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摘 要:高中化學知識是在初中化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和延伸、深化和內(nèi)化。因此初高中有很多相通和關聯(lián)的知識點,而這部分知識點往往就成為中考命題者的命題熱點。
關鍵詞:高中;初中;化學;中考;銜接
初中化學教育屬于化學啟蒙教育,以化學常識與化學基本觀念的教育為主,知識內(nèi)容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具體、直觀的自然現(xiàn)象和實驗入手建立化學概念和規(guī)律。進入高中階段之后,學生不僅要做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知識的深廣度明顯增加。因而初高中銜接知識點往往成為中考命題者在命題過程中的控分點或創(chuàng)新點。研究初高中銜接點對于初三化學教師是有必要的,對于高中化學教師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初、高中化學知識的對比與分析
為了更好地研究初高中化學知識的“銜接”問題,筆者對初、高中階段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了對比(以初中化學滬教版教材和高中化學蘇教版為例),結果見下表1。
由表1可以發(fā)現(xiàn),高中階段課程內(nèi)容與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知識模塊上有許多重疊之處,從開啟化學之門,了解常見儀器使用及基本操作,到選修階段通過實驗進行問題探究和定量分析;從我們身邊最熟悉的物質:水、金屬、常見酸堿鹽的性質學習到選修階段硫酸工業(yè)、鎂鋁的冶煉、水處理技術等的學習,初、高中化學可謂是異曲同工、呈現(xiàn)螺旋上升與發(fā)展的關系。
二、中考典型案例分析及思考
縱觀蘇州中考歷年化學試題,不難發(fā)現(xiàn)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點屢次出現(xiàn)在中考試卷上,是試題的難點。下面筆者以節(jié)選的幾道中考真題為例進行具體分析,并探討這些銜接考點給日常教學和中考復習工作帶來的啟示與思考。
例1.如下圖所示,在鈉與氯氣的反應中,每個鈉原子失去1個電子,成為1個鈉離子;每個氯原子得到1個電子,成為1個氯離子;鈉離子與氯離子結合形成氯化鈉。因為1個電子的質量大約為1個質子或中子質量的,故原子的質量幾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若用r、m分別表示微粒的半徑和質量,以“<”或“>”或“≈”填空。
(1)m(Na) m(Na+);(2)r(Cl) r(Cl-);
(3)r(Na) r(Cl);(4)r(Na+) r(Cl-)。
分析:此題是以離子化合物NaCl形成過程示意圖為背景的信息題。微粒半徑與原子序數(shù)的關系規(guī)律是高中必修2元素周期律模塊的重點考查內(nèi)容之一,根據(jù)元素周期律可以判斷:氯離子和氯原子相比,得到了電子,使半徑變大。對于電子層數(shù)相同(同周期)的鈉原子和氯原子,質子數(shù)(原子序數(shù))越大,半徑越小。而對于電子層不同的鈉離子和氯離子而言,電子層數(shù)越多,半徑則越大。
在中考化學試卷中,該題考查的是學生分析問題和觀察圖形的能力。由材料可知:電子質量很小,得失對原子的質量影響很小。鈉原子和鈉離子的質量就幾乎相等。微粒半徑的大小則只需仔細觀察,從模型中直觀感受,結果就一目了然:氯原子的半徑小于氯離子半徑,鈉原子半徑大于氯原子半徑,鈉離子半徑小于氯離子半徑。
點評:此題涉及的微粒結構知識是初、高中知識的典型結合點,只是不同階段在知識深度、廣度上的要求不同。初中教學大綱要求了解原子核外電子排布,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含義。在高中課程里則要求學生熟悉元素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從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律。因此,高中的教師在備課時若能提前分析初、高中知識銜接點,明確哪些是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哪些是初中階段未涉及的,從銜接點展開高中教學,學生會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初中化學教師也應通覽高中化學教材,以整個中學學科知識為依托,建立整體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中確定每個知識點在整個體系中的位置與作用,才能使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得到保證。
例2.有人做了甲、乙試驗,乙試驗中得到一些有色沉淀,于是就說“自來水沒有純水好”。某校興趣小組同學為驗證上述說法的真?zhèn)?,又增做了丙和丁兩個對比。
①上述實驗中能量轉換的形式為:____________。
②由上述四個對比試驗可知:____________裝置(填序號)中水樣的導電能力最強。在上述對比試驗中,生成有色沉淀的主要原因是: 。
分析:本題從學生熟悉的電解水實驗出發(fā),考查化學變化中能量變化和電解原理,這又是初、高中知識點的碰撞之處。高中必修2要求學生能理解電解裝置工作原理、掌握電極反應的書寫等。而初中對電解水實驗的要求是了解實驗現(xiàn)象。初中生必須開放思維,從多角度推理。從不同實驗現(xiàn)象可知:乙和丁用的都是自來水,但所用電極不同,實驗時的現(xiàn)象不同,說明沉淀的產(chǎn)生與電極有關,進一步推出應該是通電時,銅電極與溶液中的某些離子發(fā)生了反應;導電能力大小的比較:丙與其他三個實驗相比,現(xiàn)象更明顯,故可推出丙中水樣的導電能力最強。
電離的概念初中生沒有接觸過,但是在溶液性質部分學生知道氯化鈉溶液具有導電性,而蔗糖溶液沒有。因為氯化鈉在水中以離子形式存在,而蔗糖是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由此可推測,溶液能導電是因為有自由移動的離子,自由移動的離子越多導電能力越強。這一點與高中電解質知識是相通的,丙中氯化鈉屬于強電解質,它在水中能全部電離成鈉離子和氯離子,因此丙的水樣導電能力最強。
點評:這道題也再次提醒我們初中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適當拓展,目的是為學生提供系統(tǒng)的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當下所學內(nèi)容,也為高中學習做好“鋪墊”。同時,適當?shù)闹R拓展可以留給學生探索與發(fā)展的余地,為中考中可能出現(xiàn)的創(chuàng)新探索題作
準備。
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轉變教學理念,加強自身理論水平、專業(yè)知識教學能力的更新發(fā)展,同時也應注重對中考命題的研究和分析,在教學與備考中重視初、高中知識的有效銜接,不僅可以使學生思維能力的觸角伸得更長,也有利于教師自身的教學創(chuàng)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觸角伸得更長。
參考文獻:
[1]陳曉敏.基于初高中銜接的化學教師教學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2]紀偉,岑有富,初高中化學知識碰撞點的教學探究[J].理科教學研究,2006(1):36.
[3]譚龍飛.以高中知識為背景的中考試題對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的啟示[J].中學物理,2011(1):17-19.
[4]費倫猛.“鐵的重要化合物”初高中課堂銜接教學[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9(7):65-68.
[5]徐敏.伸長教學觸角,保證持續(xù)發(fā)展[J].中學生數(shù)理化,2012(9):5.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