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的變化。隨著文化科學知識的日益普及,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年輕一代,開拓進取,艱苦創(chuàng)業(yè),勞動致富,追求現(xiàn)代生活。但是,幾千年來形成的社會習俗仍然頑強地流行于民間,人們在新世紀里仍然自覺不自覺的傳承著祖先流傳下來的種種風俗習慣,例如節(jié)慶、婚喪、生育、宗教信仰等。雖然某些習俗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如殯葬實行火化、婚禮中增加一場西洋儀式等,但是土生土長的東西還是基本保留了下來。所以我們在進行民俗文化調(diào)查中,仍然可以看到種種古老色彩的民俗活動,接觸到諸多民俗文物。
貼對聯(lián)是現(xiàn)今最為盛行的一種風俗習慣。用漢字書寫的對聯(lián),又稱門聯(lián)、楹聯(lián)、門貼,是隨處可見的民俗物品。歲除日用紅紙寫聯(lián)語貼于門上謂之春聯(lián),不但年節(jié)貼對聯(lián),紅白喜事、新居落成、喬遷之喜等都要貼對聯(lián)。當今它的功能似乎有所延伸,變成以表示喜慶為主。其實它的本來預期功能還是以避邪為主,這從它的起源就看得很清楚,對聯(lián)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一向認為桃木可以辟邪,所以就在大門上左右各掛一片桃木板,在上面上鐘馗之類的神像或?qū)懮稀坝辛钤诖?,諸惡遠避”之類的符咒。后來就在桃木片上寫上聯(lián)語,內(nèi)容多為吉語佳言。據(jù)說五代后蜀國主孟旭所題“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是我國第一幅春聯(lián)。后世以紙代替桃木。從宋代起,春節(jié)貼春聯(lián)的風俗已十分普遍,但宋時還是稱“桃符”。王安石在一首膾炙人口的《元日》詩里就說“爆竹一聲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從明代開始就通稱為春聯(lián)了。
門神也源于桃符。古代多在桃木片上繪神像,如鐘馗等,掛于門上即為門神。后來一般在宮廟等處的大門繪上尉遲恭、秦叔寶等人物像。有的地方則在宅門上貼上寫有“神荼”“郁壘”這二神名字的紅紙,一如門聯(lián)。正如《白毛女》中喜兒所唱“門神貼上門,大鬼小鬼進不來”。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的門神,盡管形式、內(nèi)容有所不同,其目的都是為了嚇阻惡鬼兇神,辟邪禳災,以求吉利平安。
風獅爺就是獅子,石頭刻制、陶瓷燒制,乃至水泥雕塑的都有,閩南語地區(qū)稱“風獅爺”。獅子是外來動物,不是我國土產(chǎn)。但是用獅子造像來鎮(zhèn)邪驅(qū)鬼,在我國也有千余年的歷史了。東漢以后,就有石刻或鐵鑄獅子立于野外;六朝墓葬中隨葬有用玉石、陶瓷制作的獅子或獅子紋畫像磚;這些是古人用于壓勝鎮(zhèn)邪的神獸。在文物考古上,這些獅子類的遺物一般多被稱為“辟邪”。以獸中之王獅子作為辟邪之物,近現(xiàn)代城鄉(xiāng)各地十分常見。山上的墳墓前有石獅子或三合土塑的獅子;在祠堂、宮廟、寺院乃至大宅門前及機關單位、企業(yè)公司門前往往都有一對石獅子,其目的,一是講排場,擺闊氣;二是張揚聲勢,驅(qū)邪鎮(zhèn)兇,以求平安。在農(nóng)村很多古老大厝屋脊中央一般都安置一尊陶制獅子(或老虎),就是為了驅(qū)邪避瘟,祈求闔家平安吉利。早期的獅子造像多做四足站立或四足曲臥狀,而宋元以來的獅子多作蹲坐狀,前腿站立,且多為一對,母獅還帶一小獅。這是民俗文化傳承中普遍存在的變異現(xiàn)象。
“石敢當”過去城鄉(xiāng)都可以看到,隨著舊城改造和房地產(chǎn)開發(fā),城里已不多見此物了?!笆耶敗币话阒糜诙∽致房诨蛭莺笙锟诘冉煌ㄒ獩_處。不但古代就有,現(xiàn)今各地還有?!独^古叢編》說:“吳民廬舍,遇街沖,必設石人或植片石,鐫‘石敢當已鎮(zhèn)之”。《八閩通志》載:“慶歷四年,秘書丞張維出宰莆田,在新縣中堂,其基太高,不與他室等,治之使平,得石銘長五尺,闊亦如之。驗之無刊鏤痕,及墨跡焉。其文曰:‘石敢當,鎮(zhèn)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唐大歷五年四月十日縣令鄭押字記。并石符二枚具存”。在福州于山天君殿東側(cè)碑廊,保存有一塊“石敢當”碑,高0.8米,寬0.53米,上部橫刻“石敢當”三大字,下直刻“奉佛弟子林進暉時紹興載命工砌路一條求資考妣生天界”。這可能是我省發(fā)現(xiàn)并保存至今年代最古老的“石敢當”了。“石敢當”即“此石無敵,當辟邪惡”的意思。福州一帶的“石敢當”一般為長方形,多直嵌與沖街墻面裙肩上,碑面多豎刻“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等文字,有的在碑額上加刻一“八卦”紋或“太極”紋,一般無落款。古人對石頭極崇拜。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都屬于石器時代,人類正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石器時代才走到青銅器、鐵器時代。石頭在大自然里無處不在,古人認為石有靈氣,可以鎮(zhèn)邪,于是就有了石人、敖包、石敢當?shù)瘸霈F(xiàn)。加上“泰山”二字則源于古人對五岳之首岱宗泰山的崇拜。歷史上封禪泰山的皇帝就有幾十位,秦始皇在泰山刻石以頌秦德,泰山的石頭就顯的法力更大,所以“石敢當”加上“泰山”二字就順理成章了。
竹篩或竹簸箕、鏡子、剪刀和尺子,是家家戶戶都有的日常用品。但是巫術卻賦予它們的組合以驅(qū)邪避瘟的功能。鞭炮,福州一帶稱為炮仗,是現(xiàn)今城鄉(xiāng)最普遍使用的節(jié)慶用品?;鹚幊霈F(xiàn)后,人們就用紙為外殼制成點火引爆的炮仗,并編成一串串如長鞭,可以連響。所以放鞭炮不但是為了增加熱鬧的氣氛,而且更是為了驚嚇百鬼,驅(qū)邪禳災。
此外,我國從晉代開始,在較高等級的建筑如宮殿、寺廟等屋脊兩端一般都安置魚龍形脊飾——鴟吻。宋李誡《營造法式》說“《譚賓錄》:東海有魚虬,尾似鴟,鼓浪即降雨,遂設象于屋脊”,也就是說鴟吻是象征性的防火靈物,在古人心中具有避兇滅火消災的功用。
以上這些常見的民間辟邪習俗,在一般人看來很神秘。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人們特別是新一代年輕人,根本不相信這些唯心主義的鬼把戲。此類習俗當起源于遠古“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念。古代人類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還很低下,對大自然及社會上的災禍缺乏正確的認識,誤認為超自然的神力在主宰世界,萬物都有靈魂,一切天災人禍都是兇神惡煞所為。于是,在巫術大行其道的時代,人們又有了靈物崇拜的觀念,獅子等就成為能夠辟邪禳災的靈物,且代代相承,成為流傳千年的俚俗陋習?,F(xiàn)代人類多數(shù)并不相信這些所謂靈物有辟邪的神力。但是,人們固有的追求和諧、平安、康寧、吉利的良好愿望和從眾心理,所以這種靈物崇拜的民俗文化仍然會流傳于世。這類“靈物”是舊社會唯心主義愚昧無知的產(chǎn)物,去客觀真實地反映了過去時代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面貌,是研究民俗文化的實物資料,我們應該加緊調(diào)查、征集。
作者簡介:周惠俤(1972.06.09-),男,閩侯閩都民俗園管理服務中心。本科,群眾文化專業(y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