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福有
摘要:井下全站儀導線常用三架法,攜帶的測量儀器用具多,所需人員多,降低了測量工作效率。采用360°懸掛式棱鏡可以改變?nèi)芊y量模式,減輕外業(yè)勞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文章介紹了懸掛棱鏡在卡房分礦11-8主巷貫通測量中的應用,并對其控制精度進行評定。
關鍵詞:全站儀;360°懸掛式棱鏡;井下導線控制測量
1、前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 全站儀逐步應用于井下測量中。它集電子測角、光電測距、微機處理為一體,簡化了測量步驟,縮短了測量時間。與經(jīng)緯儀導線比較,具有操作簡單,功能完備,測角、測距精度高,速度快等優(yōu)點,備受礦山測量人員的青睞。但在進行控制導線測量時攜帶用具多,增加了作業(yè)人員,降低了測量工作效率。為了減輕測量人員的外業(yè)工作強度,提高井下測量工作效率,通過對全站儀導線測量方法進行分析,提出在前、后視點上拴懸掛棱鏡替代三架法的測量方法,并對其控制精度進行分析。全站儀配合懸掛棱鏡的測量方法在卡房分礦11-8主巷貫通工程中得到了實踐和應用,該工程的準確貫通證實了采用此種測量方法進行控制導線測量,其精度是可行的。
2、常規(guī)全站儀導線測量方法
在井下使用全站儀進行控制導線測量時,要對傾角和距離進行對向觀測,常用三架法進行導線測量。如圖1所示:
2.1 三架法
在前視點和后視點上都架設棱鏡,全站儀架設于測站點進行控制導線測量的作業(yè)方法,稱為三架法。后視鏡站跟隨測站搬家全部移動至新的前視點上,測站和前視支架都不移動,觀測員把全站儀移到前視支架上,前視測量員僅需把棱鏡移到測站支架上。全站儀三角法需攜帶全站儀1臺、三角架3個、基座棱鏡2個及其它測量用具,至少需要6人。
2.2 平面控制測量
井下平面控制系統(tǒng)只能以導線的形式敷設,一般分為高級控制、基本控制和采區(qū)控制三類。各類導線均可采用測回法觀測水平角,測回次數(shù)視儀器測角精度,導線等級而定。水平角測量、距離測量都瞄準棱鏡中心,因此全站儀和前后棱鏡基座整平、對中誤差是水平角測量誤差的主要來源。電磁波通過空氣的速度和通過棱鏡表面至棱鏡中心的速度并不一致。在距離測量時,要盡量使測線垂直于棱鏡面。
2.3 高程控制測量
井下全站儀高程控制點一般共用導線控制點。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全站儀測出全站儀中心至棱鏡中心的距離和傾角,同時量取儀低和鏡低,根據(jù)三角學原理推算出兩點間的高差,漸而根據(jù)已知點推算出待測高程。傾角觀測應采用對向觀測,一般可采用一個測回。
3、360°懸掛式棱鏡測量方法
360°懸掛式棱鏡的外觀如圖2所示,規(guī)格大小不同,可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棱鏡常數(shù)可在基本控制導線上測出或采用“三站法”測出。圖(2)為萊卡360°棱鏡,棱鏡面直徑46毫米,重650克。
在前視點和后視點上懸掛棱鏡,全站儀架設于測站點進行導線測量的作業(yè)方法,稱為懸掛棱鏡法。如圖3所示。
懸掛棱鏡法與常規(guī)全站儀導線測量方法相同,但為了提高水平角的測角精度,應先瞄準懸掛棱鏡的垂線,進行定向后,再用垂直微調(diào)調(diào)至棱鏡中心觀測距離和傾角。
4、懸掛棱鏡法的優(yōu)缺點
懸掛棱鏡法只需攜帶全站儀1臺、三角架1個、懸掛棱鏡2個及其它測量用具,前后視棱鏡照明采用固定式照火時,3人就能進行作業(yè),且除觀測員和記錄員外,對其它作業(yè)人員的工作技能要求不高。優(yōu)點:(1)作業(yè)占用巷道的時間短;(2)攜帶設備少,作業(yè)人員少;(3)操作簡單,前后視無需鏡上對中,減少了測角誤差。缺點:(1)懸掛棱鏡容易擺動和旋轉(zhuǎn),無法進行靜態(tài)觀測;(2)用鋼尺量取鏡低時,垂線容易受到拉伸,對高程的誤差影響大。
5、懸掛棱鏡法的應用與實踐
卡房分礦11-8主巷貫通工程是一項重要的有軌運輸系統(tǒng)開拓工程。工程由2110m中段運輸平巷通過斜井與2055m中段運輸平巷貫通,貫通距離全長3.7公里,貫通盲距1.15公里,貫通精度要求高。通過查閱原始記錄,發(fā)現(xiàn)控制導線的測量方法不同,有經(jīng)緯儀導線和全站儀導線兩種,全站儀導線使用的儀器、棱鏡不同,導線控制精度整體不高。為了確保工程準確貫通,結(jié)合坑口測量人員少的實際情況,采用360°懸掛式棱鏡對現(xiàn)有控制導線進行了初復測。
5.1 測量方法
為了減小導線的方位角累結(jié)誤差和點位誤差,采用最近一條5秒級導線邊作為起始邊對相關貫通導線進行初復測,同時采用其中一個導線點的坐標和高程作為起算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采集由同一個人采用尼康2.M全站儀按5秒級導線要求進行觀測,水平角測2個測回,一測回2C互差小于13秒,測回差小于9秒;距離測量進行對向觀測,每條邊讀4個數(shù),互差小于3毫米,同時讀取1個平距作為檢查,對向觀測平距互差小于3毫米;豎直角測量進行對向觀測,每站1測回,指標差小于10秒,高差互差小于10毫米。鏡低在觀測前后各量1次,互差小于4毫米。
5.2貫通前導線精度評定
工程掘進至貫通盲距剩余100米時,以兩邊迎頭導線點的坐標反算方位角標定中線,利用兩導線點的高差、平距計算出坡度標定腰線。2055m中段導線長1417.7米,共16站,初復測方位角閉合差、坐標較差、高程差見表1。
3、高程閉合差fh容
高程閉合差fh=58毫米<158毫米,符合《云錫礦山測量技術規(guī)定》井下5秒級導線三角高程控制精度要求。
2110-2055m中段導線長2266.8米,共37站,初復測方位角閉合差、坐標較差、高程差見表2。
各項容許閉合差計算同上,經(jīng)計算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K= ,高程閉合差fh=33毫米,各項限差符合井下5秒級控制導線精度要求。
5.3貫通后導線精度評定
工程貫通后,把中腰線延到通口處量得中線偏差4厘米,腰線偏差7厘米 ,實際貫通偏差小于工程允許貫通偏差。導線進行聯(lián)接測量后,導線形式由支導線形成了附合導線,其測量成果見表3。
高程閉合差fh=29毫米<182毫米,符合《云錫礦山測量技術規(guī)定》井下5秒級導線三角高程控制精度要求。
可見,采用360°懸掛式棱鏡替代支架棱鏡,其精度可達到井下5秒級控制導線的要求。
6、結(jié)束語
360°懸掛式棱鏡在卡房分礦11-8主巷貫通工程中的成功應用,證實了其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該測量方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全站儀“三腳架法”測量模式,占用巷道時間短,減輕了外業(yè)勞作強度,減少了作業(yè)人員,提高了工作效率,可為礦山企業(yè)降低生產(chǎn)成本。
參考文獻
[1]張國良.礦山測量學[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
[2]邵自修.工程測量[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