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很多的前提條件,地理的感性思維屬于其中重要的一種。感性思維是一種對地理知識的情感表達,需要以感知興趣為前提,以體系建構為支撐,以形象的塑建以及歷史知識的銜接為保障,綜合地形成一種思考習慣。對于感性思維的培養(yǎng),本文針對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關鍵詞:感性思維;學科素養(yǎng);綜合教學
近幾年的教學改革給歷史學科賦予了很多新要求和新期望。這些要求和目標給歷史教學帶來了難度,身為歷史教師,我們在向學生傳播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思維,用感性思維來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一、 組織參觀,間接感知
感知以感受為主要切入點,由“感”而“知”,而對于“感”的理解和培養(yǎng),則需要一定的教學智慧。眾所周知,人體對感的產生是由對“物”的一種理解。我們感知就是要感知實際的物體。而歷史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和感受到的。這就需要我們對學生進行一種情景的創(chuàng)設。在本人的教學中,經常會用實物來反映歷史,讓學生有更加深刻的感受,這種教學方式也是我們日常教學中的重要培養(yǎng)方式。
在日常教學中,有很多的實物可以進行輔助歷史教學,我們在教學中有效利用這些實物來引導學生走進歷史。比如在講解《中國的古代藝術》這部分的知識時,我就采取了這種辦法。當講到古代的王羲之、歐陽詢等大書法家的背景和成就時,我利用半節(jié)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到校書法展覽室進行參觀。書法展覽室里有很多名人大家的書畫,在參觀時,我還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現(xiàn)場臨摹自己喜歡的字畫。就對于毛筆字這一項,學生與書法家的差距可想而知。用這種參觀的方式,使學生對于這一段的意識有了切實的感受,在思想中也就形成了很多的想法。在參觀后,我還會利用剩余時間,讓學生都談一談自己的感想。
二、 歸類集納,建構體系
歸類集納的方法,也可以稱作歸類整理。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對知識有個完整的記憶思路,在復習和學習時,更加便于掌握歷史人物的客觀背景和實際遭遇。我們在進行歷史教學時,對知識的講解前,要對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進行搜集、歸類綜合、客觀分析,從學生的角度來審視歸納的合理性。在課堂上能夠有條理、有層次感地對學生進行介紹,這樣也方便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我們在進行歸類時,尤其要注重對同一個人物、同一段歷史的表述和歸類。抓住整體的主脈絡,要注意在歸類和集納時的重點,這也是我們在教學中的易錯點。比如針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這個單元的知識,這個單元的重點在于“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在搜集資料和整理歸納時,就會有對整體脈絡的疏忽。對于這部分的知識,我們主要從“曲折發(fā)展——轉折——建設新階段”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為關鍵點,分別整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探索歷程、探索的道路、探索中出現(xiàn)哪些問題等方面,具備了這樣的思路和理解,我們在教學中也就有了主脈絡,在講解知識點時,也能夠用板書、多媒體展示等方式,將這個主脈絡進行展示,圍繞脈絡進行補充,從而全面建造完整的體系。
三、 選擇典型,再建形象
一個人的一生有跌宕起伏,也有平平淡淡,我們在講課時,也要學會突出教學的重點,抓住教學的主脈絡。對學生進行典型的引導,用有詳有略的教學方式,能給學生以正確的記憶側重點。我在教學中就經常會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歷史典型,用典型來作為整個歷史教學的主脈絡,用典型的遭遇、環(huán)境來反襯出整個大的社會歷史背景,將歷史形象進行有效的建造和樹立。
在實際教學中的典型列舉和尋找,也有一定的原則,選出的典型既要符合知識的主要脈絡,又要突出一個時期的側重點,包括社會環(huán)境、人文風俗以及當時的發(fā)展。比如在《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這部分的知識點中,主要講述農業(yè)方面,那么我們選取的典型就要從農業(yè)入手,在農業(yè)的發(fā)展中做過突出貢獻,由于這樣的貢獻,使得我國的農業(yè)水平得到了一個很大的轉變?;蛘咭部梢赃x擇一些農業(yè)改革或者運動的重大轉折事件。用事實說話,用事件來反映,省去我們很多的問題,節(jié)省教學資源,降低教師的教學體力壓力,也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教材中提到的“神農氏”,我們在講課前,可以搜集一些神農氏的例子,將其作為奠定而進行講解。
四、 合理想象,思接千載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與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和處境有很大的不同。學生在學習時,也很難有比較強烈的共鳴?;谝粋€客觀的歷史教學約束,我在教學中會引導學生進行一些合理的想象。用涉及到的知識點來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引用故事或者詩詞,將學生帶到當時的場景,達到一種情境再現(xiàn)的效果,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感性思維。
高中教學更多的是以學生為主體,不僅要使學生們對知識點進行充分的掌握和理解,更要讓其自主地思考。我也是在教學中逐漸對學生進行滲透。比如,我在講解《百家爭鳴》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當時的情景,我舉出了當時流行的一句話“春秋戰(zhàn)國亂紛紛,諸子百家鬧哄哄”,然后,我讓學生對這兩句進行翻譯,并且說一說對這兩句的觀點和想法。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回答道:“當時眾位學術上的專家都有自己的見解,就與戰(zhàn)亂的效果有相似之處?!蔽矣忠龑W生自己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從這樣的簡單的一句話中,學生們就夠準確地抓住“亂”“鬧”這兩個關鍵字,由此也可以看出,學生對當時的場景已經有了準確的把握。
學生的形象思維需要培養(yǎng),正確的思維方式有助于今后的學習。尤其在高中階段,學生們的思維處于轉型時期,這個時候對學生們的思維進行有效的激發(fā),能夠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形成豐富的感性思維,在今后的歷史學習和探究中,自主思考,合理想象,全面提升自身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楊幼女.淺析高中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教育,2016(2).
[2] 王瑩.如何培養(yǎng)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J].讀寫算,2012(14).
作者簡介:張維本,云南省曲靖市,云南省富源縣第四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