激發(fā)學生興趣,教學過程中結合他的優(yōu)點時時關注他,喚醒和激活他的生命感和價值感。同時我還找家長談心,通過家校合力培養(yǎng)孩子好的學習習慣。慢慢地孩子有了進步,師生間的“冷對抗”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順暢的溝通??梢?,師生間的平等對話首先是理解與尊重,了解學生,關注學生,引導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接受教育。
三、活動實踐學會關懷
在學校,關懷教育既包括教師對學生的關懷,也包括學生對教師的關懷。“在師生關懷關系中,學生最基本的道德實踐是保持對教師的關懷的敏感性和反應力?!盵4]小學生最喜歡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對教師安排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往往十分積極、熱情,這是學生自主意識的體現,也是學生身上固有的關懷基因。我們教育的目標,就是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這種“關懷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我們鼓勵教師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讓學生在教學服務中學會關懷。第一,參與班級日常事務管理。班上每個學生都被安排了一定職位,行使管理職能。如此,學生們在角色體驗中增強了對集體的關懷責任意識,實現了自我價值認同,同時分擔班級事務本身也是對老師的關懷。第二,倡導小組合作學習。讓不同能力、個性的學生組成小組,教師明確活動規(guī)則與組員各自職責,學生在小組內互動學習,避免了教師單一枯燥的說教,實現了教師的教育期望,同樣也是對教師的一種關懷。第三,成立“共同成長”學習小組。每個學生都有優(yōu)勢和劣勢,根據互補原則組建“共同成長”小組,讓學生各展所長,相互學習。同時,教師給予必要指導,學生則在相互關懷中自主意識得到強化,自主能力得到發(fā)展。
四、發(fā)展性評價體現關懷
基于關懷教育理論,我們采取最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性評價,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以下評價策略:一是班級總結會。利用班會課,結合學生一周在學習、紀律、集體活動中的表現展開自評與他評,每個學生的評價要求實事求是而又態(tài)度中肯。二是其他非任課教師評價。包括學校的其他教師以及校長、主任,就某一活動或某時期學生的行為做出中肯評價;也包括家長,利用家長會對孩子在家的表現做出“教育性”評價,或邀請家長參與學生活動,就本班孩子的綜合表現給予積極的評價。三是教師及時的激勵評價。在所有的評價中,學生最關心的無疑是教師的評價,因為教師的認可就是一種關懷,因此學生成長需要教師及時的評價,否則容易失去進步的動力。為此我們倡導教師對學生表現及時采取謹慎、莊重而富有“儀式感”的評價,如頒發(fā)表揚信,或在晨會時當眾給予口頭表揚,或讓學生和老師、校長合影等。四是自我評價。多元評價的核心是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能力是學生自我意識、自我成長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我們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培養(yǎng)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除了學科課堂、班會,我們還鼓勵學生利用成長日記等形式學會反思、學會成長。
總而言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師生互為關懷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應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摒棄控制型的關懷觀念,時時處處站在學生立場,扛起對話教育的大旗,用生命喚醒生命,用心靈感動心靈。惟其如此,才能產生配得上“教育”的學生習得與成長。
參考文獻:
[1]倪穎.諾丁斯關心教育理論視閾下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路徑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1):103-105.
[2]劉大革.表揚:從手段走向關心——一種教育現象學的視閾[J].教育導刊,2013(5):54-56.
[3][4]侯晶晶,朱小蔓.諾丁斯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論及其啟示[J].教育研究,2004(3):39-42.
(作者單位:廣州市黃埔區(qū)文沖小學 廣東廣州 517000;廣州市南沙區(qū)僑興小學 廣東廣州 511462)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