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榮
這樣與孩子聊天你有嗎
爸爸媽媽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家,覺得終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可是對孩子的關(guān)懷也不能落下,于是把孩子叫過來問作業(yè)做好了沒、今天在學(xué)校表現(xiàn)得怎么樣……各位爸爸媽媽,你們是否每天都和孩子進行這樣的交流呢?我們看看下面這三個情景。
情景一
媽媽:寶貝,你想吃什么?
兒子:隨便啦。
媽媽:到底吃什么?我給你做呀。
兒子:隨便吃就行了。
媽媽:隨便隨便,就知道說隨便,這個隨便怎么做呀?做出來你就不隨便了……
情景二
爸爸:閨女,今天在學(xué)校怎么樣?
閨女:還可以。
爸爸:有沒有開心的事情發(fā)生?
閨女:還可以吧。
爸爸:那,有沒有不高興的事情惹你生氣,跟爸爸說說。
閨女:還可以,都還可以。
爸爸:這個還可以讓我怎么說呀?
情景三
媽媽:兒子,新來的老師怎么樣?
兒子:不知道。
媽媽:你的老師你怎么不知道?
兒子: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媽媽:你這是什么態(tài)度?我想和你好好聊天,你張嘴閉嘴不知道?啥意思呀你?
以上對白是不是很熟悉?如果是,就證明你還不會和孩子聊天!很多父母試圖和孩子溝通,但孩子總表現(xiàn)出抵觸情緒,哪怕只是聊一些普通小事。時間長了,父母對孩子的了解越來越少,也越來越不明白孩子整天都在想些什么。這樣下去,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更不愿意聽從父母的管教了,于是親子沖突不可避免。
孩子為何不愿和你聊
孩子不愿意跟我們交談,是由于他預(yù)見到可能產(chǎn)生的痛苦情緒,而做出的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行為。
孩子不跟我們交談,是因為他生氣了,或者覺得丟臉,或者害怕我們批評他,又或者交談并不能讓他好受些。一般來說,我們問孩子的問題,在孩子聽來,是有弦外之音和背后暗示的,直覺告訴他那些聽起來很中性的問題其實都是坑,他會懷疑我們這么問的用意何在!
在各年齡層孩子的問卷中,參與調(diào)查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了孩子不愿和家長交談的四個基本原因。
1.談話次數(shù)太多
孩子抱怨“談話次數(shù)太多”,其實是擔(dān)心談話會讓他再次體驗到糟糕的感覺,這種擔(dān)心有一定道理。某個時刻,他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壞情緒,此時壞情緒剛有所緩解,他不希望這種平衡被打破,而“談?wù)撏纯?,那一刻你會再次覺得痛苦”。
2.我沒有問題
孩子不愿意和家長深層次聊天的原因,可能是害怕自己哪里出了問題。例如,父母生氣地問:“你是怎么回事?”或責(zé)備孩子:“你真差勁。”這時,孩子沉默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得表現(xiàn)出羞愧的樣子。如果父母的問話中隱含著父母覺得孩子的問題很嚴重,孩子會立即警覺起來,不愿意再聊下去。如果父母告訴孩子,雖然你有很多問題,但是很多孩子都有這種問題。這時,孩子通常會明顯放松下來。
3.反抗和爭辯
孩子也會用拒絕談話作為抗議或爭辯的手段。每一次被批評或預(yù)見到被批評,都會激起孩子心中的防御意識,每一次情感傷痛都會讓孩子的保護殼變得更硬一些。如果父母經(jīng)常批評孩子,孩子通常不會再與父母交流。
在許多家庭里,批評、爭吵和無結(jié)果的爭論成為常態(tài),孩子形成了防御習(xí)慣,當(dāng)家長表示想聊聊時,孩子預(yù)見到可能招致批評,于是拒絕與家長交談,這其實是在表達抗議。
4.聊天沒用
有些孩子堅信和父母聊了之后,不會有任何幫助。他們以前曾與父母溝通過,努力解釋自己的情緒,傳達感受到的不公平,試圖讓父母理解自己,但是這一工作并不順利,父母完全掌控對話局面,不傾聽孩子的想法,不給孩子辯解的機會,結(jié)果導(dǎo)致孩子覺得聊天實際上是“被聊天”。
家長應(yīng)該怎么做
和孩子交流,主要取決于家長是否在乎孩子,是否傾聽了孩子的想法并給予了足夠的支持。其實,有些溝通技巧并不難掌握,只要家長有心去做。
1.問“小”不問“大”
孩子很難理解抽象的問題,也很難回答。因此,想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家長要盡量避開抽象問題,不妨問一些簡單的、有一定答案的問題,可以從細節(jié)問起。
不要問:“你今天在學(xué)校過得如何?”“你今天在學(xué)校做了什么?”這類大問題,孩子很難回答,就只好簡單地說:“還好?!薄皼]做什么!”聊天很難繼續(xù)下去。
可以改問:“你今天上了哪些課?”當(dāng)孩子說上了科學(xué)、音樂課時,你可以接著問:“那科學(xué)課教了什么?”孩子回答:“教氣溫、風(fēng)向什么的,無聊死了!”“哦,那音樂課有沒有好一點兒?”家長可以借機了解孩子今天做了些什么,并持續(xù)交談下去。
由生活小事打開話匣子比較容易,因為這些問題簡單易懂,孩子回答起來不會有壓力。
2.從別人的事談起
女兒剛?cè)雽W(xué),我想知道她在學(xué)校的狀況,便使用了迂回手法。我問女兒:“你們班里誰最調(diào)皮?”她說了一個名字?!八隽耸裁词氯抢蠋熒鷼??”女兒說:“上課講話,還用東西砸同學(xué)的頭!”“那老師怎么處理?”“罰站!”“站多久?”“站到下課,超慘!”
“哇,你們老師這么兇?”
“是有一點兇?!?/p>
“那你有沒有被老師罰站過?”
“沒有!我很乖的?!?/p>
“哦,所以你都沒有被老師罰站過?”
她遲疑了一下,我趕緊說:“你也被罰站?好可憐,有沒有哭?”她搖搖頭說:“沒有?!蔽医又f:“老師這么兇,你都沒有哭,很勇敢啊?!?/p>
“不是。我不是被這個老師罰的,我是被體育老師罰的。”
“也因為上課講話嗎?”
“是。不過,還好只是罰站一下下而已!”
于是,我從這段對話中大約得知她的在校情況,以及老師對調(diào)皮孩子的處置方法等。
從別人談起是個很好的聊天方法,一般孩子很愿意告訴父母,班里誰最調(diào)皮、誰功課最棒、今天誰又打了誰等。當(dāng)然聊天中,父母能窺見孩子在班里處在什么位置、對同學(xué)的看法,從而了解孩子的整個狀態(tài)。
3.要“同理”,不要“否定”
家長跟孩子聊天發(fā)生狀況,最普遍的原因是家長常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比方,女兒說:“科學(xué)課無聊死了。”如果我說:“不會??!天氣、氣象都很有趣……”那我和女兒就聊不下去了!因為孩子覺得你不認同她,就會把后面要講的話咽回去。
比較好的方式是:“你為什么會覺得科學(xué)課很無聊呢?”
“我本以為科學(xué)課可以做實驗,結(jié)果還是坐在教室里上課!”女兒說。
家長保持中立,同理孩子的感受,可以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
有個媽媽曾告訴我,當(dāng)孩子跟她抱怨“功課好難好多,我都沒有考好”時,她明明很溫柔地勸慰孩子:“考不好有什么關(guān)系?成績不是那么重要!”結(jié)果孩子卻說她不了解他,拒絕再跟她說話。
其實,孩子當(dāng)時需要的不是“否定”他心情的話,而是“了解”他心情的話。如果媽媽改說:“考不好心情一定不好,你很難過吧?”我相信她兒子的情緒一定會好許多,也會繼續(xù)跟媽媽說心事的。
4.要“傾聽”,不要“說教”
很多時候,聊天只是一種發(fā)泄,特別是幾個女人說起三姑六婆時,罵婆婆、罵老公,這種罵其實就是當(dāng)事人的一種發(fā)泄,而不是要別人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所以,聊天就是聊天,想要孩子誠實地說出感受,很重要的就是只“傾聽”不“說教”。
家長要記?。汉秃⒆恿奶?,最忌諱的就是說教。任何話題的聊天,只要家長一說教,那就無趣到了極點!所以,聊天時多詢問、少評論,多說“你”,少說“我”,就很容易聊下去。
比如,孩子說:“媽媽,今天XXX打了我?!?/p>
“為什么?”
“因為我要踢足球,他不準(zhǔn)我踢?!?/p>
“那你怎么辦?”
“我去玩別的了?!?/p>
“你怎么不告訴老師呢?我不是教過你,人家欺侮你就去告訴老師嗎?你也可以跟他說,班級的東西大家都可以玩!媽媽不是跟你說過嗎?”
如果媽媽這樣和兒子聊天,那話題肯定就到此為止了,孩子一定是緊閉雙唇,不愿意再多說一句。此時,媽媽不妨繼續(xù)詢問:“那你心里有沒有覺得不舒服?”或者“那你還想踢足球的話,怎么辦?”這時,你會聽到孩子真正的想法:“他先玩也沒關(guān)系,等他玩完了,我再玩好了?!被蚴恰拔液苌鷼?,所以我跟他說‘我不跟你玩了!”
5.注意肢體語言
聊天時,肢體語言很重要。適當(dāng)?shù)闹w語言,會讓孩子覺得你很重視他,想和他認真聊天。和孩子聊天時,盡量平視他。如果孩子小,就蹲下來;如果是大孩子,就拉著他的手坐下來;如果正忙著疊衣、洗碗,那么在跟孩子講話時,要時不時地轉(zhuǎn)頭看看孩子,表示你很在乎跟他說話。
孩子對肢體語言很敏感,如果看到父母一邊跟他談話一邊敷衍地“嗯”“啊”“哦”或眼睛盯著手機,孩子一定會抗議:“你沒有專心聽我講話!”
另外,大部分孩子都喜歡親密的接觸:握他的手,摸他的頭,摟他的肩,搓他的頸,順?biāo)念^發(fā)等。通常,對有一定熟識度的孩子適當(dāng)使用肢體語言,聊天時會產(chǎn)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還有一些據(jù)說也十分有效的親子交流方法,比如,讓孩子通過畫畫、寫字等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他們不敢直接告訴父母的想法和情感。
最后要提醒家長的是,在跟孩子聊天時,有時孩子會說出一些令你驚訝、反感的話,記住要不動聲色,假裝毫不在意,這很重要。在明白事情真相或想出對策之前,先保持朋友般的傾聽。如果真想對孩子“說教”或“講道理”時,最好跟聊天分開。這樣,孩子和你聊天時才能夠暢所欲言。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