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音樂欣賞在幼兒教育當中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幼兒的民族感受能力和傳承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主要對幼兒園民族音樂欣賞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進行了分析,希望為幼兒園的民族音樂教學活動開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民族音樂欣賞;教學導入
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當中,有一個重要的類型就是民族音樂欣賞。教師在實施民族音樂欣賞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考慮,要保證教學能與幼兒發(fā)展相適應,并且能起到好的引導作用。下面將對幼兒園民族音樂欣賞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進行詳細討論,希望為幼兒園的民族音樂教學活動開展提供有益參考。
一、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教學導入
民族音樂欣賞在幼兒教育當中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幼兒的民族感受能力和傳承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進行民族音樂的欣賞課當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置,讓幼兒能融入其中并感受環(huán)境的影響。例如,在欣賞《彩云追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事先布置好相應的星光閃爍的背景和夜空,讓幼兒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能更加真實地感受到環(huán)境影響,體會那種真實的感受。這樣的導入方式是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間的,能讓幼兒在環(huán)境中進一步想象當時的場景,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教師也可以采取故事導入方式來實施教學。在欣賞經(jīng)典民樂《高山流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講述給幼兒聽,讓他們了解到音樂背后的故事,這樣才能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更好地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這也是調(diào)動他們積極性的一種重要方法。此外,教師可以采取相應的實物導入方式,根據(jù)音樂欣賞內(nèi)容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物品,讓幼兒更加直接地參與其中,并對音樂有更多的了解。例如,在欣賞《鳳陽花鼓》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花鼓展現(xiàn)給幼兒看,讓幼兒觀察并摸一摸花鼓,看看其到底是什么樣的。這樣的觀察之下幼兒會對音樂欣賞內(nèi)容更加感興趣,從而提升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二、采取多種欣賞方法引導學生投入
在民族音樂的欣賞教學當中,教師不一定要讓幼兒對曲目熟悉和掌握,主要是要讓幼兒得到音樂欣賞能力和感受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幼兒更好地感受音樂的魅力所在。例如律動法,這種方法主要是根據(jù)音樂的旋律來編排一些簡單的動作,讓幼兒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能更好地得到肢體上的鍛煉,同時也能讓幼兒在旋律當中理解曲目的實際含義。教師可以采取游戲法或者節(jié)奏法等不同的方法,在游戲法當中主要是將游戲與民族音樂內(nèi)容結合起來,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得到旋律、風格等方面的提升和感悟。這不僅能提升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同時也將促使他們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升,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節(jié)奏法則是在欣賞民族音樂的過程中,通過樂器演奏方式讓幼兒對音樂有所理解和認識。教師要將樂曲當中難度較大的部分進行前置,并讓幼兒重點練習,能幫助幼兒更好地掌握旋律,從而得到身體協(xié)調(diào)性和素質(zhì)的提升。
三、引導學生進行表達
對于幼兒來說,動作語言的表達方式可能比直接的語言表達方式更加有效。對于小班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幼兒來說,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肢體動作方式來結合音樂,促使幼兒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義,也能讓幼兒的動作協(xié)調(diào)能力得到提升。同時,教師要認識到兒童的思維主要為形象思維,因此在進行表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圖畫表達方式,讓幼兒邊聽音樂邊畫出自己所聽到的場景。這樣的方式能讓幼兒的大腦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也能讓他們對色彩的掌握能力得到提升,是一種兩全其美的方式。幼兒對于音樂內(nèi)容的表達和認識是比較關鍵的,通過說說自己對音樂的感覺和理解,幼兒可以更好地發(fā)展自己的思維。
總之,在民族音樂欣賞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要利用好民族音樂欣賞教學,促使幼兒的音樂感受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民族文化的掌握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升,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文云,蔡黎曼.廣州市幼兒園音樂教育現(xiàn)狀及其對策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2):115-120.
[2]楊莉君,鄔凌霄.幼兒園音樂集體教學活動質(zhì)量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5,27(2).
[3]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xiàn)的世界:對音樂音響與其表現(xiàn)對象之間關系的心理學與美學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4]許麗萍.幼兒園民族音樂欣賞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策略[J]. 學前教育研究,2014(5):67-69.
[5]陸英.幼兒園民族音樂欣賞活動的組織與實踐研究[J]. 求知導刊,2016(2):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