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傾聽”,就個人而言,是一種涵養(yǎng);就群體而言,是一種文化。作為教師既要聽學生,也要聽專家,聽同事,聽自己,都要細心地聽。我們反觀自己的教學生活,觀察許多的公開教學,總是感覺行色匆匆,浮光掠影,難免作秀之嫌,不由捫心自問,作為教師,你我都會“傾聽”嗎?我們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關鍵詞:傾聽;涵養(yǎng);文化
一、 “傾聽”是實現課堂對話的必要前提
課堂教學是多元對話的過程,而傾聽則是實現對話的必要前提。在當下許多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兩種明顯的現象:一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不愿充分傾聽學生的表達,甚至中途打斷學生的講述,教師自己越俎代庖;二是教師為刻意顯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管學生說什么,總是以“很好”“真棒”的肯定之辭予以激勵,對學生講述內容的正確與否、恰當與否、深入與否,不作評價,不加引導,敷衍了事。兩種現象貌似不同,其實都是教師主導兼主體的“表演”,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傾聽”,當然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話。課堂教學中,只有真正進行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的“傾聽”,才能實現相互平等、相互啟迪、相互深入的對話,才能實現有效甚至高效的課堂教學。
二、 “傾聽”應貫穿教學活動的每個方面
就教師而言,“傾聽”應貫穿于實施教學活動、參與教學研究的各個方面。首先從時間看,有課前“傾聽”、課堂“傾聽”、課后“傾聽”。課前傾聽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需求,可以使教學預設更有針對性;課堂傾聽學生的理解程度、領悟程度,可以催生有效的教學生成,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課后傾聽學生的掌握程度、差異情況,可以使教學狀況得到充分反饋,以便及時彌補缺憾,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其次從對象看,包括“傾聽”學生、“傾聽”專家、“傾聽”同事、“傾聽”自己。傾聽學生,聽取學生的訴求和愿望,可以實現有效教學;傾聽專家,聽取專家的引領與指導,可以更新教學理念;傾聽同事,聽取同事的評價與批評,可以達成共同進步;傾聽自己,反思自己的成功與失誤,可以促進自我提升。再次從內容看,包括“傾聽”贊譽、“傾聽”批評、“傾聽”指正。傾聽贊譽,可以增強教學自信;傾聽批評,可以發(fā)現教學不足;傾聽指正,可以發(fā)現教學蹊徑。
三、 “傾聽”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
學會“傾聽”,必然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對教師而言,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養(yǎng):
一要有生本理念。一個善于傾聽的教師必然具有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唯有這樣,教師才能與學生平等相處,平心靜氣傾聽學生的表達,躬下身子與學生對話,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唯有這樣,教師才能甘愿走到“幕后”,讓學生在“前臺”經受砥礪,盡情表現,自信成長。
二要有包容精神。包容精神,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承認學生的差異,相信學生的潛能,能樹立“讓學生說完”的意識,給學生充分思考與表達的時間;就是要能在教學研討中聽取同伴的意見,改進教學的不足,樹立“兼聽則明”的意識,給自己留一份容納異議的空間。
三是專業(yè)素養(yǎng)。傾聽與對話相輔相成,傾聽是對話的前提,對話是傾聽的深入,沒有傾聽的對話是單向的,沒有對話的傾聽是浮淺的。教師要在傾聽后及時與學生對話,或激發(fā)學生之間的對話。在與學生對話或組織學生之間對話時,教師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和豐富的閱讀體驗,課堂對話才能水到渠成;否則就可能“聽不懂、聽不明”學生的表達,出現“不敢對話、不能對話”的尷尬場面。
四要有責任意識。教師的職責在于“教書”,更要“育人”?!皟A聽”作為一種良好的習慣和素質,不僅讓學生在學習時代受益,更會讓學生終身受益。“傾聽”文化氛圍的營造,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教師在其中起著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擔負起提醒和指導的職責,既要做“傾聽”的表率,也要適時提醒學生學會傾聽,樂于傾聽,享受傾聽。
作者簡介:李紅,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金湖縣外國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