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贊
摘 要 隨著小學科學課程的普及,在小學科學課堂上對課堂問題和學科問題進行合理的探討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實際的科學課教學中,科學問題經常被僵化,簡單主義和形式主義盛行,基本上課程過程就是教師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的一套固定的模式。很多學生僅僅需要把書本預習一下,就可以超粗答案。教師很少另辟蹊徑,找出更加完善的提問方式,課堂就是在教師的掌控之中進行的。科學課堂本身的特性被掩埋,絲毫沒有任何的實際價值,因此對于小學科學問題的探究刻不容緩。
關鍵詞 小學科學 問題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新課標中明確的提出了要進行探究式教學,想要進行更好的探究式教學,尤其在在科學這門課程上,就更需要我們在課堂上雖問題進行探討。在科學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好不好,會直接的影響到學生能力的發(fā)展與技能的掌握,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小學科學問題探討就需要教師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從學生真是的不理解的實際問題出發(fā),而不是從教師的想象或者教材的固定套路出發(fā)。因此,對問題的設計,前提是要對學生有著一定的了解,才能夠高效完成課程的教學工作,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1小學科學課堂問題探究現(xiàn)狀
1.1教師主導地位的發(fā)揮
在科學問題的提出上,很多教師已經逐漸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愿意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去提出問題。例如,問學生,你對哪種動物比較喜歡,或者你想要研究動物的什么?自然而然,學生就會直接問出他們想知道的事情,例如,為什么鳥兒會飛,為什么蝸牛會有一個重重的外殼等。有些問題很有研究的意義,但是有些問題并起不到重要的價值,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加強指導,鍛煉學生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出來。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對教師并不認為學生會有更好的問題,也因為課時時間的限制,沒有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展示他們,因此教師就完全將自己和課本看成是權威,只是單一的將課本知識教授給學生就了事了,這樣必然得不到應有的結果。
1.2課堂教學動腦不足
通過對實際的科學課堂進行調研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就算給了學生很多的機會進行提問和探討,但是很多學生存在著動腦不足的問題。他們不愿意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也因為對科學的不重視,造成了他們在上課的過程中沒有積極性。學生勤動腦會對他們以后的學習與生活起到重要的積極意義,因此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如何動腦。動腦的強度實際上和當前的認知水平有關,也和學習內容的難易程度有關。在科學課上,由于很多的內容都十分講究科學,學生也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量,就造成了學生在課堂上動腦不足,課堂實施沒有效率,學生能力得不到加強,問題也提不出來,就更不要提探究問題了。
2小學科學課的問題設計探討
2.1問題的設計應當能夠激起學生的認知愿望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學生是整個學習的主人,同時也是認知的主體,而知識就是學生在自身與學科內容中建構起的各項活動中不斷探究習得的。這個探究活動就是關鍵所在,科學課程內容的學習需要學生能夠根據(jù)一定的問題學習到相關的新知識,而問題的設計就的重中之重。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的激發(fā)起學生的認知意愿。問題的呈現(xiàn),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還需要了解學生已經掌握的認知結構。問題不能設計的太淺,這樣的話會讓學生缺乏興趣。問題也不能設計的太深,因為太深的問題,學生覺得有很大的困難,就會喪失信心,對他們的學習也不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要知道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掌握學生已經存在的發(fā)展水平之上,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學生也可以接受的問題,進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促使學生更進一步的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2.2問題的設計應該有彈性,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
教材的內容基本上都可以適應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需要,且學生在簡單學習之后都是可以理解的。由于科學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我們一直強調在做中學,強調在過程中觀察與思考,推理與驗證。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中,應當盡量不去設計一些條條框框??茖W課本身就是一門開放的課程,很多學生都可以運用已知經驗去學習新的知識,但是每位學生都是各不相同的個體,學生的接受能力、認知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應當分層教學,也就是問題設計的應該具有彈性。有些學生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極強,動手能力和自主能力都過于常人,對于這樣的一些學生設計出一些難度稍微高一點的問題,以此來取得更快的發(fā)展。而有些學生各項能力都不是很強,因此對于他們應該先加強基本知識的學習,進而循序漸進,逐漸深入緩慢提出深層次的問題。對于不同的學生,一定要因材施教,切忌一鍋端,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進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變革,上好小學科學課。
2.3在實際活動中創(chuàng)設問題設計情景
要充分的發(fā)掘小學生的潛能,小學生都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對新奇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的時候最好能夠是在生成中進行,在學生的實際活動中進行。同時,教師要積極使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強化科學課程教學過程。這需要依托于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符合時代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錄制教學視頻,用生動的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教學內容,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以后的學習具有積極的作用。
總之,科學課程的實施還需要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統(tǒng)一起來,必須要對科學課的問題進行設計和組織,將課本的知識盡可能的轉化成學生喜歡掌握的方式,提出具有科學性的探究性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問題的設置還應當具有彈性,創(chuàng)設學生真正能夠自主探究的情境,讓學生自覺進入到內容中去學習,已達到有效的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諸葛進寬.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教學探索[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2] (美)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 徐敬標.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