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隆
9月10日,在第34個教師節(jié)之際,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提出了“九個堅持”,明確指出“堅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并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國家留學基金委的“滇西邊境山區(qū)中學教改出國留學項目”為改變滇西邊境山區(qū)基礎教育薄弱的現狀提供了寶貴的機會。我們身處邊疆的教育人深深感到:教育的春天來了。
2017年3月,我有幸成為“滇西邊境山區(qū)中學教改出國留學項目”第一期28位學員中的一員,赴新加坡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訪學研修。我?guī)е鴮π录悠陆逃?,特別是對學校管理和教師培養(yǎng)方法的好奇,走進了新加坡德義中學、南僑中學、華義中學、南洋理工大學教育學院等學校,在訪學研修過程中,聆聽了林保圣、陸家祺、符傳豐、吳英成等15位專家的講座,參與了新加坡以“創(chuàng)新教育”“博雅教育”“通識教育”為理念的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親身體驗了這些學校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在此期間,我通過到當地名校實地考察、聆聽專家講座、參與課堂實踐和學員論壇交流等方式,親身感受和體驗了新加坡的先進教育理念,全面深入地了解到了現代教育如何為新加坡的全面發(fā)展注入活力?,F代化的教育管理、培養(yǎng)精英的高才教育、以實施素質教育和因材施教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分流制度、21世紀新加坡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yǎng)、資訊科技充分運用于教學領域等,都為我們學校教育教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有效指導,令我們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拓寬了教育管理思路。
在新加坡訪學研修結束返崗后的1年多時間里,我堅持學以致用,把專家的先進理念與本地區(qū)本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立足學校管理崗位,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嘗試和探索,對推動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借鑒新加坡先進教育理念,保山市隆陽區(qū)第一中學以“規(guī)范+選擇,合格+特長”的育人理念為指導,創(chuàng)新課程模式,設計不同的課程體系,供不同需求、不同特質的學生自主選擇。
在國家教育方針和隆陽“田園教育”的指導下,通過精品化的課程和精細化的管理,致力于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適合他的生命成長方式,同時還注重學生身心健康、行為禮儀和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
為了給同學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鍛煉機會和展示平臺,成立6個年級的級部“學生會”,讓有特長的學生參與學校的管理、活動的策劃和組織,以及集會的主持和攝影等服務工作,鍛煉他們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出一批批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學生干部,創(chuàng)建積極向上、民主決策管理的文化氛圍,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真正實現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律、民主參與、自我教育、自我成長。
近幾年來,云南省中小學正在進行教學內容、教學體系改革,尤其“互聯網+教育”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及應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在這一背景下,我校也與時俱進,進一步推動了教育現代化的相關工作。學校成立了學術委員會和教師發(fā)展中心,各備課組制定了各學科詳細的教學改革具體措施,突破常規(guī)理念,大膽創(chuàng)新,運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改變常規(guī)教學方法,走出教室,走出保山,走出云南,加強學習,加強實踐。
通過借鑒新加坡研修所學的新經驗,我校在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家國情懷、德育教育、教學管理、師德建設、學生素質拓展、教學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赴新加坡的訪學研修經歷不僅給我?guī)砹藰I(yè)務能力上的提升,讓我形成了新的格局意識,也促進了我個人的成長。
自1990年走上三尺教育講臺那天起,不管在學校什么工作崗位上,我都把教育工作當作一種事業(yè)來追求,任勞任怨?!白鼍鸵M力做到最好”一直是自己十幾年來的行事風格。
擔任中學校長15年來,我特別注重將理論學習與教育實踐緊密結合,邊學習邊實踐邊反思,不斷用先進的理論和方法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完善自我,不斷成長,增強思考力、領導力和創(chuàng)造力,努力成長為一名專業(yè)型、實踐型的學校管理者。
訪學研修歸來,我認識到,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作為基層學校的一名管理者,工作更多應該來自于專業(yè)式的引領,工作也不僅僅是個人價值實現過程,更是強化專業(yè)技能、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水平,進而帶動學校各項工作持續(xù)、全面發(fā)展的過程。
3個月的新加坡教育考察學習,讓我深切感受到,盡管中新兩國政治、經濟、文化有所不同,但是新加坡辦教育,既與世界接軌又不失自己優(yōu)勢的思路值得我們研究,新加坡教育中注重人文因素和以人為本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新加坡的科學管理模式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當然,新加坡之行留給我的思考遠不止教育,還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文精神的彰顯、國民素質和國家榮譽的認同。
我期待通過研修幫扶的輻射效應,促進本地區(qū)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教學觀、師生觀、成績觀,努力爭當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為推動滇西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盡一己之力。(作者系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qū)第一中學校長)