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梅
(武進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江蘇 武進 213162)
對手術后的顱腦外傷昏迷患者進行預防性護理的效果研究
胡靜梅
(武進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江蘇 武進 213162)
目的:研究對手術后的顱腦外傷昏迷患者進行預防性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江蘇省武進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76例進行手術治療的顱腦外傷昏迷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將這7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7)和觀察組(n=37)。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預防性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其D-二聚體的水平、血小板計數(shù)及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下肢中重度腫脹的發(fā)生率。結果:術后第7 d和第14 d,觀察組患者D-二聚體的水平和血小板計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和下肢中重度腫脹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手術后的顱腦外傷昏迷患者進行預防性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減輕其下肢腫脹的程度。
手術;顱腦外傷;昏迷;預防性護理;下肢深靜脈血栓
顱腦外傷是指由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患者頭部而造成的損傷。該病患者可出現(xiàn)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昏迷等臨床表現(xiàn)。目前,臨床上對該病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相關的研究表明,顱腦外傷昏迷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由于其長時間制動,局部血流緩慢,加之為其使用大量的脫水劑,導致其血液的粘稠度升高,因此其術后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較高[1]。此類患者一旦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就會加重其病情,延長其住院的時間,增加其治療的費用。因此,臨床上應對手術后的顱腦外傷昏迷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以預防其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及下肢腫脹等并發(fā)癥。本研究主要探討對手術后的顱腦外傷昏迷患者進行預防性護理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的對象是江蘇省武進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76例進行手術治療的顱腦外傷昏迷患者。這76例患者的病情均經(jīng)CT或MRI檢查得到確診,均處于昏迷的狀態(tài),且其均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其中,排除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既往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史、合并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長期服用抗凝藥及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的患者。將這7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7)和觀察組(n=37)。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14例;其年齡為23~72歲,平均年齡為(49.34±3.43)歲;其術前血小板的平均計數(shù)為(341.11±75.56)×109,D-二聚體的平均水平為(237.21±43.47)μg/L;其中,因發(fā)生車禍致傷的患者有28例,因從高空墜落致傷的患者有5例,因遭受暴力打擊致傷的患者有4例;為淺昏迷的患者有26例,為中度昏迷的患者有11例。在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6例;其年齡為25~68歲,平均年齡為(47.55±3.21)歲;其術前血小板的平均計數(shù)為(332.56±78.33)×109,D-二聚體的平均水平為(231.17±56.44)μg/L;其中,因發(fā)生車禍致傷的患者有26例,因從高空墜落致傷的患者有6例,因遭受暴力打擊致傷的患者有5例;為淺昏迷的患者有28例,為中度昏迷的患者有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及昏迷程度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血小板計數(shù)、D-二聚體水平的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血小板計數(shù)、D-二聚體水平的比較(±s )
組別 血小板計數(shù)(×109) D-二聚體的水平(μg/L)觀察組 332.56±78.33 231.17±56.44對照組 341.11±75.56 237.21±43.47 P值 >0.05 >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護理,內容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和病情的變化情況,定時查看其下肢的顏色、溫度及是否發(fā)生腫脹等,遵醫(yī)囑對其進行抗凝治療,同時對其進行體位護理、飲食護理和安全護理等。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預防性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評估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對患者進行Wells評分(深靜脈血栓風險評分)。Wells評分共包括10項指標,每項指標的分值均為1分。若患者的得分<2分,表示其不太可能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若其得分≥2分,表示其很有可能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對于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較高的患者,護理人員應重點對其進行護理干預。2)肢體活動護理。術后,幫助患者取平臥位,將其下肢抬高20°~30°,以促進其下肢靜脈血液的回流。指導患者家屬每天為患者按摩四肢,并幫助患者進行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的屈曲、旋轉、內翻、外伸等鍛煉(每天鍛煉4次,20 min/次)。3)機械性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術后,為患者穿戴下肢彈力襪,將其小腿的壓力保持在最大壓力值的70%~90%,將其大腿的壓力保持在最大壓力值的25%~45%。這種壓力的遞減變化可以促進患者下肢靜脈血液的回流,減輕其下肢靜脈和靜脈瓣膜所承受的壓力。另外,也可使用梯度壓力泵(將患者踝部的壓力保持在15 mmHg左右,將其小腿的壓力保持在30 mmHg左右,將其大腿的壓力保持在20 mmHg左右)預防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4)健康宣教。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原因、危害及預防方法等,以提高其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視度。同時,指導患者家屬為患者穿寬松的衣物,密切觀察患者下肢的情況(如觀察其下肢是否出現(xiàn)腫脹、發(fā)熱、變色等情況)。
術前及術后第1 d、第3 d、第7 d、第14 d,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及其D-二聚體的水平。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及其下肢中重度腫脹的發(fā)生率。將兩組患者術后下肢的腫脹情況分為未腫脹、輕度腫脹、中度腫脹和重度腫脹四個等級。未腫脹:患者的下肢未發(fā)生腫脹。輕度腫脹:患者足踝以下的部位發(fā)生腫脹。中度腫脹:患者腘窩以下的部位發(fā)生腫脹。重度腫脹:患者的整個下肢均發(fā)生腫脹。中重度腫脹的發(fā)生率=(中度腫脹例數(shù)+重度腫脹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及術后第1 d、第3 d,兩組患者D-二聚體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7 d和第14 d,觀察組患者D-二聚體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術前及術后第1 d、第3 d,兩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7 d和第14 d,觀察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觀察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和下肢中重度腫脹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3 術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D-二聚體水平的比較(μg/L,±s )
表3 術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D-二聚體水平的比較(μg/L,±s )
注:*與術前相比,P<0.05。
組別 術前 術后第1 d 術后第3 d 術后第7 d 術后第14 d觀察組(n=34) 231.17±56.44 323.32±60.13* 331.19±59.26* 282.14±57.33* 237.34±60.03對照組(n=34) 237.21±43.47 325.29±58.22* 332.25±58.18* 312.23±56.17* 260.41±53.54*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表4 術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的比較(×109,±s )
表4 術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的比較(×109,±s )
注:﹟與術前相比,P<0.05。
組別 術前 術后第1 d 術后第3 d 術后第7 d 術后第14 d觀察組 332.56±78.33 378.32±86.43﹟ 381.49±80.61﹟ 341.37±76.34 332.47±75.43對照組 341.11±75.56 379.01±81.16﹟ 383.51±79.33﹟ 366.37±70.18﹟ 351.46±73.3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表5 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及其下肢中重度腫脹發(fā)生率的比較
臨床研究表明,導致顱腦外傷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患者的血液流速減慢,二是其靜脈內膜受損,三是其血液呈高凝的狀態(tài)[2]。顱腦外傷昏迷患者在進行手術后,其臥床的時間普遍較長,可導致其血液流速減慢,加之術后脫水劑的使用導致其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因而其術后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較高[3]。目前,如何有效地預防手術后的顱腦外傷昏迷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已成為臨床上亟需解決的問題。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抗凝藥物來預防手術后的顱腦外傷昏迷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但效果并不理想,且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4]。近年來,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對手術后的顱腦外傷昏迷患者實施預防性護理,能降低其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促進其早日康復。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手術后的顱腦外傷昏迷患者進行預防性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減輕其下肢腫脹的程度。
[1] 何華斌,陳群,肖喜風,等.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致肺栓塞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5,17(4):5-9.
[2] 楊京帆.間歇充氣加壓治療預防內科重癥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的護理[J].當代醫(yī)學,2015,21(4):114-115.
[3] 梁艷平.預防顱腦損傷患者深靜脈血栓的護理干預[J].國際護理志,2015,34(18):2494-2496.
[4] 陳兆舒,韋利妃,袁朝勇.血漿D-二聚體檢測在下肢深靜脈血栓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吉林醫(yī)學,2015,36(8):1624.
R473
B
2095-7629-(2017)20-0021-03
胡靜梅,女,漢族,1987年1月出生,籍貫:江蘇常州,本科學歷,護士,研究方向:腦外傷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